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定法,但不同的目的决定不同的文章内容和形式。这些规律性的东西,都是要在现实工作当中去仔细摸索、不断提高的。特别要注意把自己和别人写的东西都储存下来,不断积累观点和素材。一个不注重素材积累的人,写了就扔了的人,一般来说是不会有提高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写目的、内容和形式差不多的东西,自己写过、周围他人也写过,只要把这些东西积蓄下来,加以综合,改变一下表达方式,再加上新的形势要求、新的因素,就很快能成了。按照以上的办法去做,不能保证使公文多漂亮,但至少可以过关、可以以速度告诉领导“我其实在这方面是很强项目的”。 有种说法叫“天下文章一大抄”,说这话的时候,大都是批评文章的无创造性、呆板或者重复。公文更是给人以这种“抄来抄去”的不良感受。这种事情看应该怎么说。公文的特点毕竟首要的是它的政治性,讲求的是下对上的传达、贯彻和执行。这种下对上保持“一致性”的要求,使得公文中的“全国通用粮票”很多。其实,很多讲话或者层层发的文件,为什么给人以“抄来抄去”的感觉呢,就是因为它实质上承担的是传达贯彻的任务。在“传达”方面,现在传达、传播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人们早就知道的事情,你又来个文件,本文由老秘网推荐,可不就显得多余呗。在“贯彻”方面,讲求的是“结合实际”,但很显然这个“结合”是非常困难的。客观上就很难,如果再加上主观上不努力,根本就起不到什么“贯彻”的作用。所以,通常大家的处理就是在“抄”来上级文件精神之后缀上一句“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这样做,等于层层传达了,但却层层推卸了贯彻的责任。最后,钻进了“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怪圈。有官员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发一个文件,哪怕是有错误,它也要产生出错误的结果来。这叫什么?这才叫贯彻执行!怕就怕那些什么都对、哪儿哪儿都没有任何一点破绽,却没有任何反应、起不了任何作用的文件。因为你如果说的都是真理,底下知道也都对,但就是不采取任何措施,没人理睬,要结果的时候,他也告诉你一堆“属地化”的真理,那才是最为可怕的。而显然,这种状况在机关大行其道已经多年。 我们可以为改善这种状况作出自己的努力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又是充满艰难的。原因还是在于公文代表的是领导和组织的态度,而不是我们个人的随意发挥。这个涉及到领导和组织是否有贯彻落实上级要求的“诚意”。这个“诚意”很重要,如果有这种“诚意”而不是做形式和表面文章,我们自然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提出贯彻落实的措施,从而使公文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所以,作为执笔者来说,在起草公文的时候,能够理解到领导和组织的真正态度,就可以按照两个方向来写。 一是表态性质的,表明领导和本级组织的态度,过得去就行了,反正执行不执行也没人管,过去就过去了。这类公文大都把事情提得很高,说得很悬,看起来挺吓人的,“高打高走”的结果是没任何实质内容。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