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稿(之十四) 二是生动问题。“公文不是无情物”,不能成为千篇一律、沉闷呆板的八股文,或演变为套话连篇、浮光掠影的仕途应景文章;不能摆出一副冰冷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讲话稿的语言有别于文学创作,但同样需要活泼生动,富有文彩。 首先,要出新意。文贵在新,就是说在文稿的内容、风格和文体上要立新意,不落俗套。不能搞党八股。八股文章的第一股需要承题,就是按题目的词句先说一段。有一年的考题是《事父母》,一个考生按惯例以设问起句:“夫父母,何物也?……”考官见了,哭笑不得,愤然批道:“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配合,乃生尔此怪物也。”所以,不能总按老一套办事。现在也存在新八股,有的在内容的安排上成为上级领导讲话或有关文件的翻版,讲话成了拼字游戏;在篇章结构上,也常常是:帽子、总结肯定前段工作、根据上级指示提出要求。长此以往,形成了许多“套路”。讲话“三段论”:第一段讲提高认识,重要性啊、紧迫性啊;第二段讲目标、措施;第三段讲加强领导。以至于有的同志戏言:领导讲话有何难写?前边“同志们”,后边“而奋斗”而已!党八股使一些领导同志讲话形成了一定的定式。有一位领导干部,给儿子办百天,发表即席讲话:“各位佳宾,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切实指导和无私帮助下,在全体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我老婆胜利怀孕并顺利生产了。儿子哇哇坠地,使我倍感高兴和鼓舞。这是我和我爱人团结奋战、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所分不开的,凝聚着大家共同的心血和汗水,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结晶……”当然这是笑话,夸张了一些,但类似的事情有,并且还不算少。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第一个用花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焦裕禄同志有句名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不能老跟在别人的后面跑。我国唐朝诗人崔颢(音浩,白的样子)在黄鹤楼上写诗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诗仙李白到此也是百感交集,颇有诗兴,但揣磨半天未能跳出崔诗意境,只好作罢,并坦言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看李白甚是可爱,写不出的时候千万不能硬写,写不出新意还不如不写。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新意来呢?我认为可以从内容、思想和反映问题的角度这三个方面来解决立意新的问题。一是内容要新。在取材方面,要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二是思想要新。要有新观点、新思路,有开拓精神;三是反映问题的角度要新。对同一工作,要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反映,独具特色,避免雷同。 其次,要注意修辞。就是结构要新、语言要新。使用排比,可使文章逻辑更严密,层次更清晰,气势更恢宏;使用对仗,可使语言更整洁,易于传颂;使用短句,可使文章更富有节奏、韵律感。有时恰当地引用一首诗、一句名言、一个典型事例,就会使文章增色脱俗。 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一些,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他那精湛、巧妙、娴熟、神奇的高超用语,无不令人折服。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他强调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把生动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来认识。1958年,他在看到一份写得很差的文件后,尖锐地批示道:“此事我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如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松动一下,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他还身体力行,为我们写下了大量极其生动的公文范例。他经常援引一些历史和民间流传的成语典故、民谚俗语、格言警句和寓言故事等,用以阐述深刻的政治、哲学和军事道理,从而使行文警策凝炼,引人入胜。据统计,在《毛泽东选集》1—4卷中,所用各类典故达近千条,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伟人中是绝无仅有的。如他在党的七大的闭幕词中,别具一格,匠心独运,讲了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形象而生动,好记又好懂,易于理解和执行,相比今天的开幕词、闭幕词,简直不可思议。文中有一尽人皆知的短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曾经激励了几代人!他老人家还用“打扫房子”、“洗脸”说明批评和自我批评;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比喻青年人;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说明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明党的文艺政策和学术政策;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说明继承、发展和借鉴,至今读来异常亲切。如在革命处于最困难时期,针对一些同志“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思想,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经燎原》一文结尾处,以乐观的态度、极其形象的语言、高瞻远瞩地指出:“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极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用语不仅如诗一样完美,而且构成了气贯长虹的气势,给人以信心、力量、启迪和鼓舞。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边问边答,层层递进,形成强弩之势,雄伟无比。如毛主席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通篇采用面谈形式,表达形式很新,风格独特,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如:“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下去,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显然,这样表达,生动、明快、犀利,耐人寻味,如果用书面语言,不仅与促降书的题旨和情境不相协调,而且会使行文黯然失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如毛主席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其结尾是:“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番话何等清脆响亮、慷慨激昂,恰如黄钟大吕之声,三日绕梁不绝,言尽而意无穷,充分显示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气概!下面,我再给大家读一篇范文(里面的一些句子大家都很熟悉,但对全文不一定都了解)。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毛泽东各位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代表总数1226人,报到的代表1211人,因病因事请假没有报到的代表15人,报到了因病因事今天临时缺席的代表70人。今天会议实到的代表1141人,合于法定人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负有重大的任务。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政府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苏联和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全中国6万万人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事业而努力奋斗!我们的伟大的祖国万岁!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个讲话多么简炼、庄重、生动、有气势。我们平时要经常认真地琢磨、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范文,这对于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字水平,提升讲话稿的品位很有帮助。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扩大知识积累,认真谋篇布局,精心组织起草,细致进行修改,拿出让领导满意、群众认可、高品位、高水准的讲话稿,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