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疑问句误用问号 例: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通”虽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关系的陈述句,不能用问号。应改问号为逗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误用问号 例: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这是一个选择问句,“今天去呢”并非一个完整的问句,应该用逗号。 3、到装句中问号、叹号前置之误 例:到底怎么办?这件事。 这是一个倒装句,“这件事”是全句的主语。凡倒装句,问号应置于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倒装句中叹号也应置于句末。 4、概数误用顿号 例:一天才走五、六里。 “五、六里”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路程。既然是概数,便不能用顿号,因为一加顿号便成了“五”和“六”并列。这就不符合原意。 5、连词前误用顿号 例: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例:他留给我的印象依然如故:天真中透示着纯真、活泼中蕴含着稚气。 “天真中透示着纯真、活泼中蕴含着稚气”不是联合词组,而是两个分句,分句间应用逗号。 7、集合词语误用顿号 例: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工、农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集合词语,不能用顿号来隔开。 8、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误用顿号 例: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湖北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湖北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应将“淮剧”后的顿号和“黄梅戏”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9、句中未用逗号径直用分号 例:任弼时同志一生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然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未用逗号直接用分号。 10、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例: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经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11、冒号提示范围不清 例:我不讳言:前两年,我们确有过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的提示,还包括最后一个分句。可将冒号改为逗号。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