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讲话稿要注意前后照应。照应是指文稿的内容前后的关照,协调和呼应。照应能帮助人们了解文稿脉络或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又能使文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相辅相成,是体现文稿逻辑关系,强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开头与标题的照应,结尾与开头的照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照应等。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开头与标题,结尾与开头照应得很好。 (三)广积薄发,反复提炼,做到材料翔实,丰富多彩 广泛收集和正确运用材料是撰写讲话稿的重要一环。如果把谋篇布局比成文章的骨架,那么材料就是血肉,如果缺乏材料,谋篇布局搞得再好也只能是干巴巴几条,就像毛主席说的像个瘪三,面目可憎。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好米,怎能做出好饭,没有好布怎能做出好衣。因此,要高度重视收集材料的工作。 材料一般分理论材料、事实材料、数字材料和会议本身相关的信息四部分。理论材料来源于上级文件和书本,事实材料多来自基层,数字材料一般来自统计、综合部门。会议相关的信息,包括会议的主题、内容、时间、地点、规模、议程及有那些领导讲话等,这些不必都写进讲话稿,但对增强讲话稿的针对性帮助很大。 收集材料要贯彻广积薄发的原则。就是要围绕主题尽可能多收集材料,材料多了,才有选择的余地。占有材料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对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就判断的越准,就越容易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语言,越能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在收集材料时,一定要注意真实性,对那些道听途说的马路新闻,绝对不能用,对来自基层的材料要注意核实,对来自港澳台及国外的资料,不能轻易引用。用了虚假的材料会对领导造成误导和决策的失误,对全局工作造成损失。 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提炼和筛选,一般来说,要去掉陈旧的,保留新鲜的;去掉一般化的,保留典型性的有说服力的;去掉偶然性的,保留能反映本质的。就是保留下来的材料,也不能原封不动写在稿子里,根据需要还要再加工,有的要删节,有的要概括,有的要改变角度。当然,加工不是虚构,不是伪造,而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锤炼,就像一块铁,你不能直接使用,要加工成零件才能按在机器上。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