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研报告的写作 从实践的角度讲,作为参谋助手,我们搞文字工作的起码有三项职责:一是向领导反映情况,提供信息。二是给领导当好参谋出点子。三是起草领导讲话和文件。我们在履行这些职责的时候,都离不开调查研究。从个人的角度讲,调查研究,对培养工作能力、增长才干的效果十分明显。通过调研,为领导决策服务。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分析问题。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培养统揽全局的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由于调查研究需要及时了解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领导意图,通过研究、制定政策,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建议,能够培养较高的政治水平。由于经常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要将结果落实到文字上,所以能够掌握多方面的支持,培养出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由于调查研究需要与方方面面打交道,可以培养出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说调查研究是增长才干的必由之路。 (一) 如何选准调研课题? 选好题目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选题除了遵循大的原则。如:围绕中心、切合实际,领导关注、群众期盼,目的明确、解决问题,等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前瞻性。领导的许多决策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特别是一些重大决策,更是如此。俞正声同志说过,调查研究应该回答领导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去讲领导已经知道的事情。因此,调查研究必须有战略眼光,既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注意瞻前顾后。只有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眼界看得更远一些,能够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看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不断接受和发现新生事物,才有可能提出领导感兴趣的题目。如名牌研究,如动漫产业研究。 二是时效性。时效性和前瞻性是相关的,但是也有区别。“文当其实,一字千金”。我们选题必须往前赶,在领导决策之前,要送到领导手上。如果是时过境迁、工作中心转移才慢吞吞的拿出调研成果,即使写的正确、全面、深刻,也为时已晚,成了马后炮,难有大用。事实上,对多数调研成果而言,“身逢其时才能谋当其用”。前几年,我们搞了一个棉花产业化的调研。这个调研,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包括到省外新疆、山东和省内的很多地方,搞了调研。拿出来的报告,应该说还是很有分量的。但是,我们的报告送出去之前,一位省直的退休老领导给俞正声书记写了一封2000字的信,提出要加快我省棉花产业化,书记已经做了批示。我们这个报告送到书记那里后,报告没有得到书记的批示。我们晚了一段时间。虽然报告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没有进入决策。这就是没有时效性。 三是有针对性。李瑞环同志有一句名言“不清楚领导意图的调研是瞎调研,不解决具体问题的调研是白调研”。要增强课题的针对性,一定要把握三个方面:第一,弄清楚领导的意图。有时候领导就是提出一个想法、甚至是一句话,但是,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想法?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就要靠我们自己去揣摩。真正的了解领导所思、所想、掌握领导在关注些什么、在抓什么工作,知道领导想通过调研,了解什么情况,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和结论,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确定选题、开展调研,提高命中率。如果脱离中心工作,远离决策需要,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第二,在一线工作中发现调研题目。群众是智慧的源泉,他们中间藏龙卧虎,有很多高人;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对群众的疾苦和要求比较了解,同时,大多数基层干部素质比较高,经常研究思考一些问题,摸索一些办法。只要我们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问问家长里短事,听听鸡毛蒜皮言,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发掘值得总结的经验。我们不少选题,是在与基层的干部群众接触的时候发现的。今年,我们正在做无照经营的调查。起先我们想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调查。在武汉调研时,我们了解到桥口有一个很好的典型:通过社区来管理,而且做得非常好。所以,我们就放弃了前面说的要做全面系统的调查,就调查这么一个典型。另外,很多专家长期研究某一方面、某一领域,在研究的深度上是我们不能比拟的。我们在选题的时候,要听听专家的理性分析和指导,往往能起到“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对我们科学合理选题很有帮助。第三,针对具体问题选题。毛泽东同志说过“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为我们指明了调查的宗旨和目的。除了特殊要求以外,调研报告必须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关于调研针对性的问题,俞正声书记还有一段话“调查研究要集中两个方面的东西:一种是素材性的,比如,基层的状况。另一种是思路性、方法性的东西。素材性的东西,领导在指导工作时可以引用,思路性、方法性的东西,对改进工作更有帮助。什么叫做新思路?就是解决具体问题,不是随便提个大战略,关键是找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我觉得一般情况下,选题不要选的太大,要把口子开的合适一点,易小则小,易大则大。 (二)如何吸引领导眼球? 搞过调查研究的人,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辛辛苦苦写的调查报告,没有引起领导的注意,甚至进了废纸篓。我想,除了个别领导不重视调查研究,或者有些问题不好批示以外,主要原因还是调查报告未能抓住领导,没有吸引领导的注意力。 标题醒目。题好一半文。通常情况下,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忙,看调研材料往往先看看大小标题和文章的开头,如果标题或开头引起他的兴趣,吸引住了他,他就会接着往下看。做文章要先给人良好的“第一感觉”,好的标题和开头能一下子抓住人,使阅读者欲罢不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千人一面,千题一腔,就缺乏吸引力。标题的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介词句式。即“关于——的调查报告”。这种句式直奔主题,点明调研的内容、范围、对象等,简洁明了,干脆利落。如果题目所点的主题比较重大新颖,能够引起注意。但主题一般或比较常见,可能会受到忽视。像“关于××单位党建工作的调查报告”,就显得比较呆板,没有什么特色。这种形式的标题多用于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调查报告。 判断句式。用一定判断或评价作标题,既揭示了主题,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文章肯定或否定什么,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种形式的标题多用于总结经验、工作研究等类型的文章。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