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量模糊 病例1:增长5-6%左右。 病例2:单产增加50-60斤上下。 5-6%,50-60斤,表示的是一定的数量幅度,不能再用表示数量幅度的上下、左右。在上下、左右这些表示幅度的词语前面,应有确定的数量,如:5%左右,60斤上下。 还有概数的书写方法问题。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发布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要求,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得用顿号“、”隔开。比如“三五天,一二十种,一千二三百元”。不能写成“三、五天,一、二十种,一千二、三百元”。也不能写成“3、5天,1、20种,1千2、3百元”。 表示“减少、下降、缩小”等的相对数,不能超过100%、或超过1倍。不能说:价格下降了2倍;粮食减产了120%。从统计分析的计算方法来看,也不会出现超过100%、超过1倍的情况。看下面的计算公式: 价格下降的百分比=(1-报告期价格÷基期价格) ×100% (六)滥用排比 排比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句子中的各个成分都可以用排比。句群 (句群是由几个意义上前后衔接连贯的句子,按一定规则组成的,表示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的语法单位) 也可以用排比。比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辩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时,在句群中连续用了4个“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排比表述。排比运用得当,可以增强语句节奏感,加大语言感染力,深化语义表达。但不能单纯追求形式,硬凑排比,因辞害义。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形势分析的最后,我写了这么一句归结性的话:“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和决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就能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战胜困难中赢得主动,在开拓进取中增创优势。”这个排比用得很有气势,归结很贴切。如果再加一句“在改革发展中再创辉煌”,是不是更有气势?不是,而且多余。一是不贴切。前面主要分析“困难”、“机遇”,没讲怎么改革、发展,还归结不到结果展望上去。二是没把握。当前严峻形势下,不宜轻易下结论。三是无新意。“再创辉煌”这些字眼使用太频、太一般化。 (七)滥用长句 我看过的文稿,有的一个分句就有两行半长。这里从别处抄来一句话。 病例:纺织局批准了厂长免除他因被诬告违反操作规程而被取消由于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被给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的处罚的请示。 这句话内容完整,就是过于冗长,看了不得要领。我提出少用长句,至少有四条理由:一是短句好让讲话人换气;二是长句结构复杂,联合成分多,附加成分多,运用中不好掌握,容易出现语病;三是短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符合多数人的认知心理;四是凡能让人记住、流传久远,起到良好表达效果的名言警句,都是短语短句。 (八)滥用介词、连词 很多语病是由介词滥用引起的。前面已经讲过“通过专家的精彩演讲”,“使我们深受教益”的例子。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文稿的导言部分,尤其在一两页纸的致辞中,经常出现介词“扎堆”现象。 病例: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为湖北发展建设中给予关心支持和做出贡献的各位企业家及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向、为、在……中”放在一起用,念起来很别扭。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