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讲立意 他说立意三要: 站位要高,眼界要广,气魄要大。 站位高,即站在领导位置看问题; 眼界广,即“跳出小圈子,放眼大世界”; 气魄大,即不拘牵,不局促,不窄小,达到“上通云气,下接地气;内怀真气,外露生气”。 怎样上通云气?就是紧跟上级指挥棒,与上级同频共振,高度一致,声气相通,心神相映; 怎样下接地气,就是联系实际,对接基层; 怎样内怀真气?就是对“上情”“下情”有“真知”,概括和总结见“真功”,寥寥数语见“真醇”; 怎样外露生气?就是展示个性,不落俗套,语言鲜活,富于创造。 有人说,单位太小,都是针尖大的事儿;角色太轻,缺少大视野;工作太琐细,“螺蛳壳里做不了大道场”。 你猜房老师怎么说? 他说,一个单位再小,也有全局(也是全局一份子),也有大事,也会有“大人物”造访,也是大时代中的一枚树叶,也有面向未来谋求大发展的“鸿猷大计”。 他说,事件再小,话题再细,也是时代大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地方行动”,也是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的一个具体举措。 真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啊,大家说是不是? 文章立意贵在出奇制胜,但怎样才能出奇制胜? 房老师提出了个“六点齐抓” 一是把握关节点,关键一“早”字。注重在“时间价值量”最大的那个点拿出材料。加班熬夜赶写简报第一时间给领导,此中道理不言自明。 二是抢占制高点,关键一“强”字。即扬长避短。 三是挖掘空白点。关键一“特”字。空白点何处找?先发优势,时间上的空白点;理念优势,思想上的空白点;机制优势,方法上的空白点;条件优势,基础上的空白点;范围优势,空间上的空白点;发展优势,动力上的空白点;比较优势,成效上的空白点。 四是发现兴奋点,关键一“准”字。投其所好,正中下怀。善于“于无声处听惊雷”,对方没听过;善于“淘尽泥沙始见金”,展示真知灼见;善于“王顾左右而言他”,了解询问摸意图。 五是找准着力点,关键一“巧”字。着力点确立“四度”:支点有硬度;关联有密度;恰切有准度;弹射有力度。 六是做强增长点,关键在一“广”。将优势强项“集群打包”。 你说这些招数绝不? 第五章:讲结构 他讲了很多文章结构法。 譬如其中有个移花接木结构法。就是“借”用某些文件、讲话、会议精神的相关内容,作为结构“元件”,打下“墙基”,组合成文。借别处智慧之鸡,下本篇文章之蛋。 他还具体讲了几个移花接木的移法 移会议精神之花。摘取会议精神之花,丰富自己的花篮。 移领导指示之花。领导的精髓思想或观点,变成文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移文件内容之花。移植其重要原则和论述为自己文章的结构。 移写作要求之花。不同材料不同要求。如对照检查、剖析材料。 移类似材料之花。借鉴别人的文路,表达自己的内容。 具体怎么移,书中有具体例子为你解析 第六章:讲选材 他说,材料要切题,力避“五通病”: 一是自说自话,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弹什么调”,这叫“自度曲”; 二是文不对题,所选材料与标题不切合,这叫“跑调”; 三是鱼龙混杂,还夹带了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这叫“串调”; 四是轻拢慢捻抹复挑,题外话太多,不集中,这叫“散板”; 五是举重落轻,似谈非弹,这叫“虚调”。 他讲文章素材如何选? 他说了六个围绕。 围绕主题定调子; 围绕职责对位子; 围绕条块搭架子; 围绕工作梳辫子; 围绕阶段排号子; 围绕目标放格子。 写材料的都离不开参考运用老材料,但怎样让老材料写出新意? 房老师讲了老材料“新制作”的五种做法 做概念上的新阐发,菜名重新包装; 做结构上的新调整,菜系重新组合; 做形式上的新改变,菜相重新美化; 做内容上的新拓展,内容上的重新丰富; 做意义上的新挖掘,菜品上的重新宣传。 读到这里,我一直想,房老师在家是不是常做饭,这样的做法,肯定老婆孩子都喜欢。这些提法很有新意,可以直接做文章的小标题或者分论点。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