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方选材,备足材料 拥有充分的素材是撰写好公文的基础。写文章实际上是对素材的归纳、消化、加工和升华的过程。储备素材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有众多的文本材料,另一个就是平时多注意思考,进而形成有独特见解的观点群。 1、系统储备素材和观点 (1)分类储备写作素材。公文写作决不可凭主观想象,而是要建立在充分素材的基础上,这就提出了材料的收集分析问题。收集材料,就是掌握素材,包括综合情况、重要数据、生动事例及重要思想观点。素材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如同搞建筑一样,必须有水泥钢筋、木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要注意“备料”一定要充裕,“材料”要包括思想观点,特别是一些带战略性的思想。有人对收集材料觉得并不重要,不当回事,而在写作运用时却常常有了新的认识,感到它的使用价值了,后悔没有积累,再找时间来不及了,甚至无法找到。有时积累的一些材料可能平时用不上,但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这个材料没有白白积累。因此积累时不可嫌多,运用时又不可能很多,这也许就是素材积累与使用之间的一个特点。要注意收集一些与所写公文有关事物的变革情况,以便分析其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有见解的观点。报纸、文件、会议材料,信息、简报等与自己工作有关的材料等等,都可及时记下来,分门别类,积累起来,用时非常方便。这些材料一般是用于作背景材料,或作对比、深入了解的线索,或作为研究分析的借鉴。同时,积累一些与公文写作有关的公文,包括法律、规章、政策、文件、讲话、纪要等,甚至收集一些古今中外的精辟议论,作为形成公文观点和进行综合分析的依据,或直接引证所用。 (2)系统思索储蓄观点。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见,那就要在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形成观点群并有较强的逻辑线索之下才能形成。历史上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相当的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感性积累,观念积累之下,经过提炼加工完成的。例如作家的成名作、代表作,就是作者在充分的积累和加工条件下写成的。同样有些作家写了一两本好书再写不出新东西,也是积累不足或者耗尽的缘故。我们所讲的观点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认识得出的结论,是在认识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如何结合实际去有针对性地认识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所谓储备观点,就是讲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有备无患,需则用之。这样在写文章时,就可以在分析、选择、提炼材料的基础上以逻辑思维为经,以事实叙述加必要的形象描述为纬,织出美的绫罗绸缎来。否则现学现卖、现想现卖都不会搞好文字工作。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领导人不是称职的领导,同样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文字工作者也不是合格的。 (3)素材的的采集渠道 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素材?一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决策和决策执行情况;二是对国家重大决定或决策的反映;三是政府行政部门职能目标的完成情况;四是政府各部门为完成职能目标所制定的政策、措施;五是各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六是下级政府和群众对上级政府的意见和建议;七是民意和社情动态;八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九是突发事件;十是专题调查报告。 上述这些素材从哪里获得?一是从领导那儿获得;二是从各类会议获得;三是从各类资料和文件中获得;四是从网络、电视、内刊等媒体中获得;五是下达任务;六是建立”耳目网络“;七是开展调查研究。 (4)多写党务政务信息 我国政府系统信息工作从1984年正式开始的。“党政机关需要的信息叫做政务信息”。政务信息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政府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政府有效管理的手段;三是推动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载体;四是指导下级政府和基层单位更好开展工作的工具;五是各地、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写好政务信息是写好公文的基础性工作,而写好党务政务信息的核心要求是”快、准、精”:一要“快”。文当其时,其价值可谓“一字千金”,而文背其时,很可能将“一文不值”。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务信息必须追求“快”,要有超强的时间观念。政务信息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价值,越早价值就越大;要和媒体新闻比快,以快制胜;要事件进程赛跑。二要“准”,把握大局要准,把握时机要;三要“精”。当今社会,信息泛滥,不小心就会被信息的海洋淹没。 领导要看的文件材料多、时间有限。领导最希望能在比较少的时间里看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政务信息要去粗取精,要简明精练。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