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学习经典:郭崇毅的三篇上书

摘要: 郭崇毅第三篇上书:关于六安地区七县农业生产责任制情况的报告 (1979年11月26日)   10月中旬,省政协介绍江城、玛金同志和我到六安地区了解农业生产情况。从沿淮的冲积平原,到大别山区,直至巢湖之滨圩区,行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夏、秋两季都获丰收的山南区
    山南区15万亩土地,今年也遭受春旱、秋霖与虫、雹灾害,因为它90%以上责任到户,今年仍然增产粮食2628万斤(1978年总产8420万斤;1979年总产11048万斤)。夏粮增产是1961万斤,秋粮增产667万斤。对国家贡献:1978年是2400万斤;1979年为4000万斤。集体经济的积累:全区公积金、公益金、储备粮折款三项全年准备积累50万元。而过去20多年,这个区除双丰大队与向阳生产队这两个单位有积累(是县里树立的大队与生产队的标兵单位),其余的队,帐面上年年留积累,实际上秋季留,春季就没有了。社员收入:全区人均收入由72元上升到99元,每人增收27元。据区委汤茂林书记介绍,这个数字是根据上报产量计算的,目前还未搞全面的分配核算。按区里在沈店大队搞分配试点推算,全区今年的积累要达到80万元,人均收入可达到百元以上。
    为了搞清是否普遍增产增收,我在山南开了烈、军属,干、工属座谈会,一户一户的算帐,除个别户有特殊情况外,收入都比过去增加。至于经济收入一年翻番的,各个社队都有这样事例。如金牛公社塘西生产队,1977年人均粮食650斤,1978年550斤,今年为1200斤;1977年人均收入为81元,1978年为70元。今年队里赵本香一家3口,每人可收入400元。另外周隆芳一家7口人,只有母女3个人都是半劳动力,去年透支队里170元,今年不但不透支,每人还收入200元。
    两个大翻身大队
    在官亭区,我着重到官亭公社两个大队调查。官北大队,在这个社10个大队中,是中等队。去年秋种时都责任到户。今年共收170万斤粮食,比1978年增产40万斤。过去,全大队一般年景人均口粮是500斤,今年是800斤。这个大队殷仓生产队,一般年景粮食只收10万斤上下,今年收了20万斤,翻了一番。过去年年有20%透支户,今年没有一户透支。全队29户,有27户收入翻了一番。另两户是工、干属,外面有经济收人,家里劳力弱,包产的田少,所以未翻番,但得的粮也由过去每人500斤标准口粮,增到每人900斤。全队征购任务2.7万斤,夏粮就卖给国家3万斤小麦。这个队过去包括下放学生的公房,只有8间瓦屋,今年社员已盖11间瓦屋。还有几户买了瓦,正准备盖。官北大队今年已盖新屋111间,其中瓦屋有75间。
    另一个高庄大队,是这个社里比较穷的。其中有个小高庄生产队,最穷,71口人,欠国家贷款就有7000多元,还欠粮债5000多斤。由于这个大队15个生产队,从去年秋季就有14个生产队责任到户(另一骑路生产队以组生产),今年增产粮食70.5万斤(1978年总产99.5万斤,1979年总产170万斤),只有未责任到户的一个骑路队未增产。据骑路队自己估计,比别的队要少收三分之一。我到这个大队是同区委黄副书记、公社党委杨传华书记一道去的。我们一项一项核实队里的收支,这个穷大队,今年比过去正常年景要多贡献给国家50万斤粮食,收入翻一番的户有70%。大队会计夏明权家今年除去各项上缴任务、开支之外,每人得1200斤粮,人均收入350元。夏说:“照我家这样一年收入翻几番的,在我们大队有四、五十户。”他又说:“从今年秋种的数量、质量看,我们大队明年总产量将要超过200万斤,比正常年景翻一番还要过头。” 
    我们离开夏家的时候,杨书记要我到最穷的小高庄队看看。一路行来,看见许多村庄草屋都陈旧不堪,穿破衣的人也不少。但从场地上看到的大堆稻草与成群的家畜、家禽,又使人确信,这个大队真翻身了。
    我们走到小高庄生产队,看了几户人家,都是囤里装满了稻、麦,屋里到处堆着花生、豆子、芝麻、棉花之类。杨书记向我说:“这个队一般年景只能收四、五万斤粮,穷灰了。今年麦、稻二季收了10万斤,一年就翻了一番。”出乎我意外的是,杨在走进队长梁自传家里时,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杨郑重其事地说:“老梁啊,今年你们货收的实在,可以收一下了吧!”梁是个50岁开外的老实人,见我们来了几个人,以为真要收田了,手里端着饭碗,一下愣了半天,说:“哈,书记,瞎讲!象吃小糖一样,才舔到一点甜味,怎么能收?”逗的一屋人都哈哈大笑。接着杨问梁的老伴:“现在不跟老梁吵架了吧?”梁奶奶笑着说:“现在不吵了,以前我看着生气,老是骂他:你作孽!搞的家家都没得吃,还当什么队长?现在翻身了,还吵什么呢?”又引我们笑了一阵。在回来的路上,杨又说:“前四年老孟(前任公社书记孟祥麟)在这个队蹲点,动步就把信用社主任带着来给他们贷款,调公社拖拉机来给他们打水,还发动街上商业人员来帮他们干活,都没有把这个队搞好。我这两年,一见老梁到公社去,头皮都炸,没想到责任到户一年,我们没烦神,他们就翻过来了。”
    二、对责任到户的认识
    我6月份到肥西参观时,就有人说,包产到户实际上是把集体的生产资料定到户,要各户按统一的计划生产、交售、积累,实质上是责任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一种管理形式。但也有不少人说它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一定会出现“穷的穷,富的富、帮的帮,雇的雇”,一定会出现“两极分化”,“瓦解社会主义经济”等等。这一次在肥西,这些议论大大地减少了。现在最反对责任到户的人也只是指责它是上级的文件不许搞的。在还没有搞责任到户的地方,因是从想象出发,指责较多,加起来恐怕有几十项。但最主要的,还是“用牛累死牛”、“用水打破头”、“破坏集体经济”、“影响机械化”等等,并说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说它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也减少了。肥西县政策研究室11月2日打印的《肥西县建立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情况统计表》中,已经把“包产到户责任到人”正式列为四种责任制当中的一种。实践证明,肥西县有些区、社搞了一年责任到户,对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是有利无害的。肥西县政策研究室主任魏忠说:我们县大多数干部对包产到户认识过程有五个阶段:开始时“反对”;接着是“犹豫”;到夏粮大丰收时就开始“同情”;7月份县里准备收回,大家就很为“留恋”;现在是公开“支持”了。             
    三、责任到户是怎么产生的
    我开始认为,肥西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次了解,在巢湖边上,有些水利条件很好的,他们也强烈要求到户,我感到不理解。有人解释:“中国农民几千年单干,成习惯了,一放松,他们就想搞到户生产。”这个理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我在50年代刚办农业合作社时,亲眼看到好多农民未得到批准,就自动的办起“自发社”,他们对旧社会的农业生产那一套,是并不留恋的。还有人说,要求搞到户的,都是些产量搞不上去的后进社、队。但山南区有个向阳生产队,每亩平均产量是1000多斤。去年每个劳动日1元,每人口粮得1000斤,人均收入是187元,一向是全县学大寨的“标兵”队,现在也强烈要求分。我不理解这是什么原因,曾经追根究底。这个队队长王方山说:“是受周围队包产到户的影响。”公社王立恒说:“也不尽然,过去我们抓的太紧了,这个队过去一年只有年三十、年初一两天歇时,其余时间,哨子一响,迟到就罚。”我相信这些理由,但还有疑问,就访问了家住向阳生产队的公社会计卫公兴。他说:“现在我们全队社员都要求到户,要求强烈,看来阻止是不行了。原因是:一、这个队积累太多,分的东西中占40%多一点;二、生产队干部一年拿400多劳日,不干活,把生产队的钱,随意开支,太快活了,社员不服;三、这个队的土地多,田亩面积大,还有潜力,分到户粮食还能多收;四、不在一起绑着干,可以抽出三分之一劳力搞工、副业,收入还能大大增加。”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2-8-1 11:14
  • 4
    粉丝
  • 4137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