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式
这是第六种。其写作特点是:
景物摄入镜头,然后一一分放;
领略时代精神,犹如身临其境。
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开头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1960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
现在整整是下午四点钟
在首都王府井大街,车水马龙,热闹繁忙,商店穿戴着节日的盛装,人们满面春风地东来西往。就在这王府井北口八面槽的路东,有一家门市很小的国营特种药品商店。这时候,营业员们在笑盈盈地答对顾客,办公室里,算珠响个不停,快下班的,正忙着结帐。忽然,有人兴致勃勃地拿来一大把红红绿绿的票子:
“同志们,今晚政协礼堂有精彩晚会,首都商业职工春节大联欢!”
“好哇!”大伙乐的嘴都合不上了。
……。
陡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了十分紧促的铃声,戴近视镜的营业员老胡,一把抓起听筒:
“喂,哪里?”
“长途!我是中共山西平陡县委,我们这里有六十一名民工发生食物中毒,急需一千支二基丙醇,越快越好,越快越好!”听筒里的声音十分响亮而焦灼。
……
读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在远离祖国首都的千里之外,有六十一名阶级兄弟的生命危在旦夕,成百上千人心急如焚,一场抢救生命的战斗正在进行。他们向首都求援,首都有关部门将如何办?这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生命究竟救下没有?这一幕幕的战斗情景,谁能不争先恐后目睹呢?
哲理式
这是第七种。其写作特点是:
喻事、喻人,浅显、易懂;
一个深奥的道理,三言两语讲清了。
李峰、余辉音同志撰写的通讯《“一厘钱”精神》,开头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开头是这样写的:
一厘钱,最勤俭的家庭也早已不放在眼里。可是却有手经百万元的厂长、会计、供销人员和长年给国家创造财富的工人,为少花一厘钱,给国家多积攒一厘钱,算盘打了又打,潜力挖了又挖。
这儿写的,都是工业生产中的这类一鳞半爪。但是,它闪烁着社会主义建设真理的火花。
是的,如今一厘钱算什么,谁能把它放在眼里呢?可是,作者却在这小小的一厘钱上做起文章来了,并给它戴上“闪烁着社会主义建设真理的火花”的桂冠,你说怪也不怪?他们说得是否有道理?你不想知道吗?
故事式
这是第八种。其写作特点是:
新闻内容,故事手法;
童话寓言俱全,让人手不释卷。
华山同志撰写的通讯《童话的时代》开头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传说有一条龙,它把头伸进黄河,就能把洪水吸干,它在天上打个喷嚏,普天下便是和风细雨。
可是这条龙,水量很大,性子更是暴烈,常常一埋下头来,就连地皮也吸干了。一旦脾气发作,又吼的满天雷雨,一瞬间洪水遍地,还是不住地倾泻下来。
几千年来,人们又怕它,又离不开它,总是想尽办法去感动它。每逢秋收以后,黄河沿岸到处给龙唱戏、祭酒,到处把一筐筐的肉和馒头,抛进黄河里去。人们用一切想得到的办法,表示满心的恭敬和虔诚,哪怕老婆孩子都随着茅舍的房顶漂走了,心里也不敢有半点怨言,惟恐眼泪触怒了它。
可是年复一年,龙的脾气总是暴怒如雷,黄河两岸总是旱灾接着水灾。
什么时候咱能有这么一条龙,它的水量如海,却有一副好脾气呢?
人们乞求了好几千年,盼望了好几千年,总找不到一条好脾气的龙。
今天才发现,这样的龙就是人民自己。
正是我们自己,要在六年以内,修起一座大水库来,把大半条黄河的水全给装住,就像童话里的龙那样。
自然这条“龙”和人民这条“龙”开战了。人民这条“龙”要锁住自然这条“龙”,可自然“龙”怎么甘心服服帖帖地让它锁呢?斗争肯定是激烈的,你死我活的。你不想知道它们斗争的情况和结果吧?如果想的话,且听下文分解!
诗歌式
这是第九种。其写作特点是:
利用诗歌形式,歌颂新鲜事物;
写景抒情并举,引起读者注意。
《共产党员》杂志记者撰写的通讯《要为真理而斗争——优秀共产党员张志新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殊死斗争的事迹》,开头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你是丹娘的化身,
你是苏菲亚的精灵,
不,你就是你,
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想当年渣滓洞的难友献给江姐的这首诗,移赠给革命烈士张志新同志。
在林彪、“四人帮”最猖獗的时候,是她,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不畏强暴,挺身而出,揭露他们反党,反革命的真面目。身陷囹圄之后,又是她,一个惨遭迫害的女共产党员,不向谬误投降,不向妖魔求饶,坚持党性,宁死不屈。在屠刀面前,还是她,我们党的好女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壮烈牺牲在“四人帮”及其辽宁的死党惨绝人寰的法西斯暴行下!
张志新同志是为共产主义真理而献身的。她不愧是中国共产党一个好党员、好干部,不愧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丹娘和苏菲亚都是苏联的民族英雄,为了苏联人民的解放,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江姐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丹娘和苏菲亚,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当年渣滓洞的难友写诗歌颂她。作者把这首诗移赠给张志新同志,作为通讯的开头。一看这首诗,读者就自然地意识到:啊,“文化大革命”中的江姐、丹娘、苏菲亚诞生了!她这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怎样和林彪、“四人帮”进行殊死斗争的呢?在刚刚开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久,在刚刚开始否定“文化大革命”之时,这个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注目,谁能不看个究竟呢?
因发式
这是第十种。其写作特点是:
读者已有所闻,可惜未知其详;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郭小川、马玉才、胡瑞松撰写的通讯《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风格——“南京路上好八连”纪事》,开头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好几年前,先是在上海市人民中间和报纸上,接着在北京市和外地的许多报纸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新颖、响亮的、闪闪发光的名称——南京路上好八连。
这个名字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兴趣。许多人谈说着它,许多会议上讨论着它,许多远方来信的信皮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它;同时,也有许多上海以外的读者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求看到更多关于八连的报道。
本文是在读者们的提示下开始动笔的。如同描述一切伟大的美好的事物那样,我们必须控制住这支感奋的笔,认真地、如实地一一道来。
许多读者那久旱的禾苗,将得到细雨的滋润,他们怎么能不拍手迎欢呢!
读到这里,难道你不想翻开第二页吗!回答是肯定的。
概述式
这是第十一种。其写作特点是:
抓住特点,画龙点睛;
使人向往,引人入胜。
马雪松同志撰写的通讯《“天鹅”的爱情——记芭蕾舞演员朱美丽的高尚情操》开头采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该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见到朱美丽,是在演出芭蕾舞《天鹅湖》的舞台上。
绛色的帷幕徐徐拉开,台上出现了葱茏的密林,湖边耸立着一座阴森古老的城堡废墟。一群白天鹅,从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飘游而去。踏着柴可夫斯基那富有诗意的曲调,三个大天鹅舒展着柔美的双臂,轻盈起舞,领头的就是她——朱美丽。
朱美丽,窈窕的身材,端庄的鼻梁,鹅蛋脸上闪烁着两颗明亮动人的大眼睛,真象她的名字一样,长得多么美啊!当我了解了她对爱情的高尚情操后,一种由衷的钦佩之情从心底升起,她,不但有着美丽的外貌,更有着美丽的心灵!
故事要从四年前初春的一个星期天说起。
她的名字叫美丽,她的外貌也美丽,她演芭蕾舞《天鹅湖》的舞姿很美丽,她的心灵是否美丽呢?通讯告诉我们,她的心灵比起她的名字、外貌、舞姿来更美丽。究竟美丽到什么程度?读完这个开头,难道你不愿意继续读下去吗?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