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用法:通常是对一个词、一个概念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目的或是赋以新意,或是拓宽其含意。一般在前词与后解之间或是使用“就是”,或用“即”,或用“也就是说”等。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更加准确、清晰的印象,有利于防止歧义。如县庆总结讲话在总结五条成功经验时这样写道:①正确领导、科学决策是前提。有了正确的领导就有了坚强的后盾,有了科学的决策就有了统一的思想和坚定的方向。这次庆祝活动的圆满成功,就是得力于省、市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力于县“四家班子”和县庆筹备委员会的科学民主决策。②注重投入、强化宣传是基础。有了稳定的投入就有了坚强的保障,有了广泛的宣传就有了浩大的声势和浓重的氛围。这次庆祝活动的圆满成功,就是得力于全县上下高度注重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得力于县内外各大媒体的积极宣传和报道。③统筹调度、密切配合是根本。有了及时的调度就有了统一的步调,有了紧密的配合就有了振奋的精神和强大的合力。本文由老秘网推荐,这次庆祝活动的圆满成功,就是得力于县委、县政府以及筹备委员会及时有力的调度,得力于各级各部门、各工作组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密切的配合。④尽职尽责、苦拼苦干是关键。有了严明的责任意识就有了强劲的动力,有了坚定的实干精神就有了快速的进展和良好的效益。这次庆祝活动的圆满成功,就是得力于各级干部职工自始至终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力于全体工作人员自始至终顽强拼搏的实干精神。⑤精心策划、抓细促新是保障。有了精心的策划就有了有序的推进,有了细节的创新就有了不断的活力和丰硕的成果。这次庆祝活动的圆满成功,就是得力于筹委会的精心策划,得力于各组、各级各部门对细节的重视和观念的创新。每一条经验后面用说理和总结的方式对中心句进行层层补充,使经验更全面、更具体,细到了对参与部门和人员的评价和肯定,可以达到“深得人心”的目的。 ——语言修饰。 首先要准确。讲话稿的提法、分寸、措词、用语,要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做到文如其事,恰如其分。比如:一项工作只完成了一部分,就不能说“基本上完成”;一项活动只有一部分人参加,就不能说“普遍参加”。另外,引用的数据人名、地名、时间要准确,引文出处要准确。讲话稿有时也要使用比较模糊的语言,如“多数情况下”,“有的地方和部门”,“比较突出的问题”,这里的“多数”、“有的”、“比较”都是模糊用语,这里的模糊恰恰能够准确表达文意。在使用褒贬感情色彩的用语时,要注意分寸,尽量少用“非常”、“很”、“最”、“绝对一流”、“绝无尽有”一类的词语,就是不要把话说绝。有些词意思相近,但又有细微的差别,要认真推敲,恰当运用。如“虚心”和“谦虚”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差不多,在向别人学习时用“虚心”,在待人不骄傲用“谦虚”。有些词带有感情色彩,如“撤退”和“逃跑”意思也差不多,用在自己身上用“撤退”,用在敌人身上用“逃跑”。有些词使用和人的身份和场合有关,“夫人”、“妻子”、“老婆”、“媳妇”是一个人,对身份高的人用“夫人”,层次低的人用“妻子”,“老婆”这个词比较粗俗,有时带贬义,“媳妇”一般用在青年人身上。 其次是庄重。对一些重要的工作报告和针对重大事件的讲话,一般使用庄重严肃的语言。如毛主席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讲到:“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言,有力地激励着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 第三要生动。讲话稿的语言不仅有庄重一面,而且有生动形象的一面。领导讲话,不同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主要靠生动曲折的情节和形象逼真的描写来打动读者。而领导讲话主要靠修辞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增强讲演的效果。所谓“生动”,就是语言有文采,句式有变化,听来音节匀称,悦耳动听,通俗易懂。领导讲话稿在不失庄重、贴切和科学、准确的前提下,为了使意义更加具体、深刻、清楚、明白,恰当地使用一些生动的词语,是必要的。所谓“简练”,就是用经济的语言材料、简单的结构方式,用比较少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当前,讲话稿越写越长,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洋洋万言,但听了没感觉,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必须以“惜墨如金”的态度,下决心把讲话稿写得简练简练再简练一些。要知道,只有形象生动、语句简洁、节奏明快、新鲜别致的讲话,才能吸引听众,产生应有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十分重视这一点的,批评有些人“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语言无味,面目可僧,象个瘪三”。而他自己却是善于使用生动语言的典范。在他的讲话里,经常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某一深刻的道理。郭沫若同志在1958年回答“新观察”杂志记者问时说:“毛主席的讲话平易近人,深入浅出,思想内容很艰深的问题,到了毛主席笔下和嘴里就变得非常容易懂。听了毛主席讲话,好象热天吃了冰淇淋,又好象疲倦后喝了一杯热茶。” 3.修改审定。字词句段(正确性、规范性、逻辑性、领导习惯性)、问题的准确性、措施的针对性等。文稿草就之后,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因为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少问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种“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和“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是狂妄自负、浅薄无知。 修改文稿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第一,要勇于写作,谦于修改;第二,要严肃认真,一字不苟;第三,要统观全篇,大处着眼;第四,要精益求精,小处着手;第五,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第六,要摒弃偏见,力求客观。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