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一连串数字,任何赞美的评价都可视为多余。此外,在选用事实材料时,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写材料最忌“到处开花花不艳”,能提示事物本质的过得硬的典型事例,比一般事例不知要强多少倍;能用一个典型事例说明问题的,绝对不用两个、三个,否则材料就精简不下来,文章就显得拖拉无味,浮在上面沉不下去。我们起草文字材料时,应注意根据有关要求,精选那些有广泛代表性,有高度概括力和最强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反复对比、优中选优,用例贴切、干净利落,切实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见微知著的奇效。魏魏同志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始写时用了20多个例子,显得拉杂拖沓,后来只用了5个典型事例,最后发表时他又删除了2个,只留下3个响响当当的典型事例,全文精粹简练、生动感人,成为有口皆碑的传世精品。二是把深刻包含在打烙印的语言中。实践证明,一份材料要想增强深刻性,就必须善于运用打烙印的语言,使人听了以后有可以记住的闪光语言和重要观点。要注重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表述,高度概括思想,切实给人以深刻印象。像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讲的“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小平同志讲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陈云同志关于“党风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等等,都给世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和深刻性。如果语言平平淡淡,像一碗白开水,便难以给人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材料就难免逊色。材料语言要打烙印,就要揭示本质、一语中的,有特点和个性化,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拿起草领导讲话来说,当前随着人们的知识结构的变化,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那种干巴巴的材料语言越来越没有市场,而是更多地向政治语体、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汲取营养,有的可以借鉴,有的可以直接“拿来”。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事实,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等,这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讲话语言的表现力,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三是把深刻埋在浅显中。写材料有一个把深奥的道理简单化,用群众语言来教育群众的问题,看似浅实则深,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现在看,真正的大境界是文字表述极其简朴,甚至带着“土气”,但好念、中听,越咂摸越有味道,这样的表述群众喜欢,好听好记。比如,2003年12月7日,温总理会见旅美华侨时讲的“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心总是和我们在一起;无论黄昏时的树影有多长,它总和树根连在一起”来形容华人华侨和祖国的关系。像有些文字材料中,“书记是蜡烛芯,委员是蜡烛油,点得是蜡烛芯,烧得是蜡烛油”,来形容书记与委员的关系;以“来去匆匆的是工作组,面貌依旧的是党支部”来形容机关抓基层作风不够扎实;以“连队就像火炉子,一要及时添柴、二要适当透气,不能不按规矩办,如果你捅两下,他捅两下,再旺的火也捅灭了”来形容领导机关建立正规秩序的重要性;以“机关是刀把、基层是刀尖、刀把往哪里使劲,刀尖就往哪里用力”来形容机关与基层的关系;“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哪群众的夸奖”,来形容抓工作、搞建设,群众公认、大家满意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批评时脸红一阵子,受益却是一辈子”来形容相互批评的重要性等等,虽然话很朴实,但都显得形容到位,入情入理,比起长篇阔论地讲大道理要深刻很多。
三、要在增强文字材料的厚实性上下功夫
现在人们看一份材料的质量也常常用有没有厚度、有没有份量来评价。这里讲的厚度和份量,除了指材料的主题重大、意义重要之外,还指材料所包含的信息量。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包含尽可能大的信息量,也是决定材料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中感到,增加材料的厚度,需注重把握好这样四点。一要掌握上情下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材料首先要掌握必需的大量的素材。材料写作所需的素材是多方面的,有两个基本方面必需掌握,这就是吃透“上情”和摸透“下情”。在材料写作中,上情如同天,下情如同地。只有掌握“上情”需要,想出来的问题才有指导性;只有了解“下情”实际,抓出来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做到吃透上情、摸透下情,方法有很多,如及时认真学习上级批示精神,对上情切实把握准、领会透;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实际,对下情真正了解细、掌握实。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勤于思考,用自己头脑这个“加工厂”,对来自“上下”、“天地”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找准结合点,捕捉“阴阳放电”的火花。二要增厚知识底蕴。机关干部起草的文字材料,大量的是领导讲话、调查报告、情况反映等综合性材料,这就要求掌握必备的知识,在本职业务上成为“专家”,在掌握相关知识上要当“杂家”,努力拓宽知识面,特别是多学点历史知识,这方面知识丰富了,文章写出来就有厚重感。有的同志写材料左右逢源,哪个方面的材料都能拿得起、攻得下,脑子就像一个内存很大的资料库,总有说不完的好话、用不完的事例,关键在于这些同志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机关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成为知识的富有者,努力把根基夯实,把视野拓宽,起草文字材料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三要突出抓住“亮点”。就是要把精心提炼概括的“点题话”,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典型事例等重要素材,均匀合理地运用布置到材料的各个层次、各个段落之中,把材料充实丰满起来,既避免产生观点事例过分集中拥挤或偏沉失重的感觉,又力求具有高低起伏的韵律变化,增强材料的韵味和可读性。四要多用复合句式。一是语言多用短句。中国优秀的古体诗词和文言文都是语言精炼传神的佳作。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虽然每句只有短短十几个字,但内涵、意境包容量很大,读来耐人寻味。二是表述具有跳跃性。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牵神连,很少使用过渡性的语言。一些单位起草的工作总结,仅从其语言表述的精炼、准确、到位等特色上看,常常一句话一个思想,一句话一项工作,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全篇语言紧凑、干净利落,堪称学习借鉴的成功之作。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