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咬定青山不放松——逻辑思维
写领导讲话要适应领导,要创新,但是,一旦要适应、要创新,有的同志就无所适从,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就是适应与创新,同事物的本来性质、结构发生了冲突。大家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但是很多文章尤其是精彩之处是抄不来的。具体到每项工作、每个会议,更是千差万别,所以不能完全按条条框框去套。古人说写文章“有常理,无常法”,就是说道理是一定的,但是方法不能固定。要根据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该怎么理思路,就怎么理思路,这就是逻辑思维,就是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去分析问题。也就是说,起草领导讲话,我们首先要对工作负责,其次才是对领导负责,从另一角度讲,对工作负责也是对领导负责。我们做到了有坚定的立场,就不致于一有风吹草动,就手忙脚乱,六神无主。只有按照事物的逻辑结构去分析问题,才能分析得深刻透彻,思想观点才能产生“力度”。
四、从心所欲不逾矩——替代思维
一篇讲话稿即使做到了占有了大量素材、站在大局角度去分析、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去分析,也只是做了份内的事,做得再好也只是平实之作、平庸之作,领导看了并不能调动神经,听众听了并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如果摸透了领导的风格、领导的侧重、领导的好恶,就能够把问题分析得更让领导认可,把讲话稿写得“出彩”,这就是“把握领导的口味”。我们说的“文以载道”之“道”,是领导的“道”,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道”。摸透领导的脾气,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学习、领悟,功夫下在平时,适应领导,与领导“磨合”。 只有站在领导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才能
体现领导的风范特色,思想观点才能产生“风度”。
以上四种思维方式在具体的运用中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割裂而论。我们只有将这些技法谙熟与胸,才能在写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写出领导满意的作品。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