一篇讲话稿的成功,除了要着力写“实”、写“新”之外,在表达形式上,还要力求写“顺”、写“活”。这里涉及三个需要贯串始终的问题:结构、语言和文风。讲话稿的结构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讲话者本人的意向灵活选用,但每篇讲话稿的正文总有开头、中间和结尾,这叫“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不管你讲话的主题是什么,内容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但总得按照逻辑规律的一般要求把次序理顺,努力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联贯,脉络相通。讲话稿的开头,要求开门见山地接触讲题,概括全部讲话的要领,并力求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镇住会场,吸引听众,使人产生急欲听下去的兴趣。中间是主体部分,它要围绕主题层层展开,展开的方式可以是纵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可以是横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或者问题的轻重缓急);也可以是纵横交叉式(纵中有横,横中有纵,交错递进)。无论怎样展开和表述,都必须把讲话的主题作为一根红线贯串到底,分论点不离总论点,小标题不离大标题,材料不离观点,观点不离主旨。结尾是整个讲话稿的收束,有概括式、感慨式、鼓动式、号召式、展望式等多种写法。一个好的结尾应不落俗套,做到首尾照应,明快利落,言止而意无穷。古人要求文章写成“凤头、猪肚、豹尾”,我看讲话稿的结构也应如此。至于讲话稿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要有口头语言的特征:一是准确贴切,尤其是某些重要的提法要字斟句酌,讲究分寸;二是通俗易懂,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拗口和费解的字句;三是简洁有力,以阐明事理为原则,尽力“削尽冗繁”,不啰嗦,不拖泥带水;四是生动形象,用带感情的语言、恰当的比喻、中肯的警句和适度的幽默,增强讲话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列宁曾在一次演讲中,把资本主义制度比作“一具还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的棺材”,向全世界宣布:“死亡不属于无产阶级!”这些富有哲理、气势的形象化语言,至今读起来还落地有声,震撼人心。这种语言特征,在毛主席著作和现在有的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和仿效。还有文风问题,这里只讲一点:领导讲话稿的文风,要注意把时代特征、地方和民族特色、讲话者个人风格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气上要从头到尾都一以贯之,有些重要报告和讲话稿,还要力求写出一种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势。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