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意识。调研文章不是越长越好,越长越有写作水平。特别是现在报纸、杂志、论坛众多,人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看长文章,有的可能只看一个标题。所以写作时即使该长时也要尽可能浓缩,写短写精,该短时更不能写长,能用6个字表达的,不要用8个字,每句话的字数最好不要超过15个字,字数少而精的语句,读起来非常上口,句子长了很别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文章的层次感要强,尽量摒弃“三段论”式的赘述,读起来让人感到更愉快。要惜墨如金,直至压缩到再也压缩不下去为止,“大约”、“基本上”、“差不多”、“正在进行中……”、“在……之下”等含糊、蒙混的字眼,尽可能不要用在调研中,比如“对税务改革进行调研”,写成“调研税务改革”意思是一样的,却少了三个字,更简洁明了。古人形容材夜思:“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写文章也应该这样,诗人辞人写作,多概括、多提炼,回想一下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才28个字,表达了多少内容、多高的意境!调研也应该学会“语不惊人誓不休”,必须要字斟句酌,说最恰当、最切合实际的话。特别是制作标题,要精,要吸引人,要抓住“筋”。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标题和导语,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写内容,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书在手,读者头一眼肯定先看标题,标题吸引了“眼球”,才会继续往下读。标题抓不住人,文章再好也起不到该起的作用。就如李渔所言:“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以媚句扫魂,使之执卷流连,苦难遂别”。写文章要向白居易学习,不要追求词藻华丽,不要过多地用成语,不要过多的引用文言文,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极少用文言文、极少用成语,基本上都是“大白话”,目的是让文化程度最低的人都能看懂。据说白居易写过的文章专门念给没有文化的老太婆听,直到老太婆都听得明白,他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现在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能读懂。写文章贵在要把事情说清楚、意思全部表达出来,让人一看就懂,胡乔木曾说过:“你把你的读者每一次都当作对你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只有假以小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为阅读对象写文章,读者群才会更加广泛。用最简单的话写出最多的内容,让编辑用最小的版面编出更多的内容,才可以吸引读者。文章太长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也许10000字的稿件还没有100字的稿件效果好。我们看到的报纸专刊、专版,其效果往往不如头版几百字的报眼。 学习意识。好多老秘网的写作教程中,不少地方都用了“厚积薄发”这个词,要求我们写文章、做文秘的人要多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举重若轻”。文秘人员也好,新闻人员也罢,“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再好不过,我的经验是三句话:“分析评估勤参与,税政征管常座谈;领导讲话留意听,身边小事不放过;一线新闻找分局,稽查大厅随时访。”用起来比较有效,写调研文章就要求我们对各行各业,行政、综合、业务工作,方方面面都要知道一些,写起东西来才可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为我用。不当南郭先生,素材当中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要尽量搞明白,不能似是而非。为了学习写文章,办公室文秘人员要养成日积月累剪辑素材的好习惯,俗话说集腋成裘、聚砂成塔,平时应将各类杂志中自己认为有学习参考价值的东西,一一剪下来,装订成册,没事就拿剪贴本看,学别人的写作手法,学别人的写作视点,学别人的词句语言,正是这种积累,才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几乎每年的获奖作品,都应该找出来学一学,复制到自己的计算机中。我建议每一个对调研文章写作有兴趣、有写作责任的同行们, 多查找一些获奖文章,细细品味品味,看作者所表现的内容,表现技法,读一读李长江老师的博客论坛,如:《我们何以补天》、《冒烟财政与财政冒烟》、《假洋鬼子——ByeBYe吧》等,感受是不一样的,肯定是有所收获的。看看获奖作品为什么能获奖,专家对获奖文章的成败分析,通过这种磨练,可以掌握更多的写作理论,写作技巧。如果知识太贫乏,学识太肤浅,目光太短视,平时没有积累,胸无积墨,到准备动笔的时候,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查资料,那里找人问,这行也不懂,那行也不知,等文章写出来时,必然是味同嚼蜡、寡淡无奇,既无人愿意看,更无人愿意登。写文章还要学会“养文章”,有些资料可能当时用不上,但今后可能派上大用场,比如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GDP、财政收入、国基层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各占GDP的比例、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资料,我们都要准确记载下来;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写文章的人就要准备有关资料,做到“胸有成竹”,静观其变,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采写价值时,就可以水到渠成,写文章就能一气呵成。还有一些文章,文章的“骨架”已经形成,但就缺乏“装饰品”(数据、事例等),我们可以先把调研文章的主干部分写好,静候恰如其分的“装饰品”。 实干意识。“欲学真本事,须下死功夫”。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