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曲解、否定马克思,却可“发展马克思” 然而,“谨小慎微”之中又有种出奇的“大胆”:为了论证“创新”、“发展”,可以无视、曲解、轻易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例如,提出“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本无不当。但有些人为了“划时代”,竟然否定和歪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之一的“劳动价值论”。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完全用来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完成以后”,“土地、劳动、资本、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都已成为生产要素,而且管理劳动在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再用这一理论解释社会主义阶段发生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勉为其难了。”(见《中国改革报》2001年8月21日)一句话,劳动价值论过时了。然而,正是马克思,多次清晰地对“土地”、“劳动”、“资本”、“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这些生产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一一作了科学阐述,指出:复杂劳动是“高次方的简单劳动”,预言“作为一种独立生产能力的科学技术”,“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马恩全集》第47卷,第572页)。甚至还说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是一种加入价值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19―220页)请问某些高喊“创新”“发展”的学者,你们究竟是没有读过马克思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贬低马克思?! 文章做给领导看,那管群众喜欢不喜欢 不少人写文章,很难说是为了深入探讨理论问题,更难说是为了真正帮助干部群众科学地和实事求是地领会党中央的新精神。许多出自“枪手”之笔的文章、报告、宣讲资料,花费、占用了大量珍贵版面、黄金时段、公共财力,只不过是为了向领导交帐。许多哗众取宠的“作秀”文章,呆板、苍白、空洞、抽象,缺乏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丰富实际的具体联系,缺乏对群众心中疑惑的科学解答,缺乏能让群众入耳入脑、心服口服的深入浅出的说理,更缺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某些对新观点的解说,就像那种说不明白的“说明书”,即使“联系”点“实际”也是加过工、涂过粉、化过妆的“实际”。正是因为如此,许多被置于显要地位的大文章,不仅群众不看,许多干部也没有兴趣看;有一时期,一些“精心策划”的视听节目一出现,人们马上就转换频道。 据统计,有的“写手”一年能发表数百篇官样文章;有的“脱口秀”一年能做近千场宣讲“报告”。成了与“歌星”、“球星”、“影星”差不了多少的“讲星”,忙着“赶场子”,哪里还有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复杂问题?又哪里有耐心以“悬梁刺股”的精神去钻研理论。他们最为得心应手的,就是那些令人生厌的官话、大话、空话、套话、现代版的“样板话”!说到弊端,都是“旧体制造成和遗留的”,讲到问题都是“前进中出现的”,要是什么地方出现了群体性的事件,那一定是“背后有坏人挑唆”。当年,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批评有些人语言像个“瘪三”,今天,用“瘪三”来形容那些满口“官话”的“笔杆子”似乎不妥,说他们像“卖狗皮膏药的”倒比较符合实际。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