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所从事的公文处理工作,其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与过去相比,公文处理岗位的工作范围更广泛、工作内容更丰富、工作要求也更高了,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了。要做好这个岗位的工作,最根本的是提高公文处理工作人员的写作技能。我觉得,关键是要念好“七字诀”。 一是“勤”,勤学。有一首诗中讲:“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说明“勤”与“才”是正比关系。不否认人的智商有高低,但更重要的是勤奋,正如吴国雄院士所言:“天下聪明人多得是,大浪淘沙,筛掉的是光有聪明没有勤奋的人。”要想具备公文写作才能,当然也离不开“勤”字。因此,勤学当是做好公文处理工作之基。办文审核说白了就是“挑毛病”。党委文件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如果对所涉及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脑子里没有对与错的尺度,就无法去判断、去下笔,正如《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言:“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人多读书则识进”。知识学得多了,根据实际需要,对所学知识可以直用,可以借用,可以化用,可以灵活运用。比如《毛泽东选集》中引用的“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任人唯贤”、“百家争鸣”等许多言简意赅的古语,就属于直用。有些知识可以借用。比如,晚唐诗人李商隐曾有两句著名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本意是写他游原的时候心情不好,感叹夕阳照射下的原野风光虽然很美好,可惜黄昏已近,好景不长了。1950年北京进行城市建设,讨论古牌楼的去留问题,有的同志不同意拆除。周恩来同志耐心听完意见后,风趣地说了这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巧妙地借用原意,表明了自己的意见。还有些知识可以化用。比如,毛泽东写的《七律·有所思》这首诗中“凭阑静听潇潇雨”一句就是从岳飞著名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那句“凭阑处、潇潇雨歇”化来。再比如,毛泽东写的《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一句是化自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至于灵活运用,前面讲的从大的概念讲应当说都是“运用”,但从更深一层次讲,“运用”更重要的应当是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这说明,无论是直用、借用、化用,还是灵活运用,都是以博学为前提的。我们平时讲“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讲的也都是“学”在“用”前。只有学得广、学得深、学得熟,才能收到运用自如之功效。不然,就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然,学与用是相互促进的,学是用的基础,用是学的深化,不学无以为用,无用无以深学。至于学习的内容,首要的当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学习一些新知识,比如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等等。这些知识我们还不是很熟悉,而在现在的文稿材料中又占有越来越多的分量,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在这些方面多下些工夫,做一个真正的“多面手”。至于学习的关键,就是珍惜时间,这也是勤奋的具体表现。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其实时间比金钱更珍贵。金钱可以贮存,而时间却不能贮存;金钱可以从别人那里借取,而时间则不能借用。古人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