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拟订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是对将要进行的采访的一个大致规划。对于记者来说,每次采访前设计一个采访提纲还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规划我们的采访,保持我们清晰的思路,做到按计划进行采访、写稿,快捷地完成任务。设计采访提纲。大到根据采访的主题,确定最佳的采访角度,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与采访对象谈话的提纲。小到精心设计采访的第一句话。采访人现场采访的第一句话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关系到采访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采访的第一句话,应尽量具体一些,提出的问题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么感想”之类的“开放式”问题。要抓住采访对象和受众感兴趣的“焦点”做突破口,引发开去,使采访不断深入、展开。采访提纲是采访人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采访人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总之,好的采访提纲要成为采访的“蓝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在设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四)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不同的环境与场合,不同的采访对象,要求采访者有不同的提问、语气。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外宾,提问言语要精炼、准确,仪态、语气要庄重、严肃、认真,给人可信、可靠、愿意沟通的感觉。在处理较轻松、明快的问题时,就可以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物和事件。 2、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3、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采访任何一个人,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做不到这一点,你很难采访到最有价值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都在采访对象的心灵大门之内,他锁着呢,钥匙在他手里,是打开还是锁闭,要由他来决定,而他的决定往往是根据记者的态度做出的。在采访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你的采访对象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沿着你的思路走下去,那怎么办?无所谓就沿他的思路好了,记者需要把握的是采访主题不发生偏移,同时还要注意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线索,可能你在采访前期的准备时并没有发现这条线索,别的报纸也没有提及,而此时你的采访对象说了出来,你就需要紧追不放,在完成新闻采访主题的同时你还拿到了别人之前所没有注意到的新闻。 4、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5、与提问技巧同样重要的还有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