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把讲话的观点写鲜明 领导讲话不是可有可无的,讲完之后要么是要统一思想、要么是把工作部署清楚、要么是要提要求,当然也有礼节性的讲话。作为我们来讲,给领导写的最多的还是前面几种。其实,观点就是讲话稿的骨架,就像盖房子一样,只有先把骨架搭起来,才能垒砖砌瓦。 要想把讲话的观点写鲜明需要把握三点: 一是主题要更加突出。就是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一定要非常清晰。你的话讲完了,大家不明白你讲的是什么,让人去猜你讲话的意思,那就不好了。 比如1986年李瑞环在天津任职时一次对政协讲话中提倡办实事必须把握五条原则:“一是办多数人受益的事。二是办多数人急需的事。三是办长远起作用的事。四是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五是办力所能及的事。”这五条办事原则在今天看来,虽已隔20多年,但还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比如,有的领导在部署或总结工作时常用数量概括法,如“我们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三种意识,确保六个落实”,往往非常清晰。 二是结构要更加简洁。文章的结构不能复杂,一复杂听众往往就会听乱套。比如,有的领导讲话时讲:“我现在讲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第三点要求的第五个事项”。讲着讲着,自己都不知道讲到哪里了?我体会,十几分钟以内的讲话,一般只能有一层标题。一小时左右的讲话也就是两层标题,再多就不够清晰,容易混乱。 三是语言要更加直白。研究文章里的一句话,我们不明白可以反复地研究。但听讲话的时候,如果听不明白,就过去了。 高水平的人,往往能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非常通俗。领导讲话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最深奥的道理。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是连老百姓都能看懂的理论,很朴实。 在一次全国政协会上谈到质的多样性时,李瑞环是这样讲的:“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本文由老秘网推荐,拿它来烧火它就是燃料,拿它来挑水就是工具,拿它来和坏人斗争就是武器,拿它来行凶打劫就是凶器,拿到法庭就是证据,但还是那块木头。这就是质的多样性。”让一般人来说“质的多样性”这样一个哲学难题,磨破嘴皮子可能都说不清楚,李瑞环却用一块木头就形象生动地轻松搞定。 五、要把讲话的场合分清楚 讲话要适应环境,这也是讲话的一个重要原则,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解环境,包括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同,事物不同,人们的心境等方面也会存在差别。如果写讲话稿的时候,能够注意到自然环境,就可以使讲话的内容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使听众产生触景生情的效果。 一是在什么地方讲。这是撰写领导讲话稿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文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思想行为。我们在写讲话稿的时候,就一定要了解社会环境,以便使讲话与所在社会的环境相适应。 在礼节性场合,一般是较为隆重喜庆的会议或活动,所讲内容通常要表示祝贺和祝愿,这就要注意语言的热情和语调的轻松,不要给人以勉强做作之感;出征前的讲话,一般时间都很短,所讲的内容通常要简短有力,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力争把大家讲得热血沸腾;各类研讨会上的讲话,一定要注意紧扣主题,讲出新意,给人以启发,切忌人云亦云,重复别人的观点。 二是在什么时机讲。同样是一个领导的讲话,上午讲和下午讲是不同的、冬天讲和夏天讲是不同的、开幕式上讲和闭幕式上讲更是不同的。领导在事前、事中、事后分别要讲的话,如果顺序弄颠倒了,实际效果就有很大不同。事前应说的话拿到事后来讲,别人肯定会说你是马后炮;事后应说的话若放在事前说,人家肯定会说你是瞎指挥。在给领导起草讲话稿的过程中,这一点也一定要区分清楚,否则你也会写不好。 三是对什么人讲。写领导讲话稿还要看听众,听众的身份、职务以及文化层次、理解能力等不同,对领导讲话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给本单位的群众讲和给外单位的群众讲是不同的,给大学生讲和农民工讲更是不同的。如果听众的职务、文化层次不是很高,讲话稿就要尽量通俗一些,多谈一些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多讲一些深入浅出的道理,多关注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切忌引经据典、咬文嚼字,或夸夸其谈、空唱高调。相反,如果听众各方面层次都比较高,讲话稿就要思想深刻、观点新颖、论据充分,讲究表达艺术。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