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好的经验材料是改出来的。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的经验材料更是改出来的。有的秘书、干事不乐意在“修改”上下功夫。初稿一出手,看都不看,马上交领导。领导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显得十分不高兴,认为“屈才”了自己。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我个人的经验是,经验材料初稿形成之后,起码要改“四稿”:第一次修改,侧重在主题提炼、素材选取上下功夫。第二次修改,侧重在结构层次、谋篇布局上下功夫。第三次修改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上下功夫。第四次修改,在技术性问题上下功夫,如核定专业术语是否准确;时间、地点、人名、数据是否有误;引文是否加注;标点符号是否合乎要求;有无错别字、不规范字,数量词是否符合标准化要求。等等。经过至少这四次修改后,才能呈送领导审阅。 经验材料写得好不好是有客观标准的。客观标准是什么?我以为主要看:经验做法是否真实;思想有无深度、有无新意;主题是否集中、突出;选材是否得当、丰富;结构是否严谨、清晰;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关键是看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经验材料修改的途径:有自己反复修改;请别人改;集体讨论改等。咱们当秘书、干事的同志要有“全部推倒重写”的气度。我们党八大《开幕词》,原本是毛泽东同志自己起草的,感到不满意,就请秘书修改,他的秘书从内容到文字大刀阔斧的改了一通,改得简练丰满,毛泽东很满意,会内会外也都反映写得好。毛泽东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多反复几次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当然我们当领导的改定秘书、干事的文字材料也应严肃认真:一是敢于负责,对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材料要认真把关,不可随心所欲、马虎了事;二是要尊重秘书、干事的劳动,要看仔细,多看几遍,弄明白再改。有不懂的放下架子商量,切忌不懂装懂,凭借职权乱改一通,“点金成铁”,闹出笑话。会战初期,王光荣(即后来的局机关党委书记)是总部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带了三个人到勘探五部跑面。当时多数领导还没有上来。我们认真汇报了情况,并且带他们到现场考察。人家很满意,回去给总部领导做了汇报,于是领导拍板:要求五部写出经验材料,指名赵文元(当时是会战指挥部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勘探五部党委书记)在核心小组扩大会上发言介绍。我执笔写。写好之后交给一个领导修订。结果改了百分之七八十,退给我抄。当时我感到这个领导很有水平。推荐材夜思范文,结果,我和马忠义(当时是勘探五部副政委)到总部去过材料,总部政治部各部室的领导都参加。过着过着,扈连才(当时是总部组织部副部长,双手抱头躺在一张值班铺上)一下坐起来,说:“你们这材料是谁写的?”,我不明就理,回答说;“是我。”他说:“你怎么把《天津日报》登的济南柴油机厂的经验抄上了?”我一下头大了,遮掩说:“我们没有订《天津日报》。”他抓死不放,“《人民日报》也转了”。我无地自容,破棉工衣叫汗湿的透透的。是王建斌(当时是总部宣传部副部长)帮我下了台,他打圆场说:“也不能说人家五部的同志抄的。现在全国文章一大套,看你会抄不会抄,全国都在抄‘两报一刊’,不抄有啥法。好了就不念了。你们回去重新把你们给王光荣同志汇报的情况理顺就行了。”我受的人格屈辱一辈子不能忘。回到深泽,找出《天津日报》一翻,《天津日报》真的登了,除了把“济南柴油机厂”改为“勘探五部”之外,连“小标题”都一模一样。于是我找出用红笔改过的原稿和《天津日报》一块送给蔡应学副书记看。蔡书记讲:你就把你的原稿抄一抄,拿来我看。第三天又去总部重新过稿,政治部领导和各部室领导仍然全部参加,我在那儿一念,领导们都讲“这不是很好嘛!”一致通过。所以即使自己是领导改稿也一定要有责任心。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