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新闻写作二十五条军规

摘要: 新闻写作二十五条军规1、写作时应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使文章生动起来。2、写作应先起标题后写文,增强文章逻辑性。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4、消息类稿件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00字,两个句号, ...
文稿修改演播室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
  哲是智慧,是人类科学思想的花朵。理就是道理,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道理。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者说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简单地说,哲理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阐明一个道理,不管这个道理深刻与否,都能让人们听得明明白白,能回味其中的含义。所以,哲理性并不是一味追求深奥或玄妙,而是激发人深深地思考,能回味无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满着哲理,事例、故事、寓言、格言、警句等,都存在着哲理性,有时候话说得越浅显,道理可能越深刻;说得越简单,内涵可能越丰富,完全可以用它们来说明道理。200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忠言何须逆耳》。这篇评论评述了领导者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定了“忠言”一定逆耳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非逆耳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富有哲理性,更给人深深的启迪。这篇评论如果标为《工作莫忽视方法》或者《工作方法要得当》,其吸引力和意味就淡多了。例如:《“爱富”不能“嫌贫”》(《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5日第十四版)、《夜景照明应量“能“而行》(载《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一版)、《理直也当气和》(载《人民日报》2004年5月24日第一版)、《质量就是生命》(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一版)、《小脚未必走路慢》(载《人民日报》1986年9月17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以哲理的高度和深度取题立意,就易使人省悟,令人折服。
  四、评论标题的反思性
  创新从来就是超越常识,超越常理。凡是常理都是相对的,相对常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这种由此及彼的审视,用现行的话叫“反思”。这些年,反思式的评论往往见诸报刊和广播电视,其标题每每标新立异,引人注意。
  按常理,“鸡” 小而不用“牛刀”杀之。不然,小事大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得不偿失。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杀鸡”亦可用“牛刀”。清华大学研制出一种“炸鸡锅”,能自动调温升压,在市场颇有销路。科研院所,智力密集,自然可称“牛刀”。用现成的“牛刀” 杀一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鸡”又何尝不可?这不但不会使“牛刀”贬值而只会增加效能。作者以此为题材加以评论,制题为《“杀鸡”亦可用“牛刀”》,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全新的理性的启迪。
  比如:《“失声”与掌声》(《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3日)、《莫让“捐款”成“扣款”》(《人民日报》2005年04月09日第一版)、《“谢生宴”让人耳目一新》(《光明日报》2005年07月04日)等等。这些评论标题引发了读者深深的理性思考,使作者对问题有全新的认识。五、评论标题的抨击性。
  我们的社会,正邪并存,善恶同在。祛邪扶正,揭恶扬善,是评论肩负的政治使命,在报刊广播言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切邪的恶的东西都是阴暗的反常的,抨击式评论的标题若直点其丑恶,便出奇制胜。
  2003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不要提前过年》。过年,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时间又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向改变,不是说你想把过年的时间改变就怎样改变。作为读者,你会立即被吸引看下去:“元旦过后是春节。中间的这一个月里,随着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有的部门和单位工作松松垮垮,电话没人接,事情没人办。一些应该迅速办理的事情,被推到了节后,前来办事的人们只能望门兴叹,徒劳往返。”由此可以看出,标题《不要提前过年》的内涵很丰富,深刻揭示了各部门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对此抨击十分有力。
  像《人情酒里少人情》(《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6日第一版)、《请柬别成“催款单”》(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日第一版)、《“鲜奶倒进污水渠”,咋的了?》(《工人日报》2005年08月18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3日第四版)、《挥霍浪费也是犯罪》(载《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0日第一版)、《“及时雨”为何落不到地里》(福建蒲城县广播电台1987年6月19日播出)等等,都是新闻评论者运用抨击式的创新艺术,勇于抓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抨击歪风与谬误所结出的硕果。
  六、评论标题的文采性
  标题的文采,是新闻评论标题成功的秘诀之一。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修辞方法,都可运用于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
  (1)活用动词。通过观察主语和宾语的特点,来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在现代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动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精心使用动词制作新闻评论标题的问题,便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新闻学者艾米利达斯说过:“不要醉心于那种华而不实、铺张描写,要挤掉水分,因为这些除了证明记者善于使用陈腐的语言和手法外,不会有任何效果。”这段话警戒我们,在新闻语言中要尽量少用形容词。对新闻语言的要求是这样,作为概括新闻主要事实和揭示新闻主题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更是如此。比如:2005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的题为《“考后消费热”该降温了》。又如《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一个动词“走”,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
  (2)借用古文、古诗词、成语、俗语、流行歌曲等。无论古今中外,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拿来,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四川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8月25日播出的评论题为《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论点:不要忽视起用本单位的人才),作者采取隐喻的、疏导的方式,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谚语——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这个题目,富有生活情趣,能够发人深思。
  又如:《匹夫不可夺志 国难见气节》(《人民日报》2005年08月23日第四版),其标题语出自“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读后真正感到:“当人们逡巡于旧战场之时,追忆于尘封史实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其中所蕴含的“气节”二字。这种宝贵的精神发于胸臆,见于行动,是支撑前人浴血奋战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励我们实现振兴中华伟大理想的精神力量。”
  再如:《新党登陆令人耳目一新》(《新华网》2005年07月06日)、《期待物权观念深入人心》(《法制日报》2005年07月20日),均用成语作题,显得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6-12 14:47
  • 4
    粉丝
  • 1867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