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如今怎样写文章——改进文风三部曲

摘要: 古今中外讲写作的人和书汗牛充栋。写作分好多种,有公文写作,有文学写作(文学里边又分好多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等),有历史写作,还有各种形式的写作,各有各的写法,要求有很大不同。仅公文写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古今中外讲写作的人和书汗牛充栋。写作分好多种,有公文写作,有文学写作(文学里边又分好多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等),有历史写作,还有各种形式的写作,各有各的写法,要求有很大不同。仅公文写作就分好多种,大概16-17种,每一种的写法又不同, 就一般公文写作而言,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为什么说文字写作是天下经国之大事?
   (一)中国自古尊崇写作
    大家都知道写作是怎么回事,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文学巨匠对写作的解释五花八门,看看汉语词典,再想想实际情况,其实,所谓写作,就是“用笔在纸上或其它东西上做字、写文章”。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叶圣陶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
    古今名人对写作的心得和境界各有妙论:
    杜  甫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苏  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曹雪芹说“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龚自珍说“各扬著书一支笔,各写洞庭石屋春”。
    范文澜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还说,人的年龄有限,名利也有限,但写的文章则可以传之久远。古今写文章者,埋头于笔墨之间,驰骋于纸张之上,专注于电脑世界,激扬文字,纵论古今,天文地理,精神物质,大千世界,无所不包。所写文章,可以名满天下,也可以遗臭万年,可以流芳百世,也可以瞬间即逝。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考什么?就是考写作,考写作文章。科举考试在我国延续1300多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考试制度持续过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因为它确实是当时选拔人才最好的办法。中国自古就倡导“学而优则仕”。过去民间选官,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考试,择优录取,直到今天仍然沿用,只是形式上作些调整罢了。科举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中榜者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最优秀的就被称为“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考中进士的名单写在黄纸上公布,这叫“金榜题名”。凡是考中进士的就直接任命为县令、六部主事等七品、六品之类的官职。进士以后还可以再考,那就是考“庶吉士”,类似今天的读研究生,读完了再考,考中了,就可能直接被皇帝点中,入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中办国办秘书局。这种考试叫“朝考”和“散馆”。当时省一级的考试都是朝廷派官主持,国家一级的考试都是朝廷大臣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加,亲自面试,看你的貌相身体,看你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不行的就不会任命你,也不是说一篇文章就定了乾坤。乾隆52年(1787年),99岁的山东老举人李宏道,经过三次会试,终于被乾隆授了七品翰林,当编修。古代这些老人终生学习之精神值得景仰。最近媒体报道,有的国家开始实行类似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
   (二)文字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传承性
    文章千古事,纵横写春秋。再好的思想和理念,都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才能存之久远,广泛传播。为什么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能够几千年久盛不衰、延续到今天?为什么几千年来富丽堂皇、坚固无比的宫殿建筑,和规模浩大的工程,如今都已荡然无存(除了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等)?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论语》、《史记》等等,却能够历经风雨战乱,至今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文字与艺术的无价之宝,具有无可比拟的顽强生命力,哪朝哪代都离不开,都会精心传承和维护,并不断完善,所以我们才能在今天,仍然可以原汁原味地品尝到几千年前的这种精神盛宴。这些人类宝藏,经历数千年的人类变迁和改朝换代,而仍能历久弥新,传承至今,继续闪耀出人类智慧的伟大光辉,并通过人类实践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充分说明写作的不朽和重要。这种智慧的力量和魅力,可以穿越时空,不计朝代,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可以比拟。当然,对于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和取舍,一些统治者对不符合他们意图的文字,会产生巨大的恐惧和仇恨,由此才会有汉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才有明代朱元璋的文字狱,也才有清代雍正煞费苦心写下的驳斥异端文人的《大义觉迷录》。而宋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历史证明,谁“焚书坑儒”,谁就会倒台。谁不重视文字写作的思想传承,谁就坐不了江山。
    (三)文能兴邦,也能丧邦
     马背上的民族,如果仅仅是在马背上纵横驰骋,很难立国,即使立了国,也很难治国(例如成吉思汗)。必须文武双全,重用文人,发展文化,注重思想建设,确立精神支柱。努尔哈赤和他的后人就比较聪明,一旦占领地盘,就特别重视文化立国,民族融合,发展儒教,用文字教化民众,所以才有今天的民族大团结大昌盛。这正是所谓的武能定国,文能安邦。毛泽东同志不愧是伟大的战略家,作家丁玲当年一到延安,毛泽东就格外器重,礼遇很高。丁玲到前线当了红军,毛泽东专门为她写了《临江仙》词,诗中盛赞道“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意思是说,谁能与丁玲这支笔杆子比?这支笔杆子看似柔弱,却顶得上三千精兵。
    中华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体,数几千年文明绵延不绝,虽然久经磨难,但始终没有被灭亡,为什么?因为这是民族的特性使然,其中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重视文化传承和建设,充分利用文字、文章、文化的传播、传承,达到统一思想,调教百姓,治理国家。
    中国古代有“一檄安天下”之说,也确有“檄文安天下”的实例。檄,就是檄文,现在叫布告,或叫宣言。占领一个地方,先发布文告,叫安民告示,说明政策,安定民心,号召民众支持占领者。老百姓一看,这是个好军队,好政权,就民心归顺。古今中外都是用的这个办法。曾国藩的湘军能壮大,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能占领北京,太平天国的军队能与清军对垒,一方面靠打,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靠文告宣传自己的主张,做群众工作,赢得百姓的拥戴。我们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也无一例外。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你这个安民告示必须得写好,再好的政策和主张,你得写好,写好了还得宣传出去,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就是说你的理论工作和宣传工作得跟上,你得有深厚的文字功夫。没有这一条,你不可能坐江山,即使勉强坐了也得丢。蒋介石就是一例。

12345下一页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8-16 21:23
  • 4
    粉丝
  • 2099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