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孙悟空在他笔下,一会儿比做智慧化身,钻入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一会儿比做敌人,跑不出人民这个如来佛的手心。所以他的报告总是听者云集,欢声笑语,毫无理论的枯涩感。他是真正把古典融于现实,把实践融进了理论。 1949年新年到来之际,解放战争眼看就要胜利。蒋介石又要搞假和谈。他立即以新华社名义发表了一个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巧妙地用了一个伊索寓言典故: “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 三是用典来“起兴”,与典的内容无关,但可增加文章的效果,妙趣横生。 “起兴”是诗歌,特别是民歌常用的手法。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李季《王贵与李香香》)我们现在手机上调侃的段子也常用这种形式。如“曾经沧海难为水,大锅萝卜炖猪腿。在天要做比翼鸟,相约今天吃虾饺。君问归期未有期,去吃新疆大盘鸡”等都很幽默。 毛懂文学,爱诗,写诗。知道怎样让文章更美一些。他这时用典并不直接为“证理”,或者并不主要是“证理”,而是借典“起兴”,引起下面的道理,造成一种幽默,加深印象,是“借典助理”。 如1939年7月7日,他对即将上前线的陕北公学(即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师生讲话,以《封神演义》故事作比: 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这里只是要从“法宝”的字面引出下文。 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里也是只为从“颂”字引出下文。 总之,毛泽东在政论文中大量用典、灵活用典也是空前绝后的。《毛泽东选集》四卷中共引用成语、典故342条。 (5)综合运用 下面我们选两篇文章举例,看一看毛文是怎样“一字立骨,五彩斑斓”,综合运用形、事、情、理、典的。 《愚公移山》是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共七大的闭幕词。七大是很重要的一个会。这是中共自建党以来第一次在自己的政权范围内堂堂正正地开党代会。这之前,或者是秘密召开地下大会,或者跑到境外去开(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当时抗日战争将要胜利又面临国共大决战,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这么重要的大会,毛的闭幕词只用了1200多个字。他响亮地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是大会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立论,是文章要讲的“理”。但是作者没有以理说理,像有些政治报告那样没完没了地、原地踏步式地说教,而是以“事”说理,以“典”证理,以“情”助理。总体来讲,全文的风格是平静地叙说,寓说理于叙事,再助以形象、情感。 文章开门见山,一叙开了一个大会,讲大会路线;二叙一个寓言故事,下定决心,争取胜利;三叙为美国人送行,讲对美政策;四叙这几天国共都在开会,但是结果将会不同。叙述中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情节、形象,跳出了政治报告的老套,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自信,谈笑间,大局一目了然,前途就在眼前。最后,是一句带感情色彩的结尾。这也说明文章的力量并不只是文字本身,而主要是时势的力量、作者的权威。如果换一个人,同样来讲这一席话,未必有此效果。
愚公移山 〔事〕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代表们对三个报告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许多同志作了自我批评,从团结的目标出发,经过自我批评,达到了团结。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 〔典〕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