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字功夫佳话多
张枢成(办公厅副主任):对于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秘书工作者来说,也许你拥有超常的天赋和令人艳羡的机遇,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在你成功的道路上绝不可少,那就是顽强的刻苦精神。“业精于勤”,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进学解》中的名言,意为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全在于勤奋。韩愈本人就是一个勤奋学习和写作的饱学之士。他在《进学解》中描述自己平日“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正是由于昼夜用功,才使他成为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他利用“割圆术”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但得出这样的结果,需要从圆内接正6边形、12边形,直到12288边形和24576边形,还要进行多达十七八位有效数字的极为复杂、繁琐的运算。而当时数字运算采用的是落后的筹算法,即用纵横排列小木棍的方法进行运算。可见为计算出圆周率祖冲之付出了多么艰巨的劳动。据史料记载,唐玄奘翻译从古印度带回的佛经用了19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用了30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用了8年,歌德写《浮士德》则先后用了60年......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若论写作成功之道,勤学苦练是最根本的。所谓“笔杆子”是练出来的,此话一点不假。
高兢(督查室主任):刻苦精神对于学习和写作的极端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秘书工作者要增强文字能力,光凭一种刻苦精神还是不够的,还要学习和借鉴无数成功者的成功经验。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乃至许多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提高文字能力的方法。由于我平时喜欢收集和分析他们的方法经验,所以受益匪浅。有这样几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是写东西必须提炼深刻的思想,才能赋予文章以动人心魄的灵魂。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思想肤浅而低下,即使是真话,也不能感动人。思想必须是深而高,再济之以文采,这样才能感动人、影响人。”二是规范准确、生动鲜明的表述。1950年年初,中苏谈判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起初苏方草拟的条约草案中有一款称,缔约国一方一旦受到第三国侵略,另一方“得以”援助。周总理认为这样的措辞含糊不清,便提出将“得以”改为“即尽其全力”援助。这一改动把虚与委蛇换成了明确承担义务,堪称文字表述准确、鲜明的范例。三是不断创新,力求新颖生动。从内容上说,要提出新问题,阐发新观点,使用新材料;从形式上说,要从语言、修辞、写作技巧等方面多下功夫,做到不落俗套。“与时俱进”是《江泽民文选》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是对清代龚自珍“与日俱进”一词的借用和创造,现在已成为最能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精神的一个名词。四是严谨客观。《木兰辞》是大家熟悉的一首诗,最后有这样几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据说有人经过细心观察,的确是那样,雄兔和雌兔最显著的区别就在那跳跃的姿势上。古人写诗尚且如此认真,连一个细节也不马虎,那么我们从事党委办公厅文字工作就更需要这种严谨细致的精神了。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