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资料的选择与整理。资料的选择是否精当,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如何对资料进行选择,这也是写作的重要环节。 (1)选择紧扣主题的资料。这是选材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主题是选材的依据,凡是与主题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资料,哪怕极为生动,作者十分喜爱,也应坚决舍弃。否则,资料芜杂,枝蔓丛生,那就会“繁花损枝,膏腴害骨”了。写文章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不善于剪裁,对一些自认为生动的资料难以“割爱”。作者的本意是想以众多的资料全面地表现主题,结果主题反而为资料所淹没了。 (2)选择真实可靠的资料。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写作时一定要选用真实可靠的资料,力戒虚构,只有真实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迷惑读者,产生坏的作用。这里所指的真实有两层含义:一是确有其事,不是胡编乱造的;二是指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不是个别偶然的现象。之所以要选择真实的资料,是因为对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章来说,它们本身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和客观事理的形式,是以实实在在的真人真事、准确严密的科学理论为内容的。 (3)选择典型代表的资料。要使资料充分地表现主题,就要善于选择最富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概括和揭示事物本质的资料。也就是说资料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说服力。典型的资料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用这样的资料,能够很好地说明问题,反映本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写文章时,选用资料不在多而在精,只要能说明问题本质,解剖一个或几个麻雀就够了。 (4)选择新颖、生动的资料。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人们总是生活在新旧更替之中,新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必须用新人、新事、新成果、新经验、新思想、新情况反映新面貌,讲出新道理,文章才能具有时代特色。文章的资料新,思想内容也就能新,文章才能生动活泼,充满朝气。如果沿用旧材料,一味老调重弹,千篇一律,千佛一面,年复一年,就要僵化走向死亡。 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之后要及时进行整理。整理资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通过整理资料一是看看自己搜集的资料全不全,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还需要补齐,继续收集。通过整理了解有多少是重复的,相互抵触的,或可以相互补充的;有哪些是新资料,哪些是老资料;有什么新的线索,有些什么疑问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熟悉资料。对一个资料的背景、前后经过、相互联系、特征面貌以及细节、顺序等,通过整理都熟悉了,在使用时就感到很方便;三是使资料系统化。收集来的资料一般来说是零星的、缺乏组织的、散乱的。经过整理,将资料归类分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四是酝酿论点。写文章的观点产生有一个过程,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对材料的相互关系、资料的性质会有新的认识,并对其中一些资料发生兴趣,产生进一步研究以写成文章的想法。 资料整理的方法:(1)分类。根据统一的标准,按材料的不同性质,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种分类整理材料的方法可分为四个步骤:把准备用到文章中的全部材料制成卡片;对卡片进行分类,编成卡片群;排列卡片群,以图解来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化。”(2)归类。在对资料进行分类后,然后再按类别归档,列入不同的类型。(3)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大脑记忆功能毕竟有限,当你看到一些非常好的素材时,最好把它们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会派上用场,所以准备一个笔记本,有好的生活细节,好的想法和灵感,就胡手记几笔。否则的话可能你很快就会忘记了,等你想写东西时发现大脑空空如也。 而一旦你养成写观察笔记的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也就变得非常容易,写作也由此更加轻松有趣。茅盾说,我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或以前,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你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因此,有志写作的人一定要养成写观察笔记的习惯,随时记录下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和自己的思想火花,等到写作时就会发现它会给你带来许多令人惊喜的灵感。当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观察者不一定局限于笔记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用录音、录像、摄影、动画等多种手法更生动有效地记录生活,为自己的写作做好准备。 (三)酝酌构筑。在确定了论文的选题后,再经过必要的资料准备,就要进入写作前的构筑阶段。这个步骤的任务就是要对论题的各个侧面作系统连贯的思索,形成论点、论据,找到恰当的论证方法,安排好论文的逻辑结构。这一过程关键在于思索,不仅要对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思索,还要在思索中针对问题进一步找材料。不仅要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思索,而且要力争跳出材料的框框进行创造性的思索,两方面要廉而有之,不宜偏废。如果不详细地占有材料,只作天马行空式的玄想,往往流于虚妄,这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但若在现有材料中兜圈子,只能照别人想过的路子想问题,就会失之平庸,提不出创造性的见解。 对所论述的问题,一定要真正想清楚,有哪一点不清楚,就要下功夫把它想清楚,决不能蒙混过关,自我欺骗。要真正把问题想清楚,是很艰苦的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的三种“境界”,用于描绘想问题的艰苦也很贴切。开始时是“昨夜西风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