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讲共同的发展故事。“一带一路”是多元的,涵盖各个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也多种多样,最终要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参与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作用,体现在相关产业的建设中,体现在具体项目的推进中。 在白俄罗斯,记者了解到一个“汽车梦”的故事。过去由于分工体系的问题,加之国内市场太小,白俄罗斯造得起重型大卡,但直到2012年还生产不出一辆国民轿车,这成了从总统到工程师的一块“心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在习近平主席的关心推动下,中国车企与白俄罗斯企业合资,终于生产出白俄罗斯本国的国民轿车。当这家企业的总工程师激动地讲起第一辆国产轿车走上街头的情形时,自豪的表情让记者动容。我们报道中讲述的这一故事,也让读者印象深刻,成为相关政策、发展数字最生动的注脚。 三是讲民生的幸福故事。“一带一路”建设,出发点在人、落脚点也在人,是为了造福各国人民。现实中,从增加收入、促进就业,到修路架桥、人文交流,“一带一路”也创造了大量民生红利。发掘这些故事,有助于展现“一带一路”在改善民生福祉上的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开辟了《我和“一带一路”》栏目,聚焦作为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的普通人与“一带一路”的故事。《“我到非洲建特区”》《在明斯克,他收获事业和爱情》《萨曼“脱贫”记》《纳西姆和他的“中国小学”》……小切口反映大视角,透过这些普通人的故事,让读者也切身感受到“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气象,给个人与家庭、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这些故事和事例生动有趣、鲜活实在,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故事来讲理,让事实来说话,让事例来说明,这种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可以达到同频共振、凝聚共识的效果。 我们曾说,“稿子见报,传播才开始”;现在,应该变为“稿子没见报,传播已开始”。在“一带一路”的采访报道中,我们强调把传播意识,灌注到新闻生产、新闻传播的全链条、全流程中,特别重视“以他之视角来丰富我之认识”“以我之理解阐述他之故事”,借嘴说话、借力打力,形成“传播妙点”。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