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口述历史工作定题及计划的确定 口述历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增补既有的档案资料,通过访谈的方式取得资料来填补文字史料的空隙,所以应当收集其他地方无法提供的资料,而不是收集那些人人皆知的东西。因此确定要建立的资料类型和目标,是口述历史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目标的意义和所搜集的口述资料的质量是评判口述历史的标准。 作为地方文献工作者,我们搜集口述历史的范围一般都定格于所在地区的地方资料和社群资料。但就是这样,范围也是相当庞大的。所以在工作开始之前一定要先确立自己力所能及的计划和目标。主题确定以后,需要做一份详细而且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能筹集到的经费额度,根据这个额度来确定工作计划的大小程度,以确保该计划能顺利完成。 我们的做法是“以点带面”。就是在海量的目标中,寻找突破点。先由一点做起,再把各点串起来,形成枝干。再由枝干延伸到其他各点。最终达到接近全方位的口述历史系统。计划不是说是一成不变的,在访谈过程中,有可能会改变或重新修正原先的计划目标,因为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发现先前的计划有不切实际或需要修正的地方,或是随着受访者的增加必须另辟新方向。计划完成通常要根据时间来制定,或长期做下去,或以年来分期,或是以一个课题的结束而结束。 3、受访人群的确定 在确定口述历史计划的范围的条件下,对将要进行口述历史的主题所涉及的主要材料作过研究后,就能初步认定可能发生作用的受访者(即口述人)。口述人既可以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有代表人物,也可以是这些活动的一般见证者、参与者;口述人可以是当地各行各业的人物,也可以是平民百姓,特别是那些逐渐在城市化进程逐渐消逝的行业的参与者、经历者;口述人还也可以是海外人,他们的历史是当地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只是这些人越来越少了。口述人都是一段历史活的见证,又可以是一定文化活动的代表,尤其是与二十世纪同步的各地历史过程的亲历者,目睹者现大多已步人高龄期,不少人身体状态不佳,他们一旦去世便是当地历史的失忆,对于这一部分口述人应该抢救性地及时开展这一方面工作,为时代、为未来留下历史的踪迹。 相关主题的研究学者是最可能提供最恰当的受访者人选的人,毕竟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远比我们这些口述历史工作者深入,接触的相关资料和人群也比我们多得多,所以在确定受访人群时要多多请教他们,避免有缺漏或走弯路。在做口述历史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受访者提供的另外可能发生作用的受访者补充原来计划的受访人选。在以上工作受阻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地方报纸、传媒机构、民间机构向大众征募受访者从而获得受访人选。 圈定受访候选名单后,我们应该根据年龄、重要性、适合的采访时间、地点等因素,确定采访的顺序。一般年纪比较大的,重要的受访者应安排在前面,尽快进行,因为我们的口述历史对象一般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耄耋人士,应避免因为出现一些意外事件,而使整个计划在质量上受损。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最现成有用的受访者不是名人,反而是那些位于中下层无名的次级人物,因为他们观察过整个过程,保持清楚的记忆,看待事物的视野比较宽广,也比较有时间接受访谈,而名人受到形象等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反而无法提供新的看法和消息,都是一些人人皆知的东西。所以我们一般先采取从外围做起,再访谈那些位于核心的人物。这样前面访谈所取得的资料有助于对他们的访谈。 4、访谈工作者的挑选和培训 每个口述历史计划都需要有一位项目的负责人或一个工作小组,来负责整个计划的事前研究、制作执行、事后的编纂工作以及各种协调工作。在这基础上再建立访谈小组,访谈小组的数量由计划的大小决定。 在任何计划中,只要访谈者一多,要维持一致的素质和标准就很困难,所以将访谈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是必要的。在访谈工作开始前,所有成员都必须对该计划的目标、范围、构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要由资深的口述历史工作者对工作小组的成员进行系统的口述历史工作技巧培训。在访谈工作过程中要召开项目研讨会,让成员有机会切磋经验和交流访谈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要鼓励成员相互阅读对方的口述历史抄本,藉以评估个人在团体里的工作状况。 我们的做法是招募一批对本计划内容感兴趣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口述历史工作技巧培训,然后由负责本口述计划的老师分别成立访谈小组,开展有关的工作。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