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时是四顾茫然,不知从何下手。继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抓到问题了,发现困难了,反复地苦心焦思,以至于体重都下降了。最后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终于豁然开朗,得出明晰的结论了。这确实是很“折磨”人的。但如果受不起这种“折磨”,就永远不会有“苦尽甘来”的时候,永远写不出高水平的论文。
有了明晰、确切的观点以后,还要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路、也就是注意观点安排的层次,把握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论述能够层层深入。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表述方式,对此我们不可强求一律,否则就会失去文章风格的多样性。我这里所说的“逻辑思路”主要是指我们在对一件事物(论题)进行论述时,要注意遵循两方面的规律,一是揭示事物性质的规律;二是读者接受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前者是要求我们对事物的论述从表面逐步进入到深层,后者则要求我们在论述过程中提出问题要有诱发性,善于抓住读者对你论述问题的注意力,促使他和你一起进行思考;同时,在解决问题时要力求透彻,使读者在认清一个层次后,再进入另一个新层次,而不要在一个问题还未谈清楚时就匆匆忙忙提出另一个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建立自己逻辑思路时应该注意的重要方面。
在思索的过程中,做笔记是很重要的辅助手段。我这里说的做笔记,主要不是指平时读书做的摘要、卡片之类,而是指记录思索结果或思索过程的笔记。“灵感”或思想闪光”常常是
突如其来,稍纵即逝的。笔记就是捕捉它们的有效手段。身边不妨带一个小本子,有价值的想法就应立即记在小本子上,留待以后整理。一般说来,这种笔记不必太讲究文字,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目的在于加快记录速度,当然但如果时间允许,也不妨用比较精确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思想,因为这本身也是锤炼思想的好机会。精彩的表述往往也是可一而不可再的,丢失了就很可惜。
(四)谋篇结构。当经过多方面的思考以后,就开始布局全文的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也就是文章组织、安排内容的具体方式,通常称之为谋篇布局。它是指文章中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组“分”为“合”,组“局部”为“整体”的构造艺术。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组织材料的问题。作者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体裁的要求,对材料进行合理安排,使文章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结构要解决的问题。作者的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文章结构的安排则是作者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思想活动的条理性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
古人说: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模式,一成不变。即使是科技文、应用文的写作,在实践中形成了某些约定俗成的格式,但那也只是一个大的框框,对写作文章来说,仍有一个布局谋篇的问题。因此,每篇文章在写作之前,都要根据特定的写作目的和具体的内容,精心构思,合理安排,以求其结构形式的灵活多样,引人入胜。文章的结构是很重要的,它如同人体的骨骼,写文章的道理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恰当、完整的结构形式,那就无法按照主题的要求,将零乱、复杂的材料串联、编织起来,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使作者的意图得到充分的表现。那种不成“形”、不成“体”的东西,是根本不能称之为文章的。我国古代文论中对文章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有物有序”。所谓“有物”,就是文章要有真切、实在的内容;所谓有“序”,就是要有条理,文章结构要清晰严谨。古写作文章的大家都很注重文章的章法,主张动笔之前,要有整体的构思,“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胸有全局,才能使文章“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这些见解和做法都很值得我们借鉴
。
一般文章的结构由以下部份组成:
(1)开头与结尾。开头结尾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们的位置特殊,因而有着特殊的功能。开头是要给文章找到一个较好的“截入点”和“突破口”,又是定下“基调”的所在。开头是文章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如果新颖别致,就能立刻抓住读者,使读者急欲读下去;否则,读者也会因而失之交臂。结尾是文章总的归结和收束,它的艺术表现功能较之开头要更强一些。一篇文章,纵令开头美妙至极,然而不能善终,收尾无力或成败笔,则功亏一篑。不少文章的结尾之处往往是文章的题眼所在。结尾如果奇巧、精彩,就能使读者感到饶有余味,印象深刻。
(2)层次与段落。层次主要指文章内容表达的次序,体现作者思想开展的步骤。人们常把文章的层次叫做“意义段”、“结构段”或称之为“部分”。段落主要指作者行文时最小的意义单位,以换行、提头、空格为标志,是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使用的文字停顿,人们通常把它称为“自然段”。层次和段落关系非常密切。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段落则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它们之间,大多数情况是一致的,即段落的划分正好反映了文章内容的层次:一个或几个段落表达一个层次,这是常规。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段落大于层次,即一个大的段落中又可细分为几个内容不同的层次,这是变格。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