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讲话稿写作的“角色”具有特殊性。我们所写的讲话,主要是为领导服务的,最终要通过领导的口讲出来,而不是为自己所用,所以必须尊重和体现领导的个性。每一位领导讲话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和要求,有的领导讲话涉及古今中外,喜欢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有的领导讲话立意高远、气势恢弘,喜欢讲时势;有的领导讲话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喜欢举例子;有的领导讲话朴实无华、通俗简洁、干净利落,喜欢用群众语言;有的领导讲话注重创新,喜欢讲新观点和新语言。同一篇稿子,可能这个领导欣赏,另一位领导不认可。因此,讲话稿在体现基本要求的同时,把领导的意图领会清楚、体现充分,否则领导讲起来拗口,下面听起来也别扭,起草人的辛苦也多半白费。这种写作的角色或者说特殊的“身份”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角色定位,以领导的思路、口吻,站在领导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和从事写作。这就要求起草领导讲话时,要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小人物敢于说大话”(我们叫“自我提拔”,阿Q精神),时时处处站在领导者应有的水平和层次上来写作。写领导讲话要会“上天入地”、“顶天立地”,“上天”、“顶天”就是要不怕站得高,就怕站得低;不怕想得深,就怕想得浅。这种角色的特殊性,形象地讲,就是要忘记自我、记住领导,记住听众或对象。此外,讲话稿写作的语言要求也是有特点的,它要求准确、鲜明、简洁、严密、朴实。 从总体上讲,报告、讲话起草有其独特的写作规范和技巧,它有相对稳定的行文格式,但决不是人们所说的“八股文”。由于讲话、报告是我们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形式,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一般都有无“三”不成文的规矩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惯例。从工作部署的角度讲,它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贯彻落实的角度讲,它既要讲统一思想认识的问题,也要讲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目标、方向等,同时,还要有组织实施的保证。特别是综合性的讲话,在行文格式上,第一部分大都是讲认识问题,第二部分讲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第三部分讲组织领导保证。在文章每一部分内容的安排上,一般也要讲三条以上。在行文的技巧上,一般每一个段落的开头,都要有一句高度精炼概括的语言,然后细述;在讲某一项工作重要时,都要有一句或一小段高度概括的观点,以提升文章的理论性和思想性,作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一篇好的讲话,肯定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理论深度的,但这个深度的表现形式不是像理论文章那样,它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加上翔实的事实来证明的。一般讲话中引用的或概括的一些重要观点,都是理论上已经研究并成熟的观点,或者是对这些理论再升华的观点。它既体现理论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有新的理论概括和创新。这样才能打造讲话的“亮点”。 2010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强调了改进文风问题。他提出,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 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群众形容说,这样的讲话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这样的讲话汇集的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 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 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有些报告、讲话比较注意标题,四言八句很工整,很对仗,但由于过于追求对仗,往往与内容不太相符,词不达意。这也是写文章的一个大忌。我不是反对标题的对仗,但一定要确切地概括所表述的内容。最有名的是现代农业的解释(现代装备、现代理念等,空到空)。 这里,结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讲几句。 一是有些报告、讲话写的比较平淡。表面上该讲的事都讲到了,面面俱到,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提不起“神”来,这样的讲话一般来讲,就是缺少新的理论概括、新的理念、观点和思路,缺乏理论高度、思想深度或者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透彻,缺乏鲜明的观点和翔实的分析材料。修改这样的讲话,关键是要从理论上、思想上升华,给予更高的理论概括,补充大量有说服力的分析材料,把文章的气势讲出来,高度和深度讲出来。 二是有些报告立意较好,但逻辑不清晰,层次不分明,比较空洞,不够严谨,有些报告、讲话乍一看,写得很有气势,有观点,有创新,甚至还有不少新名词,但仔细一看,具体内容比较空泛,观点与观点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有的有观点,但没有佐证观点的材料,或者观点与观点之间是矛盾的,观点和内容没有达到有机统一,融为一体。这是那些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但初学公文写作的人容易犯的错误。修改这样的讲话,关键是要理清思路、严谨结构,严密逻辑,贯通文脉,补充与观点一致的内容,使文稿更有条理。 三是有些报告、讲话的内容较好,但观点缺乏提炼。修改这样的文稿,关键是要注重标题的概括提炼,达到标题与内容的统一,标题与整个文稿立意的统一,提升标题的准确性和新意。 四是有些报告、讲话文采很好,文字流畅、生动,气势也好,排比句一串串,很对仗、很工整,但像中央领导的讲话,联系实际不够,这些大都是简单抄袭的结果。我们不是反对借鉴别人好的东西,关键是要联系实际,融会贯通,把“北京话”、其它人的话变成“湖北话”。有些讲话,整段的抄别人的东西,不少美丽的空话、大话,但不接触实际就不能解决问题,“学会抄”是一种本领。还有的把过去的老报告拿来抄,缺乏创新。修改这样的文稿是很费劲的,有的可能要推倒重来,结合实际重新搭框架、调结构、加内容。 五是我们有些报告、讲话分工作业,有的同志写的部分,单个看很精彩,甚至可以独立成篇,但组装的时候就要大动干戈了。(1)内容缺乏概括提炼,从来龙去脉讲到措施,没必要;(2)在文章布局中不协调,有的占用了别的方面的观点和内容。这种情况,可能是在讨论提纲时列得不够细。这在统稿时是要费点周折的,要把这样的章节放在整个文稿中去定位,去概括、去提炼,以体现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的效果。 六是有些部门提供的稿件,站的层次比较低,跳不出部门思维的局限,文稿的立意也好,观点也好,内容也好,工作举措也好,达不到领导讲话的要求。或者行文的内容过于具体、琐碎、微观。修改这样的文稿,主要是要调角度、提升观点的高度和深度,善于在全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具体的措施和观点。 七是有些文稿不看对象,都是对下布置工作的写法,千篇一律,或者在向上汇报时讲大道理,写一些具体琐碎的工作,把工作讲话的内容往上生搬硬套,或者对基层下级讲一些深奥的道理、生僻名词等。这种不看对象的写作,就是对除工作类文稿外,缺少对其它文体写作技巧的掌握。修改这类缺陷的文稿也要调角度。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