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写作资料与写作过程

摘要: 语言的生动形象并不全都得力于描写。有些不尚雕琢的朴实语言也是十分精彩的。如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提到讲话,可就触到了陈奂生的短处,对着老婆,他还常能说说,对着别人,往往默默无言。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 ...
文稿修改演播室

    (一)确立主旨的的原则:
    ⒈据材取意
    主旨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正确的主旨来自对全部材料意蕴的全面概括。
    一般来讲,主旨的确立要在写作者所占有的材料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材料支持怎样的主旨,写作者就只能确认怎样的主旨,因为材料对主旨有一定的制约,所以要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炼主旨。毛泽东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3尤其是一些理论文章和实用文章,作者是在获取了丰富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将从材料中得来的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逐步形成深刻认识,才进而形成主题的。
    ⒉反复开掘
    一般说来,对事物形成某种认识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有值得表现的观念和经验。把脑筋触摸一下而随便说出一种定则,比起自己百般锻炼而造成一种思想,总是容易得多。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应当有一定的深度。在实用写作中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要发掘材料中最有价值最富有本质意义的主旨,力求由现象看出本质,由琐事显示哲理,由局部反映整体。在文学写作中就必须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灵的奥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所观察的景物中去体察情感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发挥感召的凝聚力。
    ⒊多维比较
    善于异向开掘,宽思路多角度思考问题,使主旨富有新意。
    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定向性,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种心理定向,在写作中的表现为构思时沿袭陈旧的思路,阻碍作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文章的主旨是否新颖、深刻,与主旨的确立的角度很有关系。面对同一个事物,在客观上它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在主观上作者也可以从一则材料看出多方面内蕴。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主旨就会萌发出新意。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大川,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川江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要重内涵、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陋室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与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分不开的。
    追求新颖的另一个途径是呼应时代,回答时代提出的最尖锐、最迫切的问题。好文章常常由于主旨的清新警世能发出时代先声,而能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韩愈《论佛骨表》、诸葛亮《出师表》等,都因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备受关注。有了五四运动的社会生活,才会有郭沫若的“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诗歌《凤凰涅槃》,它强烈地呼号着旧世界的灭亡,热切地期望着新世界、新社会的诞生。这需要作者深入体验时代精神、意识和氛围,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切入时代的心灵深处,探寻人生的意义,尽可能达到时代思维空间的极限。
    (二)确立主旨的过程:
    ⒈发想: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酝酿形成。当确信自己的认识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对读者有一定启迪,并产生了要将它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时,文章的本质就产生了。通过回忆唤起原型,然后酝酿思考,分离出典型情节和细节,最后综合加工改组,把分散的表象联结到一根思想的线上。
    ⒉开掘:在反复加工过程中提炼而成。在炼意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信心,要有精益求精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开掘要深,就必须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灵的奥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所观察的景物中去体察情感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发挥感召的凝聚力。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使其立意达到非凡的深度。
    (三)确立主旨的方法
    ⒈比较筛选法:客观上,一个事物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观上,作者从一则材料可以看出多方面内蕴。因此作者在炼意时把重点究竟放在哪一方面就需要认真考虑精心筛选。在不止一个、深浅不同、新旧各异的主旨中特别比较,摈弃其中一般化平庸肤浅的意,选择精辟独到的主旨。
    ⒉收敛挖掘法:作者侧重收敛,思路定向深入,产生集中思维的力量,层层逼近材料意蕴的内核,最终获得突破。
    ⒊反向求索法: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的炼意方法。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过来思考,敢于质疑权威的说法。
    材料的采集与选择
    材料是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达主旨的事物和观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被评述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一、材料的种类和作用
    (一)材料的种类
    ⒈从材料的特点来划分,有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事实性材料即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书本、文章提供的具体事实,包括人物、事件、数字等,是材料中数量最大、最常用的部分。观念性材料即来源于实践,一般又应是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观点,包括可行原理、定义,结论、看法,日常生活中流传的警句、格言、俗语等。
    ⒉从材料存在的形态或表述的方式来划分,有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个别性材料是指单独存在和使用的材料;被若干同类的个别性材料加以归纳、综合而形成的材料则是综合性材料。
    ⒊从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作用来划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支持作者观点的材料为正面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相背离的为反面材料。
    ⒋按获取的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二)材料的作用
    ⒈写作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
    主旨不是凭空确立的,只能是在作者对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综合加工而得以确定的。
    1850年,马克思到了伦敦,这是观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理想的地点。大英博物馆丰富的藏书,为他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料。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暴露出来。所有这一切,促使马克思下定决心从头开始,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料,揭示资本的秘密。从1850年6月开始,到1853年8月,马克思写了厚厚的24本笔记,他把这些笔记本编了号,取名为“伦敦笔记”。笔记的内容大体包括摘录的资料和简短的评论、注释两部分。其中有各种统计资料、理论文献资料、当时社会上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论材料以及马克思自己的精辟评论,内容十分广泛。笔记表明,马克思已掌握了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为以后建造自己的科学大厦占有了充足的材料。列宁后来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
    ⒉写作中,有效地选择、组织材料是正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主题和材料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主题产生形成之前,材料是形成和提炼主题的基础;在主题产生确立之后,它是取舍和组织材料的依据;但材料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经验告诉我们,对文本中某种思想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材料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4-19 12:01
  • 4
    粉丝
  • 6191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