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说:“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面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事物在变化,生活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特别是在现在,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处在一个新旧交替、转机纷呈的伟大变化之中。在这种情势下,我们要特别注意研究那些“层出不穷”的新东西,要特别注意研究现实生活的“大课题”。生活之树常青。我们应关注、捕捉那些新事实、新经验、新问题、新情况,并给以研究、总结,勇于作出新的概括。 5.不善于变换角度使用材料 有的同志在写作中,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习惯于一个固定的角度,在材料的使用上显得死板、僵化,不善于变换角度使用材料。 有的材料,其内容往往是由数个“意义点”构成的,具有多义性。此外,不同的人对同一材料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提炼出多个观点。请看下面的一则材料: 美国著名企业家卡耐基所著的《成功之路》一书中,曾援引了一件真实的事例——英国某鞋厂一名推销员与日本某鞋厂一名推销员,同时到太平洋中一岛国推销产品。他们抵达后不久,都向其上司发回电报。英国推销员的电文是:“此地人均不穿鞋,故产品无前途,本人即回。”日本推销员的电文是:“此地人均赤脚,亦无穿鞋历史,产品潜力极大,拟常驻此地。” 这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审视,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从英国推销员言行上看,可知他是一个惯于用静止眼光看问题的人,机会就在眼前,他也看不见。因此不仅错过了机会反而还感到“无前途”。因此在“静止的眼光看不到光辉的前程”观点的统领下就可以使用这个材料。 从日本推销员言行上看,他是用发展目光看问题,着眼于未来,因此在“着眼未来,勇于进取”观点的统领下就可以使用这个材料。 从两位推销员对同一事情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看,其结果一定是,一位坐失良机,碌碌无为,一位是抓住机遇走向成功。于是又可以在“机遇在于抓住”观点的统领下就可以使用这个材料。 一个材料能反映出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从材料的各个意义点多角度审视它,然后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最佳角度使用这个材料。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出最佳行文方向。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