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文章更简练呢? 避免重复。文稿中容易重复的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标题与内容的重复。写了一个标题是关于什么什么的问题,紧接着正文的起句又是关于什么什么的问题。第二种情况,起句与内容的重复。造成标题、起句、接着起句的文字都一样。第三种情况,前面与后面的重复。同一词语字句,在一篇很短的文稿里面,前后多次出现。汉语的丰富性,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是很突出的,可以用这句话说,也可以换句话说,为什么总盯住那几个词句不放呢?第四种情况,句子跟句子、词跟词之间的重复。要注意运用承前省略或承后省略来避免。 要炼句。“吟安一个字,掐断数经须。”自古及今,博学鸿儒、文学大师们酌字炼句的佳话不胜枚举。这里要强调的是文稿每段内容第一句话的提炼问题。首句、起句具有标题性质,应起总体概括作用,有了这样的“段旨句”,一段文字要说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结论,一目了然,就能减少很多交待性、说明性的文字,文稿自然就精炼了。 四是要新――语不惊人死不休。新思路、新观念、新结构 出新,就是坚持好的文风,在结合实际上出新,作出新的概括,总结出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方法。一篇好的讲话稿,能够有一两个观点、一两句话让人受到启发、受到震撼、印象深刻、流传久远,那就是很高水平了。毛泽东同志的“八大”开幕词,开始由陈伯达起草,毛主席不满意,说太长,扯得太远。弃之不用。毛主席自己写,起草了两个开头,都没有写完。后找到本文由老秘网推荐,田家英,对他说,不要写得太长,有个稿子带在口袋里就放心了。田家英起草了一个2000字的开幕词。毛主席在讲时,被34次掌声打断,有5次长时间的热烈鼓掌。谁都以为这篇充满“毛泽东风格”开幕词是他的手笔,发出由衷的赞许。毛主席说:“开幕词是谁写的?是个年轻的秀才写的,他叫田家英。”开幕词中有两个名句长久流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打造亮点,使讲话有点晴之笔、留下痕迹。名人、伟人之所以名扬千古,除了他们有睿智的思想和超人的智慧外,就是他们的语言往往是名言至理。在这方面,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堪称楷模。读过毛选四卷的人,至今过去几十年了,还能大段大段背出毛主席语录。为什么,因为毛主席的话是革命的真理、共产党人行动的准则。邓小平同志讲“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短短几个字,可以写出几千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句顶一万句”。政治家是这样,文人也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都是千古绝唱的妙语。 邓小平同志说过,当干部就是用“笔杆子来领导”。这里的“笔杆子”指的是讲话和写文章。所以,要写出有影响的稿子,很重要的是必须有点晴之笔,有突出的亮点和闪光点。“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就是这个道理。近几年,我们在文稿起草中十分注意培育闪光点,挖掘出一些最精彩的东西,把它突出和烘托出来,这样讲话稿才能有深度、出思想,而不是平平的流水账,既让听的人容易记住文稿的中心思想,又在某一领域内叫响了一些提法。比如,弯道超越的提出。我们感到,长文章好写,点晴之笔难求。只有对情况熟悉了、把道理想透了、将认识深化了,并作出凝练的概括、通俗的表达,才能写出有影响的讲话,才能留下“痕迹”。 推陈出新,使讲话不弹老调、常讲常新。对于长期从事文稿起草的人来说,最难写的稿子莫过于份量很重又要常讲的文稿。因为这类文稿要么是常规性的、惯例性的,框架、风格、内容都比较稳定,要么是同一个主题,要在不同地方、不同场合反复讲的。这类文稿如果没有新的思路和写法,很容易老腔老调老面孔,落入俗套,味同嚼蜡,讲一堆正确的废话。我们感到,对于这类文稿,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在主题思想一脉相承的前提下,尽可能用新概括、新材料、新语言,使人耳目一新。 五是要细――处处留心看究竟。缜密办事,注重细节 有一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有两个成语:举重若轻、举轻若重。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举重若轻,只能举轻若重。这就要缜密办事,注重细节。 严谨细致是决定事业成效的关键要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政策》杂志曾刊登过省委秘书长李明波同志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办公室工作要严而又严细而又细》。其中引述了这样的事例:西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位统帅;少了一位统帅,败了一个战争;败了一场战争,丢了一个国家。讲的是1815年,拿破仑领导的法军在滑铁卢失败后仓皇撤退,俄军士兵乘胜追击,法军骑兵只好迎战。在试图越过一条冰河时,法军的战马突然跌倒,慌乱中拿破仑下令炮兵向敌人开炮,但拉炮的悍马一踏上冰面也跌倒在地。俄军乘机向拿破仑杀过来,法军打败,拿破仑因此丢掉了王位。拿破仑战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的士兵忘了给马的脚掌钉上防滑的冰钉。一件疏忽的小事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真是“一马失社稷”! 在对外交往中,细节不仅关系到礼仪,而且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甚至会震动世界。1989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国领导人见面时是拥抱还是握手,邓小平同志指示外事小组开一次会专门讨论一下。是称同志还是称先生,也费思量。最后定下来的是,只握手,不拥抱;称同志,不称先生。礼仪形式是为政治关系服务的,稍有不慎就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因疏忽大意产生的小的差错不少,如给领导报送的材料缺页、文稿掉字等。不仅文字工作有差错,管理工作也有差错。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下大力加以解决。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