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要生动。公文强调规范,更需要生动。“公文不是无情物”,不能成为千篇一律、沉闷呆板的八股文,或演变为套话连篇、浮光掠影的仕途应景文章;不能摆出一副冰冷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把公文写得生动活泼一些,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他还强调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把生动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来认识。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方中,把“语言无味”作为党八股的罪状之一加以声讨,指出:“颠来倒去,总是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么?”1958年,他在看到一份写得很差的文件后,尖锐地批示道:“此事我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如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松动一下,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他还身体力行,为我们写下了大量极其生动的公文范例。如他在党的七大的闭幕词中,不落俗套,别具一格,讲了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相比今天的开幕词、闭幕词,简直不可思议。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这段文字运用比喻辞格(以暴风骤雨作喻体),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农民运动崛起的态势和发展方向,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农民运动的历史画卷。此外,文中“迅猛”、“压抑”、“冲决”、“迅跑”等一系列形象化词语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行文的生动色彩。再如毛主席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通篇采用面谈形式,表达形式很新,风格独特,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如:“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你们想一想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就这样办。如果你们还想打下去,那就再打一下,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显然,这样表达,生动、明快、犀利,耐人寻味,如果用书面语言,不仅与促降书的题旨和情境不相协调,而且会使行文黯然失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如毛主席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其结尾是:“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番话何等清脆响亮、慷慨激昂,恰如黄钟大吕之声,三日绕梁不绝,言尽而意无穷,充分显示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气概!我们要认真地体会、研究和学习,努力提高公文写作的品位,以更好地发挥公文的效能。很多人认为,公文写作很机械,没有创造性,更难生动性,其实不然。公文和其它文章的写作一样,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创造性。特别是立意和语言,既要有对政策的准确把握和体现,又要有创见,还要有精辟、严谨的语言表达,其中处心孤诣的运作,无不是创造性的极大发挥。创造性体现出来了,生动性自然也就脱颖而出了。 以上说了这么多,不大好记。其实在公文起草方面可以把握住12个字:即“求高、求实、求准、求短、求快、求精”,就行了。 四、公文修改 公文草就之后,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搞好修改。因为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少问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种“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和“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是狂妄自负、浅薄无知。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修改。曹雪芹著《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竟然重写了8 遍!至于白居易作诗后先读给老妪(音雨)听、征求老太太的意见啦,欧阳修把稿子挂在墙上边读边改折腾不少日子啦,人们都耳熟能详了。我们的古人在语言艺术上非常注重“炼字”,主张“意胜”,要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越是名家,越不肯放过对自己语言的铸炼。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先用“到”字,再用“过”字,又换“入”、“满”等10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有了颜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动感十足,据说也是经过多次改动才定下来的。其实“绿”字也好,“闹”字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春的画卷,动态地刻划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机,而其它的字就没有这个效果。伟大领袖毛主席不但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旷世少有的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特别注重文章的修改。他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它的开头开始用的是“盘”字,发表时主席改为“旋”。既与出句“飞”相呼应,“旋”更突出动态,“四百旋”比“四百盘”生动多了,更把庐山写活了。他老人家的七律《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两句,原来是“红雨无心翻作浪,青山有意化为桥”,将“无心”改为“随心”,突出“红雨”所象征的时代;将“有意”改为“着意”,显得更深刻生动有力。还有“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的“乱”字,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和刚才说过的“绿”字、“闹”字一样,均属卓绝千古之字。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