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部分的写作方法非常灵活,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究竟采用哪种写法,要视调查报告的种类、目的、主体部分所使用的材料,以及调查报告的篇幅等情况,作适当选择。但一般应点出主题、交待背景、明确目的,力求简明扼要,只有比较大型的调查报告,才应写得详细一些。 突出亮点。写调研报告像厨师做菜,要把最得意的主菜突出出来,有的还要作专门的介绍,充分调动食客的胃口。当然,其前提是菜要做得好,也就是亮点要“亮”,有独到见解,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在此基础上,用适当的形式突出自己想要突出的东西。常用的有: 开头提示。采用按语、提要、简介等,置于文首。简明扼要地说明文章的主旨、重要观点、结论等,便于读者阅读理解,甚至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变体强调。为避免重要情况、观点或结论淹没文中被忽略,可以将希望引起读者注意和重视的文字变个字体,或者打下划线加以强调,吸引读者的目光。 标题概括。用一小段话概括主要观点、结论等,用来做二、三级标题,提纲挈领,承上启下,提起读者的兴趣,节省读者琢磨思考的时间。 (三) 如何提高调研报告的质量? 衡量一篇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我认为有这么几条依次递进的标准。 观点鲜明。撰写调查报告是将大量材料进行转化加工、提炼升华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在写调查报告的时候,面对大量的素材,如何取舍,如何梳理、归堆,如何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是确定报告的基调(或者叫立意)。大多数调查报告都有起草者的主观倾向,也就是你对所调查事项的判断,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种判断必须基于事实,在调查过程中形成,同时也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立意高远,让人信服。定下基调后,就定下了报告的主线,报告就有了基础。 提炼观点。观点是从素材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报告的筋骨。观点一般通过二、三级标题和分析、结论、对策建议等体现出来,观点应从大处着眼,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既符合实际,又有一定的深度;既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通俗点说是站得住脚,又要鲜明,直言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立起来,报告也就立起来了。三是充实素材。观点为骨架,素材为血肉,观点源于素材而高于素材,是对素材的高度概括。素材是为了说明观点,是观点的事实依据。要想文章显得丰满耐读,合理分配素材也很重要。必须量体裁衣,作好取舍。素材应紧扣主题和观点,能够说明问题,贴切自然。避免先人为主,拿着观点找素材。 准确明白。即素材真实、数据准确、议论恰如其分,把要说的事、要讲的理,说准确、讲明白,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通畅,让读者一看就懂,尽量避免字词孤僻 而难认、句子太长而难读、语意杂糅而难懂的现象。准确明白是文章的基本境界,也是起码要求。常言道,真理是朴素的,语言的明确源于思想的明确,思想的明确必然要求表达的明确。问题在于作者是否有这样的追求,是否肯下工夫。 简洁凝练。陈述事实开门见山,议论一针见血,对策管用可行,论题集中,不蔓不枝,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干净利索。简洁凝练其实更是一种功力。倘若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能力,就很难做到提纲挈领,高度概括,避免芜杂,一语破的。当今信息化时代对短文的期待更迫切,无论是大事情还是大道理,都应写得短些、实些、精些,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最精彩的内容。当然,那些题材重大、内容丰富的报告,该长还得长。但是,即使是非长不可的报告也要力避冗章、冗句、冗字。 质朴自然。即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从字顺,朴实无华。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不诘屈聱牙。有的调研报告片面追求排比、对仗,牵强附会、生拉硬凑做文章,比如说硬凑几个化、几个力做标题,提建议时拼凑一个指导思想、两大目标、三大战略、四大原则、五大重点、六大举措等等,尽管费劲费时,但雕琢痕迹太明显,可能吃力不讨好。质朴自然并非拒绝雕饰,而是雕饰之后又不露痕迹,是饱经历练而臻于炉火纯青,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质朴自然的关键在于形式服从内容需要,不可因文害义,尽量不使用生僻术语和华而不实的词藻,不随便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比喻。 生动活泼。调研报告主要是用逻辑思维,但又不同于纯粹的理论文章,应该尽量写活一些,力避呆板、老套、枯燥、模式化、概念化。要用鲜活动感的表现形式,不仅把事与理说得准确明白,而且让人读起来有兴致。这一点后面还要专门讲讲。 创新出彩。文贵适用,文贵创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创新是最高境界。创新出彩可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观点、方法、结构、词句、体裁、风格,等等,但重点是观点创新。文以意为主,意为文之魂。李渔认为:“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一篇文章创新出彩、形成亮点之处,可能就一两个独到的观点,几十个字。有了它,就能使文章亮起来。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观点创新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 如何把报告写得活一点? 一是布局结构合理。行政机关的调查报告很多采用三段论式的结构,像成绩、问题、对策,或做法、经验、启示等。调查报告的主体结构变化不多,只是典型调查、经验总结等可以灵活一些。但其内部结构没有固定的模式,从形式上难以分出优劣,关键在与内容是否协调统一。常见的内部结构形式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纵式结构。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叙述事实,阐明观点。层次分明,事实有头有尾,过程清清楚楚,便于做到历史和现实、宏观和微观的统一,而且便于读者了解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 横式结构。就是把调查的事实和形成的观点,按其性质或类别分成几个部分,并列排放,分别叙述,从不同的方面综合说明调查报告的主题。这种横式结构的优点是,问题展得开,论述较集中,而且观点明确,条理清楚、有较强的说服力。 纵横交错式结构。就是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的结合使用方式。但一般要以一种形式为主,另一种形式为辅。这种形式用起来不太好把握,搞不好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