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偶
三、对偶 机关应用写作中的一些文体,如领导讲话、调查报告等文体,有时用对偶修辞方式。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这里的“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用的就是对偶修辞方式。再例如:**同志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的文章中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形式主义作风和官僚主义作风,是我们党的一大祸害。”这里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用的就是对偶修辞方式。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这种修辞叫对偶。 从形式上看,对偶的出句(上联)和对句(下联)的字数相等,相同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结构一样,节律感强。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没有重复的字,这种严整的对偶叫“严对”,又叫“工对”。字面重复,词性及平仄也不十分讲究的对偶,叫“宽对”。 从内容上看,对偶所表达的意思凝炼集中,概括力强。从出 句和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上分,又有正对、反对、串对之别。 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是相互 补充的对偶,叫正对。例如: 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③和气致祥瑞,洁白留清名。(④⑤不讲) ④革命战士忠于革命献身革命,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 ⑤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⑥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 ⑦挑起一担,周身白汗阿谁识;放下两头,遍体清凉只自知。 例①上下句相对的词词性相同,在内容上互相补充。例②说明“有容”和“无欲”对“大”和“刚”的因果关系。例③说明“和气”、“洁白”与“祥瑞”、“清名”的因果关系,上下句在内容上也是互相补充的。例④说明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战土的宗旨,在内容上从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例⑤上下句在内容上互相补充,表达了处世待人的准则,是作者的座右铭。⑥诗人流沙河说,这副对联体现出来的既是佛门思想,也是庄子书中有所感悟的。在庄子的书中,流沙河找到了解除身体痛苦、减轻精神压力的秘方。 反对。由两个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词组或句子组成的对偶,叫反对。它们在内容上是对立统一的。例如: 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⑦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行。 例⑥从对敌人对人民截然相反的态度上,表现了鲁迅先生憎爱分明的立场。例⑦则说明了“智者”和“愚者”相反的处世表现。 串对。由两个在内容上有承接、递进、因果等关系的短语或句子组成的意思前后连贯的对偶叫串对,又叫“流水对”。例如: ⑧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⑨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灵。 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例⑧上下句表达的是因果关系,例⑨是取舍关系。例⑩由于对偶在形式上工整、匀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映衬,前后呼应,语言凝炼,表现力活,便于记忆,且能使读者获得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认识,因此为读者喜闻乐见。 运用对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不要片面追求形式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是要注意上下句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轻重失宜等现象。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