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点,说得杂乱无章,词不达意。这是水平问题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思维要清晰,语文水平要提高。这里重点讲一下语文水平问题。有人认为已经从学校毕业那 么多年了,谈不上提高语文水平了,怨只好怨自己以前没有好好读书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认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主要不是课堂上得来 的。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日积月累得来的。我读小学三年级时,可能就读了比我周围的同龄人多好几倍以上的书。这不是吹牛。我们圩镇上有一间小书店,离我家 约20米左右,店内的书很多放要开放的书柜上,我一有空就跑去看书,特别是那些文学方面的,还有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基本上给我看完了。经常是到了吃饭时 间还不知道,是被我的老祖母提着耳朵回去的。文化大革命时,我读4年级,那时要消灭封资修(解释),除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把那 些文学、历史甚至科技方面的书籍都收起来烧掉。有一次居委会收了一堆书在烧,其中一本《沼泽探险记》,烧着时,那封面卷起的情景,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 忆中。我们公社(当时叫法)的中学,收起准备烧的书,堆满了两个教室。我从中偷了十多本出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偷东西。不过孔乙已说 过,“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我后来是原谅了我自己。书读多了,语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我上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很怕上我的课,因为那里的乡村小学,缺乏师 资,往往是小学毕业了教小学,初中毕业了教初中,水平实在不怎么样。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经常为了词语的解释、课文意思的解释与老师发生争吵。有一次在上 有关沙家浜的课文时,因课文中有阿庆嫂说胡传魁是一堵挡风的墙,为解释挡风的墙的意思,与老师足足争论了一节课,最后把那老师气得说要两人一起写信去问作 者看谁说得对。说了一大堆的闲话,我是想说明,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就是要靠多读。而且我认为,读就要读一些名著,读名家写的东西。现在一些朋友喜欢看网 络小说,这不是不可以看,但这些没有经过时间洗练和考验 的东西,往往鱼龙混杂甚至是鱼目混珠,把人引入岐途,误人不浅。现在不仅是网络上的东西,就是正儿八经出版的书籍,也有不少是不堪卒读的,其中的错别字和 病句,经常令人像吃饭突然吃了一口沙一样。报刊也是一样。那些八卦刊物和小报,我是不看的。我现在只看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新华文摘和读者。也可能我是年 纪大了落伍了,对新鲜事物接受不够,但我是凭感觉说话。多读那些经过时间和历史淘练的、精华的经典,可以少走不少弯路。语文水平提高了,思维也就会越来越 清晰,也就能越好、越准确表达自己意思。 第五是说得干巴巴的,枯燥无味。说真的,说话确实是一门艺术。同样一件事,有人可以舌吐莲花,讲得非常生动,可以令人捧腹,也可以令人落泪,使人就如亲临其境;但有的人就不行,讲半天,罗罗嗦嗦,不知所云。如何把话说得更生动更有味道、更使人爱听,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是要有幽默感。幽默的语言风趣、诙谐、意味深长,使人得到的感触就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幽默感可能有点天生的味道,有的人生来就很幽默,一张口就能让 人捧腹(笑疼肚子),也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说过一句能让人笑的话。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有心去学、去模仿,变得比较幽默一些是可以的。这里给大家讲几种制 造幽默的方法。 第一是故意用歧义词来构成幽默。所谓歧义词是指有几种不同解释甚至意义相反的词。汉语一词多义的特性最能满足幽默矛盾性的特性。故意选择有歧义的词语造成 思维逻辑的矛盾,由此而产生幽默的效果。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幽默方式。举个例子:你在停车场可能看过这样的告示:“停车不足一小时的,按足一小时”。这时你 可找停车场主人幽他一默,你不必交费,还要叫他帮你做一小时的足部按摩。告示不是说“按足一小时”吗!他的足是指足够的意思,我们故意把它理解为手足的 足,这就产生幽默了。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