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解释了为什么把修改文章叫做“化猫为虎”。在此,我想说一说,怎样才能看出,要化的“猫”有什么毛病。 二、诊断:“病猫”病在那里? 那么,在修改公文 “化猫为虎”的过程中,要用那些功夫呢? 记得,好象是陆游吧?他对想要学写诗的儿子说过:汝要学写诗,功夫在诗外。俗语云:功夫在外不在内。 把这两句话的本意,借用并延伸一下,是不是同样可以说,修改文章的功夫,也在文章之外。 几乎每个人都看过大夫。你看,大夫给病人看病时,首先,要对病人进行诊断。西医,惯用听诊器,血压测量计,还让你先去做种种名目的化验、拍片子。**呢?先让你把手伸出来,号一号脉。然后,才给你开药、打针,做手术。 因此,我们在“化猫为虎”之前,首先,要对“病猫”进行一番诊断,看看这只“猫”病在哪里。 大致说来,病猫的诊断分为三步: 一、询问。 一问“病猫”的领导。一篇公文完成之后,要送交领导审阅。领导如果不满意,往往指示要进一步修改。这时,你切不可拿起稿子,转身就走。而应该向领导询问对文章的修改意见,越详细越好。这一步,不可忽略。俗话说,干活不由东,累死都没功。二问“病猫”的主人。如果,你是修改同事的文章。还应该问一问同事,请同事谈一谈他对自已文章的意见。并且,最好是把问之所得都记录下来。 二、体检。 怎么“体检”呢?我的笨办法是阅读,并且至少要读三遍。这就是“三读”:一读查立意,二读查结构,三读查语言。鲁迅先生说“写后至少看两遍”,改文章也应这样。鲁迅尚且“写后至少看两遍”,我们改文章,有时是改他人的文章,看三遍也不为多也。 三、写“病历”。 就如同大夫给病人诊断后要写病历一样,修改文章,也要写修改意见或修改提纲。初学者写在纸上,笔杆子写在心上。 “病历”写些什么内容呢?一写领导对文章修改的要求;二写文章原作者对文章的意见;三写自已阅读时发现的“毛病”和修改的思路。 其次,开“药方”,照方抓药。 看病,要对症下药,对症抓药。修改文章,也要针对文章的毛病,搜集准备好相关材料。 一是搜集文章立意方面的材料。文章立意的毛病,或立意不高不新,或偏离领导的指示要求,或含糊不清。 二是搜集文章结构方面的材料。文章结构的毛病,或层次不清楚,或轻重不分明,或头尾不照应,或成了“肉夹馍”、相互不粘连,或混淆了文体。 三是搜集语言方面的材料。文章语言的毛病,主要是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问题。 这三个方面的材料,存储在作者(文章修改者)的大脑里。这是平时的功夫,非有长期积累不可。这个功夫,就是“诗”外的功夫。只有在平时,把“养兵千日”的外功练好了,才能在战时,做到“用兵一时”,有足够的“兵”供你调遣。 方子开好了,就可以开始动手术修改文章了。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