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25

关于公文写作的几点体会

摘要: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公文写作的体会。 我66年高中毕业,由于文化大革命,没有读大学,种了2年田,68年底参加工作,到2007年退休,40年时间,有32年从事公文写作, ...
文稿修改演播室


      所谓“八戒”是:

      一戒结构紊乱,层次不清。一篇文章就象一栋房子,结构布局要合理,才能住得舒服。有的文字材料既不讲究结构的形式,大小框架紊乱,观点重复交叉,段落分布不均,让人看起来很不舒服,这就不能算一篇好材料。

      二戒贪大求全,特点不明。“动人****不需多”,大凡好的材料,都是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引人入胜,因此一定要把最有特色的东西突出来,把最有价值的经验推出去,把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口子太大,内容太多,面面俱到,让人不得要领。这样的东西就会使领导不认可,群众不愿看,单位不推荐,上级不转发,成为无用之物。

      三戒老生常谈,观点不新。主要表现为写作手法老,抓的问题老,文章语言老,从内容到形式看不到一点新东西,让人看不下去,这也是文风不正的产物。

      四戒宽泛议论,内容不实。有的文字材料有观点无背景,有抽象无形象,有问题无对策,也是无法吸引人的。
五戒以长为荣,文章不精。不少文章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叫人看着头痛。改变写长文章,就要做到少一些大题粗作,多一些小题细作;少一些空话连篇,多一些言之有物;少一些一挥而就,多一些反复修改。我在县里工作的时候,发现有这样一个区委秘书,一天晚上可以写一万字的文章,这样神速写出来的东西,其价值可想而知。

[page]

     六戒润色不够,语言不美。公文语言应该朴实无华,准确规范,简洁明快,琅琅上口,而实际情况与此差距很大。“言之无文,引而不远。”要使语言美起来,需要好好润色。主要是表述要准确、内涵要丰富、用词要规范。当然规范语言与文章文采并不矛盾。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写的,“把那些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丢到垃圾桶里去”、“语言无味,象个瘪三”等,就既规范,又有文采。

     七戒心浮气躁,推敲不够。文章不怕反复磨,推敲修改需要贯穿在公文起草的整个过程中,包括起草前的改提纲,起草中的改正文,起草后的炼词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反复推敲,意义重大。如曾国藩是清末湘军将领,开始在九江、洞庭湖等地屡打败仗。他的“师爷”起草报告朝廷的公文中,有“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提法,曾看后吓出一身冷汗,因为这样呈报,只能反映他无能、失职,那就不仅是受处分的问题,还有可能杀头。但曾不愧是行文高手,他沉吟了一下,轻轻把笔一挥,将这两个词的位置调换了一下,成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表现的是一种前仆后继、奋勇向前的精神。果然朝廷看后,不仅没有责怪处分,反而大加奖赏。这是公文修改“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案例,应给人以深刻启示。所以,我起草公文十分注意修改,自己反复看,请别人帮助看,放一阵后再看,不断发现毛病,一遍又一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八戒粗心马虎,核对不细。有的公文发出后错误百出,不仅影响了材料的质量和机关的形象,还对工作造成了不良后果,值得高度重视。去年市党史办的《回首当年》一书,用了我一篇文章,四个段落标题印错了三个,其他遗漏也不少,使一篇完整的东西变得支离破碎,重印又不可能,只好留下遗憾。

     2、要逐步摸索写作好公文的方法。自古以来“文无定法”,每个公文写作者的个人性格特点不同、文字功夫素养不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有不同,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个别同样寓于一般。写好公文的一般方法还是有的。根据我的体会,大体要从四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把握“三情”。这是写出好公文的前提。把握“三情”的实质是认识和开掘有用资源,与市场需求对接,提高公文写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情”是:吃透上情。任何一篇公文都不是凭空写出的,必须有所依傍,这个依傍就是上级精神,主要是指中央、省里的路线方略、部署安排、政策措施。脱离了上级精神,任何公文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解下情。就是要了解下属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民情民意,有什么成功经验值得肯定推广,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等等。洞悉“市情”。这个“市情”特指公文的受众。因为无论哪一种公文都有一定的服务对象,有的是为领导个人服务的,有的是下发执行的,由领导个人和下级部门、下属单位和干部群众所组成的群体就是我们公文起草的市场,对此必须区分情况,加以洞察。特别是为党政领导服务的讲话文稿,必须特别重视把握领导的个性要求。不然的话,你自认为再好的文章领导不用也是废纸一堆。我先后为县、地、市9位主要领导写过讲话稿,发现虽是同一职位上的领导,但对同一类型的讲话稿要求并不一致:有的要求站得高、看得远、眼界大、气魄大;有的要求逻辑严密,要求具体,具有较强操作性;有的只需要你为他罗列材料,他自己散装;还有的则要求把讲话稿写成语言简洁、用词优美的精美文章……我们必须根据他们的个性量身打造,而不能自作聪明,费力不讨好。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25条评论

最新评论...

老猫2013-8-25 19:52引用

数十年笔耕不缀,让前辈对公文写作有了独到深刻的认识,对我们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听从前辈们的教诲,潜心向学,苦中寻乐,“用时间打造自己的名笔人生”。

乘物游心2013-8-25 20:39引用

数十年笔耕不缀,让前辈对公文写作有了独到深刻的认识,对我们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阁中帝子2013-8-26 10:08引用

“四有”,“八戒”,“五定”,“三法”,“三力”,老前辈文字功底深厚,见解深刻,文字笔墨中包含着对文字的深情,对小辈们的期许,感谢前辈的无私分享

xiaodao19872013-8-26 14:32引用

给予我这样的新手莫大的鼓励。感谢

携笔从戎2013-8-26 22:08引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勤奋是最佳的途径,执着是最好的选择!成功的三要素吧!

余之舰2013-9-4 13:58引用

希望我们文秘队伍中多出几个大笔杆、名笔杆、品牌笔杆,推动我们的公文写作不断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走进樱桃村2014-1-12 21:40引用

前辈的好文章!很务实!

寒枫洒月2015-1-13 11:23引用

,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上从来没什么纯粹的福,也没有什么纯粹的祸;没有什么纯粹的得,也没有什么纯粹的失。起草公文也是这样。一方面,起草公文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有的人长期从事这样的工作,人写瘦了,背写驼了,头发写白了,而个人一没有高升,二没有发财,这确实是失;但是,起草公

深海2015-1-13 13:00引用

文字工作看上去不显眼,但是要做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专研,才能取得实效

柳桂生2015-1-25 02:26引用

很厉害,文章写的超级实用,我很喜欢,希望作者作品多给出几个

一切皆有可能2015-3-19 11:55引用

二是树立辩证的得失观。得有大得、小得,眼前的得、长远的得,失也是这样。得与失的关系,从来是祸福相依、得失相伴,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上从来没什么纯粹的福,也没有什么纯粹的祸;没有什么纯粹的得,也没有什么纯粹的失。起草公文也是这样。一方面,起草公文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有的人长期从事这样的工

梦若非2015-4-2 15:17引用

文章写的超级实用,希望作者作品多给出几个

清水拂心2015-4-2 17:14引用

关于公文写作的几点体会  

桀逊JOSON2015-4-2 20:46引用

看的激情飞扬,同时也是刻骨铭心啊

林佳树2015-4-7 17:47引用

想好处,少想难处,快乐感就会油然而生。比如,机关其他一些岗位的工作虽然没有这么压头,但离领导比较远,要让领导了解可能比自己难一点;有的岗位的收入可能比自己丰厚一点,但精神生活则可能比自己空虚一点,等等。这样一想,你就可能感到无比快乐。有位外国哲人说得好:“带着快乐的心情

吾型无色2015-7-17 10:13引用

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贪闲乐,闲人就是废人。非常受益,细细品味。

yyhjd伟芬2015-8-4 12:23引用

      树立正确的三观,把个人得失放在工作、大局之后,这才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修养。我们这些小菜鸟,应该多从书本、社会、工作中找到灵感,找到书写的亮点。

幻影号2016-3-28 11:33引用

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
得出的经验之谈
令受众受益匪浅

4536006012016-3-28 16:06引用

谢谢分享,受教了~~~~~~~~~~~

查看全部评论(25)

本文作者
2013-8-18 15:41
  • 4
    粉丝
  • 2516
    阅读
  • 25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