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其他方面] 试论美学在调研工作中的运用 殷定华

[复制链接]
浙江老秘 发表于 2011-8-20 09: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调研与美学,这二者初看起来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学是从德文意译而来,意为“感官知觉”,它主要研究对象是艺术,黑格尔称之为“艺术哲学”。〔1〕对美的判断主要依赖于个体的感知,即具有十分突出的主观性,而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秘书(办公厅、室主任、秘书长)所从事的调研工作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调研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客观。一个主观色彩十分浓郁、价值符号十分模糊;一个则客观事实第一、反映事物必然清晰明了。但是,细究起来,美学对于调研工作,无论是强化调研内容其应有的功能,还是提升调研载体自身的品位,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其一,调研采写文章应用美学因素可以让调研文章既具有调研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从而更能打动人、影响人,尤其能引起领导及其读者的阅读兴趣。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个著名的美学论断,那就是“美就是生活”。〔2〕这一论断在美学界虽还有些争论,但有一点是不争的,即美存在我们生活中。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属性,她只是人们对事物或事物的某个方面的感性认识,完全依赖于主体的判断。没有任何的物理手段或逻辑程序能帮助我们来对其进行确切的定义或论证。所以,采写调研文章,其对象是客观事物,主要发掘的是该事物本身固有的调研价值。这是个抽象思维过程,主要提炼出符合调研规律的主题。
在调研采访材料过程中,作为担负调研秘书的工作者,如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对于感人的细节进行深入采集,认真捕捉,再在撰写过程中,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以飞扬的思绪、充满感情、激情的笔调,将那些感人、闪光的东西跃然在纸上,让人们阅读时,不仅能领悟到其调研价值,而且能伴随着或悲壮,或雄伟,或深沉,或崇高的感受,这样的调研作品或新闻作品,就一定会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美的印象,也一定起到十分显著的反响和社会效果。略举一例:记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个世纪的1993年12月28、29日分上下两篇播出的《人们崇尚这颗星》的文章,描述了徐洪刚勇斗歹徒的情景:突然,车内一个歹徒拔刀向一名女青年勒索钱物,滋事寻衅;车上的旅客一时愣住了。这时,徐洪刚“霍”地站起来,跨前一步,猛力推开歹徒,……大喝一声“住手!……”,徒手和4名歹徒搏斗,而多处负伤,惊慌的歹徒拼命挣扎,跳车逃窜。徐洪刚忍着身上14处刀伤的巨痛、用背心兜着流出体外的一尺多长的肠子和乘客一起猛追不舍。由于伤势过重,他一个踉跄倒下了。吃力地从上衣口袋掏出士兵证,急切地说:“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快追歹徒……”,说完又昏了过去。〔3〕这篇文章共计2000多字,徐洪刚的话语只有上面两处十来个字。在与歹徒搏斗前的这声重如千钧的大喝,表现了徐洪刚保护人民利益、敢斗歹徒的大无畏精神,在昏迷中醒来后的急切、催人泪下的话语,是徐洪刚的英雄精神的显露。这些美学的生活话语,伴随着徐洪刚的英雄行为说出来,振聋发聩,感人至深,使悲壮、雄伟的美的英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听众面前,而使众多的人们潜移默化地享有着崇高的感受。
其二,调研采写文章应用美学因素可以使调研文章传播形式更美,从而更能吸引人,更具有意义。调研文章具有的功能、除了向人们传递信息,宣传教育等以外,还应该具备审美的功能。真实是调研文章的生命,离开真实,无论多么精彩的文字多么丰富的情感,都只能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调研文章要有嫉恶扬善的正义立场和观点,是与非、爱与憎应该十分分明。此外,调研文章还离不开美,无论是各种专业杂志或各类报纸的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在“美”上做好文章,努力为读者奉献出精美的精神食粮。再举一例:翻开1995年3月27日《长江日报》登载的一条消息《港十五码头服务员蛮横粗野,吴市长清晨出访备尝旅客之苦》,其中有一段含“美”的对话描述:吴市长忙上前给这位旅客“帮腔”,〔4〕“请问:这是不是三号轮?”“不是!莫讲鬼话!”一位服务员不耐烦地开口了,说话就像“吵架”。“咦,同志,你怎么这种态度?”吴市长又问。“态度?你想扯皮么?快走开些!”“我不想扯皮,想看看……”吴市长接着说。“看看,省委书记来都不怕,莫说你,记住,我是××号服务员!”这位服务员拍起胸来。另一名服务员一边把手里的剪票刀等物塞过来,一边叫嚷:“你站在这里想收票?剪刀给你,给你……!也不看看你那个样子!”这番对话,把是与非,爱与憎形象逼真地刻画在读者面前。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态.这种蛮横粗野、咄咄逼人的服务态度活生生地表明:服务质量非抓不可。美学的语言艺术在这里显示了功力。
其三,调研文章要不断吸纳合理因素,要与时俱进,积极营造美的氛围环境。在满足受众的同时,引导受众得到健康向上的美的教育和熏陶,而大踏步地向美满的社会主义小康大道上迈进。毛泽东时代培养、江苏华西村现代老共产党员吴仁保美的思想境界就是一例:2000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吴仁保的富裕观》的调研文章。文中赞扬了老吴担任江苏省华西村党委书记带领农民致富几十年,始终坚持一个观点:自己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对全国来说,仅仅是星星点点;“全国富了才能和谐安定,民富国强!”如今华西村拥有集体资产近30个亿元,人均年收入以二万元递增。村民累计银行存款5亿多元、人均16万元。可吴仁保月工资标准并不高,从1988年起,每年应发他奖金150多万元,至2006年底累计达二千多万元,可老吴分文不要,年逾耄耋的吴仁保仍是从早忙到晚,半个世纪,风风雨雨,酸甜苦辣都尝足了。前不久,他在出席中央有关部门召开的全国社会力量扶贫工作座谈会上,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马不停蹄地苦干?他说:“人在世上,总要为人民做点好事,要干就要干好,一直干到‘老’”。“钱多了留着做什么,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也不过一日三餐。家有别墅千幢,也不过睡床一张’,‘钱’,这东西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只要生活过好了就行了”。“我和华西人民都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老少边穷地区人民。你能够真心诚意地为全国人民办点好事,人民世世代代会记住你!感谢你!”〔5〕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金钱观、富裕观,这是吴仁保发出的肺腑之言。这种注入美学的新鲜的闪光点生动感人。
以美学观点去探讨调研,还是各级、各部门秘书工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这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文献资料出处:
  〔1〕2001.4《江海美学论文》华东版
  〔2〕2002.6《新闻通讯》江苏版
  〔3〕1996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英模谱》遴选100名英雄模范,徐洪刚列在其中。
  〔4〕1999.3《通联简讯》吴市长即吴官正,时任武汉市市长,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纪委书记。
  〔5〕前:2000.4.20《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后:2006.4《新华日报》吴仁保在全省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结业讲话内容。
 
  (作者系江苏盐城市盐都区委扶贫办(扶贫协会)副秘书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23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