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二十五条军规 1、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起来。 2、写作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增强文章逻辑性。 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 4、消息类稿件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00字,两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 5、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 6、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 7、消息以细节数量取胜,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 8、消息的结构是——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9、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具有信息的全面。 10、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 11、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12、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13、采访是全身心的采访,而不仅仅是用嘴,视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眼睛采访是文章生动的重要手段。 14、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 15、重要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16、记者的基本功之一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人名单,要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17、不要过分使用录音机,录音机应与笔记本一起使用,录音机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笔记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被访者的表情。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18、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畅谈。 19、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文章的内容引向自己相对熟悉领域。 20、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待被访者会完整地理解你提出的问题。21、学会滚动式采访,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22、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23、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24、采访批评性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以示客观公正。25、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是此种采访方式也有弊病,电话采访不能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作为记者,现场仍是追求的第一原则。 25日积月累,树立自己的风格 袁招军:难忘十年新闻路 2009-08-12 16:53:50 湖南在线 931名网友正在讨论 点击查看 袁招军,沅江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干部。 物换星移,光阴似箭。转眼间,我离开新闻专干岗位已经17年了。 我是1974年到沅江县知青办工作的。当时,我掌握的知青典型材料多,受上进心和好奇心的驱使,我照着《湖南日报》上稿件的格式,将熙福公社关心已婚知青的总结材料改写成新闻,寄给了《湖南日报》。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第一篇投稿居然在1979年1月13日的《湖南日报》上发表了。当时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从此,业余写稿成了我的一大爱好。 《湖南日报》的易泽民,见我有写新闻的积极性,将报社编的《写作辅导》、《灯下拾零》等资料送给我,我如获至宝,常常读到深夜。我至今还保存着这些资料。我当业余通讯员时,就有稿件在《湖南日报》(1981年3月4日)头版头条发表。县里领导见我爱写新闻,1982年9月调我到县委通讯组任组长。 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没有“烧火”,而是下基层“捡柴”。我深入农村,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不久,我写的《十二大春风吹到洞庭湖——沅江农村见闻》、《喜见农民会客厅》、《农家子弟骑单车上学》等一批歌颂农村改革的稿件发表在《湖南日报》等报纸上。 为了学写人物通讯,1983年春节刚过,我到《湖南日报》农村部请毛福春到沅江采访高级农艺师刘劲凡。春雨绵绵,我和毛福春打着雨伞,行走在草尾区乡间泥泞的道路上,到刘劲凡办点的村采访他。我们写的《农艺师的足迹》在1983年3月21日的《湖南日报》发表后,在沅江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我拿自己的初稿与见报稿一一对照,发现我的原稿差在主题提炼、人物刻画、写作技巧等几个方面。这次跟班采访,我收获匪浅。 当时,湖南日报社为了提高通讯员的水平,每月给我寄学习资料,经常举办通讯员学习班。报社的编辑记者到县里采访时,手把手地辅导我如何抓“活鱼”、如何定角度。记得陪李均在沅江采访时,与他一起探讨企业如何治懒的报道思想,他启发我写出了《用组阁的办法治懒》。陪周乾德、程金美在沅江探访苎麻经济兴衰之谜时,我搜集了大量的素材,《价值规律导演的活剧——苎麻热后访沅江》一稿1988年6月24日在《湖南日报》发表后,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跟随姚子珩在沅江农村走访养殖大户陈伏秋时,姚子珩见老陈怕政策变,当场为老陈释疑解难。《陈伏秋,你怕什么——一个养殖大户释疑记》发表后,反响较大,消除了当时农村种养大户的疑虑。此稿被评为全国农民报系统好新闻。由此,我感悟到一个新闻专干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我每月到报社送稿、以稿拜师时,莫西岩、杨泽皇、邹晓宏等编辑都认真传教。 最难忘的是1985年2月,我采访时受到个别领导的无理阻挠,我把采访经过和满肚子委屈写成稿件,寄给了《湖南日报》。《湖南日报》以《能这样阻挠新闻干部采访吗?》(1985年3月7日)为题发表评论。《湖南日报》主持正义、敢为基层通讯员讲公道话,正面引导舆论监督,使我免遭非议和责难,令我至今不敢忘怀。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