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资料是为了利用资料,如何用好资料大有学问。一是要认真学习资料。在剪贴资料时,要做到动手、上心、用脑,不要让别人代劳,做到边剪贴边过目;对搜集到的资料,要经常熟悉,仔细翻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理解、消化;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做上记号,有启发意义或直接能用的还要记在脑子里,认真思考,反复领会。这样做的目的是消化资料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将资料真正变成一种有用的信息,记忆在头脑中的一定位置,需要的时候就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中的思想观点,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体会其中的思想境界,从中汲取营养。二是要精心选择资料。要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选择资料,选出最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问题资料。为便于使用,筛选出来的资料还要加以分类,把入选的资料按照公文内容表述要求,分门别类梳理排队。同时,对一些有联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要进行粗加工;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认真查找出处;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数字,要加以核实整理,确保准确无误。三是要用活用好资料。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人没有资料写不了材料,有了资料又跳不出资料,这抄抄,那贴贴,搞出来的东西千孔一面,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实际上是没有用好资料。任何资料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只能用于开启思想的门,一般不要搞“拿来主义”。用资料既要广纳博采,又要超越常规。写材料时,要敢于丢掉资料,站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去写;或者把资料作为比较、鉴别的参照系,取其当中的成功和高明之处;还可以选择资料中的弱点甚至败笔作为“反面镜子”进行对照,看看差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不到位,由此寻求突破。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比原始资料更新的思想飞跃,才会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够源于资料,而又高于资料,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 古人讲“厚积薄发”,积之越厚,发之愈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作为组工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积累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一是理论政策方面的积累。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理论及组织工作政策法规,特别要注重收集领导讲话和理论文章等。二是事实材料的积累。主要反映组织工作基本情况、数据比例等材料,以及正反两方面各个领域的典型案例。没有这些基础材料,起草文稿就会成无米之炊。三是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组织工作对象、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比如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四个大类,每大类又可以分若干个种,每一种里面又有一些相对固定的公文格式。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去归类。对一些重要文稿的每一稿都要积累起来,通过对一稿、二稿、三稿演变过程的温习,我们就会有新的启发,就会逐步找到写文章的窍门。 今天讲的这些,是我对文字工作的一些粗浅见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大家要培养高度负责、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市委的重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才能履行好我们承担的职责,把部里各项工作在现有基础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