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公文写作也是整合组织资源的重要手段。公文从起草、修改、定稿、签发,到接收、贯彻,要经过数人之手,每个人都在上面修改一点,完善一点,最后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公文的写作与流转,使组织资源得到了整合。如果没有公文,你传一句话给我,我传一句话给他,要不了几个回合,那话的意思就变了。而通过公文的传递,不但意思不会变,而且会更完善,意见会更统一。这就是公文的意义所在。俗话说,口说无凭,立据为证。公文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凭据作用。谁说了都不算,有红头文件才算数。通过红头文件,可以把整个组织的资源都调用起来。 实际上,写作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本事,学会了没有人可以拿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古人对写作都十分重视,封建社会取仕都要通过科举考试,写作至少是块敲门砖,没有写作能力是不可能进入仕途的。古代的一些官员,本身文章就写得很好,是文学大家,如我们熟悉的屈原、韩非、曹操、诸葛亮、韩愈、白居易、柳宗元、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纪晓岚、龚自珍、黄宗羲等等。当代的毛泽东主席,文才武略更胜古人,他写的文章成为一种典范,至今无人能够超越。当官不会写文章,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才有的事情,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少有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文山会海”现象?除了官僚主义作风外,真正会写文章的人太少,肯脑筋的人太少,肯负责任的人太少,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提高写作水平,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机关干部的一个努力方向,于个人可以增长才干,于单位可以壮大力量,对于学习型机关建设也有莫大的好处。 之二:公文的特点与要求 公文属于应用文范畴。从文章分类来说,大的有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别,在非文学作品中,又有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之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文的使用频率最高,但被关注的程度却不高。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呢?因为,记叙文有曲折的情节,议论文有高深的哲理,而应用文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在写作上只要求准确表达即可。但这并不说明应用文不重要,恰恰相反,应用文的重要性就象阳光、空气与水份一样,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机关公文作为特定的应用文,除了应用文的一般特性外,还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法定作者、法定效力、特定格式。 与写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文责自负不同,公文写作的文责由最后签发者来承担。公文也不是谁想写就能写的,由谁来起草,谁来修改,谁来定稿签发,都得按照机关内部的分工来定。公文的作者是无名英雄,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为外人所知。不管个人在其中做出了多少贡献,最后都归单位所有。这就是法定作者的含义所在。 公文的效力来源于它所属机关的法定权力。公文是用来指挥、报告、沟通、说明的,是一种交流和管理的工具。公文一旦产生,就具有了法定效力。公文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也决定了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当某项工作完成时,与之相关的公文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随之成为档案。与公文的法定效力相关,部分公文还有保密性的特点,有时是范围的保密,有时是时间的保密,有时是两者共同构成保密要件。公文的密级分为秘密、机密、绝密,随涉密内容而定,有专门的规定。 公文有自己独特的行文方式和写作体例。机关是一个管理部门,它要面对的关系有上下左右之别,处理的问题有轻重缓急之分,工作的方式有实地调研、会议讨论、文件来往等等,因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公文格式。对正规的公文,国家有专门的规定,即使是一些讲话材料、介绍性文字,也有自己的特定要求。所谓官样文章,即是没有个性的公文,而这恰恰是公文的一个特点。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