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40

材料写作漫谈(九则)

摘要: 扎实苦练基本功 最近到各地讲文字材料写作,同志们给予了好评,说讲的很通俗,很实用。我说自己学历不高、水平不高,不会讲高深的东西,就会讲一些常识和最基本的东西。我说大学教授讲的东西是山珍海味,咱的至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写作是语言艺术。文贵简洁,切忌拖泥带水;文字洗炼是写出优秀篇章的关键。纵观中外古今名篇佳作,之所以脍炙人口,久传不衰,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言之有物而语言精炼。我讲课时曾举过一个例子,说三国时,曹操给孙权下的一道战书,只有26字。他说“奉命伐罪,旌麾南指,刘宗束手,今率80万众,将与将军会猎于吴”。26个字,不仅把出兵的原因和目的写了出来,而且也把军队所向披靡的气势写了出来,其中还巧妙地暗含了敦促孙权投降的意思,让孙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过去学习的《陋室铭》、《与朱元思书》等等,都是精短的典范。《陋室铭》仅81字,描述了其居室景观、往来的朋友,又与古贤作了比较,抒发了内心的感情。短文写得有景有情,如诗如画,洋溢着高雅的生活情趣。读来,琅琅上口;品之,津津有味;思之,句句在理。许多人只读数遍就能背诵如流。后人仿作之多,难以胜数,足见其成就之高,流传之广。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诗歌,不仅古诗,现代诗也一样,语言的容量很大,我曾经开玩笑说,买诗集是最划不来的一件事,一本书的每一页就中间那几行字,两边都是空白,一本书也总共没几个字,买书千万不要买诗集。这是玩笑话,诗歌的那些空白,是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不会想象和再创造,就别去读诗歌了。记得80年代初,有一个叫韩翰的诗人,他写了一首纪念张志新的诗叫《重量》,共四句:“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了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短短四句,获得了全国新诗奖。其次,简洁才能有力。简洁的东西往往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简短的句子让人读着也会感到节奏明快、短促有力,富于音韵美、节奏美,尤其是领导讲话,简洁让人听着让人充满斗志,精神振奋。其三,简洁才能让人记忆尤深。所有能够流传下来的杰作无不是简短、简洁的典范。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诗歌史,为什么许多诗歌流传了下来,老少咸宜,出口成诵,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简短、简洁。前一段读了一首诗,是汤养宗的《父亲与草》,就三行:父亲说,草是锄不完的,他锄了一辈子草,他死后草又在他坟头上长了出来。读了一遍就永远记住了,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

       那么,怎样写短呢?我在讲座时说,在写的时候,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要开门见山,不要穿靴戴帽(俗话叫一嘴啃到包子馅);要言简意赅,不要浮文虚辞;要反复推敲,不要草率定稿。具体写的时候,在材料的运用上要处理好轻重;在表述的层次上要尽可能控制展开;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扩大容量。其实还有很多办法,比如在写的时候,要力争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要在锤炼文字上下功夫。古人云:“百炼为字,千锻成句”,千方百计地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等等。当然,也不是说长文章一概不好。有内容、有见解的长文章,人们也是喜欢读的。文章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宜短则短,宜长则长。要坚持内容决定形式。

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姐妹。”让我们努力在语言简洁,文字精短上下功夫吧。“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惟有这样,才能写出精品、写出经典!


                                                                                        天下文章一大抄

       在我的文字材料写作讲座里,说了一句俗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许多人对这句话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我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

       作为文字材料写作者,面对开不完的会,讲不完的话,今天材料明天材料天天材料,有几个人能不头大?领导要求越来越高,篇篇都要有“文采”,份份都得有“新意”,当秘书的就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出几颗钉?于是使出浑身解术,寻章摘句,老秘网上摘,书中翻,现有材料中找,你抄我,我抄你,就不可避免了。我曾仿李贺一首诗,写了个打油诗说写材料的人:寻章摘句老抄公,不见残月挂天中。几多温馨入梦里,几人曾把嫁衣缝?有年春晚上演一个小品,说某单位领导接到去上级开会的通知,抓住办公室主任代劳。他签过到便中途开溜了。当领导要其传达会议精神时,主任傻了眼。不过凭他多年给领导写材料的经验,便如此这般地胡编起来:一是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二是领导重视,亲自过问;三是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四是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没几天会议材料发下来,一对照居然蒙对了,几点基本内容一致。讲的虽然是笑话,是个讽刺,但从另一个角度,则说明了一些规律。

       我说赞成天下文章一大抄,并不是提倡你摘摘抄抄、拼拼凑凑、甚至照抄照搬,而是就材料写作而言,“抄”也是学写材料的一个捷径,就象学写书法必须先从“摹”到“临”,积累了深厚的功底之后,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照搬照抄不可有,学习借鉴不可无。区别照抄照搬与自己创作,前者如偷儿,后者如蜜蜂。那些普遍性的东西乃人类之共有财产也,抄的时候倘能加之以己之烙印,即为己之创造矣。简单照抄者精华、糟粕并存,而学习借鉴者则去其糟粕、采其精华,为我所用者也。所以这个抄是阅读、积累、借鉴,是消化、吸收、提炼,是总结、归纳、演绎,是复制、嫁接、升华、改造。如此等等。真正的会抄就是抄出思想、抄出灵感、抄出新意、抄出精髓、抄出经典,抄到别人找不到你抄自何处,那才是抄的极致。

      “抄”材料实际上是一个收集资料,筛选资料,润色加工的文章起草过程。写材料就象盖房子一样,要想盖一间好房子,必须有充足的建筑材料。写材料也要根据主题需要,大量收集资料,凡是符合主题的资料,全部“抄”来,然后对抄来的东西进行甄别,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把这些杂乱无章的资料剪裁取舍、加工润色,通过分析、归纳、提炼、综合,变成自己的,这样一篇文章就大功告成了。  

       譬如群众需要亲切自然、纯朴感人的家常话、大众话,但这些大众语言、生动语言都是从哪里来的?都是学来的,也是“抄”来的,从仓颉那儿抄,从群众中抄,从实践中抄,抄是积累、是学习、也是创造!


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说点什么...

已有40条评论

最新评论...

老猫2013-6-27 15:17引用

余兄是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啊。先置顶推荐,再细细拜读{:soso_e183:}

余之舰2013-6-27 15:25引用

夜猫子 发表于 2013-6-27 15:17
余兄是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啊。先置顶推荐,再细细拜读

谢谢版主鼓励!十分感谢!

Stan.2013-6-27 17:29引用

好文章,先略读了一遍,收藏了慢慢品读。

余之舰2013-6-27 21:27引用

Stan. 发表于 2013-6-27 17:29
好文章,先略读了一遍,收藏了慢慢品读。

谢谢!相互交流,请多批评!

麦兜响当当2013-6-28 08:55引用

句句珠玑,认真学习。。。。。。。。。。。。

余之舰2013-6-28 11:38引用

麦兜响当当 发表于 2013-6-28 08:55
句句珠玑,认真学习。。。。。。。。。。。。

朋友过奖了,请多批评!

安迪2013-6-28 15:27引用

情真意切、鞭辟入里、受益至深。

29才懂2013-6-28 16:18引用

ji xu bai du .zai fa tong gan

竹叶红了2013-8-11 23:45引用

文章真情最感人,向你学习

秦岛秘书2013-8-12 16:32引用

好东西,不错,谢楼主了!{:soso_e105:}

放歌2013-8-13 11:53引用

每次读罢余老师的大作都被文章深邃的思考力所打动,此文尤是。

参谋助手2013-8-13 17:38引用

写得很好,真的需要好好理解

oucnhx2013-8-16 07:33引用

用前辈的经验指导,加上多写多练,成为一名写手指日可待

时间飞鸟2013-10-23 10:30引用

文有真情最感人,写作要自身体投入进去了,就有了好的境界,随之会有好的思路和方法。

盐和光2013-12-12 17:09引用

文章很系统,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学习了。

离得胜2014-1-3 10:18引用

前辈的文章我已经看了部分,写的不错,希望多发点上来,多学习学习前辈的文章!

-[1⒏]th2014-1-3 11:04引用

这几则文章,真是鞭辟入里!希望大大能多写写累死的经验,教一下我们这些入门的小秘如何行文做事!

☆^__^伟^__^☆2014-4-24 14:36引用

受益匪浅啊!讲得很好,就是结合例子还不够点!

夜雨秋风2014-5-7 16:10引用

反复学习,用心感悟。

查看全部评论(40)

本文作者
2013-6-27 15:15
  • 4
    粉丝
  • 3328
    阅读
  • 4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