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深入实际,丰富生活经验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各类文章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丰富而广阔的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实是文章取材的土壤,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投身到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去,深深扎根于客观实际的生活之中,才能根深叶茂,写出好的文章来。这是一条已被无数作者的写作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必须有材料,而文章的材料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文章的立意、布局也必须符合社会实际。对社会生活不熟悉、不了解,就不可能获得写作材料,也不可能对写作对象有深刻的理解,当然也就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古人有句经验之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指的就是要亲身实践, 深入到生活中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认,积累素材,丰富经验,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写出好文章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纭复杂的,怎样才能认识生活,并确有收获?这就要求写作者要研究社会状况,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研究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留心周围的事物,多观察体验,多调查研究,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只有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材料,正确、深刻地认识客观的事物。要获取写作素材,还要随时写观察笔记,写生活感受,记录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建立起自己写作的材料“仓库”,写作时就会要什么有什么,出现鲁迅所说的“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的情景。 (三)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锻炼,积累丰富的知识与才能 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的一面镜子,它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品德、立场、见识、才学、兴趣、爱好、感情、禀性、文化素养等。言为心声,文为人志,文和人大体是一致的,知其文便可知其人,善为文必先善为人。这就要求作者加强德、识、才、学、情多方面的修养和锻炼,积累丰富的知识与才能。 (1)品德高尚。指的是思想品德,包括立场观点,道德情操,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就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伦语文如其人,作者的思想品德高尚,才能写出高尚的文章;作者的思想品德恶劣,文章内容一定写不好,这是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了的。马克思、毛泽东、鲁迅等人的文章之所以写得好,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思想品德高尚,人格伟大。可见思想品德的锻炼,对于文章质量和社会效果,对于作者是极为重要的。 (2)见识独到。指的是见解、胆略、气魄等。文章立意高深,见解独特,这取决于作者有“ 识”。“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叶燮)古今中外许多名篇佳作,能给读者以启发、教育,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常常是由于作者本人气魄大,是非分明,有思想,有见解,敢言人之不敢言,敢作人之不敢作,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由于作者有胆略和见识,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3)才学卓越。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要写出好文章,没有一定的才能是不成的。写作才能包括材料的搜集与合理安排,主题的概括与提炼,结构的精密设计,各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恰当、生动的表达等等。人的才能是有差异的,所以写作技巧有高低之分,文章有优劣之别。有的人思想品德纯正,生活阅历丰富,但并不会写文章;一些人即使环境、条件、主观努力大体相同,但由于写作才能有别,写出的文章就有很大差异,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不能把才能神秘化、绝对化。才能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写作才能完全可以通过刻苦的学习、锻炼而获得。 (4)学识渊博。是指知识储备,写作离不开丰富的学识。古人说:“《文选》烂,秀才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阅读学习、增强学识与写作的关系。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有生活实践知识。知识是学业的基础,是技能的催化剂。知识储备对于写作尤为重要。马克思、毛泽东、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博鉴览群书,通古知今,知识极其丰富。我们对于各种知识要广泛涉猎,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读书要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知识积累多了,思路就会开阔,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右左逢源。 (5)情感丰富。“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文心雕龙)。”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情才能感人。因此冶炼感情,善于表情达意,也是作者应有的修养。但爱憎感情什么人都有,什么时候也是需要的。写文章就是要表达思想感情,或论述某个道理,或说明某一事理,这里总有爱憎。在今天,我们爱憎应该更分明,感情应该理炽烈,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工作、对一切新事物,应该充满着热烈的爱,应该尽情地去讴歌;对一切腐朽的思想意识,应该充满着无比的恨,尽情地去鞭挞。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