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经济建设] 关于县域经济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复制链接]
人大办 发表于 2012-2-1 08: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推动城市的大发展。沈丘县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前提和支撑,以城市为平台和条件,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两轮驱动,协调共进的新路,实现城市建设与产业经济同步发展。

一、主要做法:

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没有产业,城市就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成为一座空城;没有城市,产业发展就会缺少平台,城市发展就难以为继。沈丘县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统筹推进,以人为本抓城建,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坚持提升产业加快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支撑。在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沈丘县集思广益,切合实际,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要求,制订了城市总体详细规划。把突出城市特色与塑造城市形象作为规划设计的切入点,努力在创特色、抓精品、上档次上下工夫。聘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省市有关专家,科学严谨地制订并完善了县城区2015年总体规划修编方案,规划区域人口30万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县产业集聚区控制性建设详细规划。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区是工业发展的平台作用,城市建设的“倍增器”功能,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沈丘县产业集聚区以县城兆丰大道为轴线呈%号形状布局分为“一区两园”,北区为聚酯网特色产业园,南区为综合加工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已建成6.22平方公里。200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科学、超前的规划实现了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更充分地配置各种自然及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生产要素,沈丘县将新城区与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设计,在集聚区与县城老城区接合部规划建设了综合服务功能区,配套建设了产业集聚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学校、医院、职工居住小区等。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为群众着想,将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合理布局,极大地完善了产业集聚区的配套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了南转盘、永基新城公园等多个街心公园,改造了大闸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还对污水处理、天然气等进行了统筹安排,方便了市民生活。并在设计中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致的要求,精心设计了以兆丰大道等10多条城市道路和50多项重点建筑物立体造型方案,充分显示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对外开放气息。

二是坚持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统筹推进。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果仅仅靠农业来发展农业,将永远是脆弱的农业,将永远是贫困农区,将永远是财政穷县。就如沈丘县来说,“全县农民种一年,赶不上一个金丝猴集团”。并且投入与效益悬殊很大。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达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质的飞跃。沈丘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坚持一手抓二产,一手抓三产,把产业经济和城市建设一起抓,融合推进。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战略部署,以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市转移为总体要求,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到2010年底,已建成5.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项目投资77.2亿元,入驻企业81家,其中73家建成投产,实现销售79亿元,利税10亿元,吸纳就业1.6万人。形成了以食品加工、聚酯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沈丘县是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食品类示范区,是中国金丝猴集团的故乡,糖果业、饮品业、休闲食品及清真食品业等多家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初步形成了以糖果、豆干、方便面、单多晶冰糖、啤酒、肉类制品、休闲食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年产值达7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中国“金丝猴”集团周口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周口掌柜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省秋迪糖业有限公司等18家食品工业企业;沈丘县是是全国最大、河南唯一的聚酯网生产、销售、研发基地,丝网加工业有300多年历史。现有聚酯网加工户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6家,年产能1200万平方米,年销售收入25亿元,入驻园区30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45%以上。河南华丰网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县聚酯网龙头企业、全国单厂排列生产规模最大,该企业已在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河南省恒丰造纸网有限公司是全国行业六强企业之一;沈丘县是全国重要的矿山机械、散热器产业研发、制造、销售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各类矿山配件、中高档散热器、铝合金门窗、太阳能基座、榨油机及磨料磨具主导产品生产制造规模,年产值达22亿元。已入驻河南乾丰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暖孚散热器有限公司、周口建南铝业有限公司、沈丘县万象机械厂、河南省汇丰钎具有限公司、河南省科耐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河南省乾丰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在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纺织服装产业是沈丘县传统纺织产业与沿海发达地区服装服饰产业有序对接的规模产业。目前已形成纺纱、织布、服装、饰品、箱包等生产加工规模,主导产品有各类棉纱、精梳纱、毛巾、浴巾、童装、发制品及国内外名牌服装,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出口东南亚、欧亚非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沈丘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前20名“投资者满意的产业集聚区”。2011年,十个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已有8个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全年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突破百亿,一个个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伴随而来的是土地平整及厂房、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污、亮化、绿化等设施建设。通过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加速了城市发展,助推了沈丘城市的扩容提质。

沈丘县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一流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好项目、大项目入驻。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沈丘县以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作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引擎和支撑点。聘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省市有关专家,在完成城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县城东区街景、沙颍河城区段改造、老城区循环水系等详规设计。滨河公园、沙颍河大闸桥加宽、大闸公园升级改造、南关农贸市场等一批重点城镇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使用。县城城区道路、县城两座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全面完工,先后建设建成了永基水岸花城、绿城水岸名家、颍河嘉园、世纪豪庭、上海世家、永基新城、锦华名苑、永基时代广场、金帝花园、阳光花园等一批亮点工程。规划建设了30栋11层以上的高楼,其中16层以上的高楼17栋,目前已建成11栋,其中永基新城两栋22层的双子星大夏已经建成,25层的旷亚国际大夏、30层的翰林公馆、御景国际正在正在紧张建施工。持续加大公园、休闲场所、文化广场建设,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永基时代广场音乐喷泉是全市第一家音乐喷泉。正在建设的温州商贸城集商贸、物流、车站于一体,以火车站外广场为圆心,将辐射带动形成更多的商业街区、经营网点、和服务行业,为县城居民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是坚持转变观念,精细管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三分建,七分管”,沈丘县清楚地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和力量,成立了一支能力强、效率高的财政全供的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并且配备了推土机、***等专用工具,严格执法,加强对城区内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的管理。大力开展“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双拥模范城”“四城联创”活动。创新管理机制和工作方法,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规范、清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涂乱贴、乱堆乱扔等行为,进一步净化城市“脸面”。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整洁。沈丘县在产业发展中积极提升服务水平,引导支持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步伐,促其做大做强做优。县委县政府按照强基础、创名牌的工作思路,聚力推进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以金丝猴集团、掌柜食品、秋迪冰糖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将完成产值超100亿元;全力加强聚酯网特色产业的升级发展,积极引导企业机械设备升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使其产品档次、行业规范达到国家一流水平,名副其实的成为“中国聚酯网之乡”。强力扶持生物质能源新型产业的稳步发展,目前沈丘秸秆收储、秸秆制碳、秸秆发电、秸秆制肥等新兴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生物质能源秸秆综合利用年消化能力78万吨,利用率达71%。上海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轻工服装创业园等“园中园”建设步伐加快,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弥补了城建资金的不足,而且加快了沈丘的城市建设步伐。
    四是坚持真心服务,讲究诚信。沈丘县进一步强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营造“安商、养商、亲商、敬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立足自身优势,开展产业对接,加强区域招商,形成合力招商,借力推进招商。“做工作,抓招商,一竿子抓到底”。在招商中坚持“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包到底”,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总协调人机制,实行重大项目问效制度,积极扩项目群体,拓展吸纳就业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一些投资大,提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书记县长亲自抓。沈丘县制定了优惠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出口奖励政策,并且对有政策性扶持的招商引资项目,县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为其争取上级资金,办理有关手续。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积极为外来投资企业办理各种证照和审批手续,属县直部门收费的项目,只收取工本费。属上级部门收费的项目,原则上只收取上缴省、市的规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为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各项工作协调,为入驻企业建设、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程、优质、高效服务,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对入驻企业派出专人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加大为企业服务的科技投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内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服务性事项,逐步实行社会化服务。优质全面的服务,提升了效率,2010年掌柜食品实现了百日建厂投产运行。对于重大或高新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等服务措施,确保企业放心投资、放手发展。为入驻企业厂内外绿化、环境卫生、安全生产、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等搞好协调服务。

五是坚持市场运作,滚动发展。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大批资金。可是,钱从哪里来?为破解资金难题,沈丘县采取多种方式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源,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沈丘县确立了“借力发展理念”, 采取向上争取投资资金及项目,向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内激活民间资本,采取BOT(建设-移交)模式先建设后还账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困难问题,各项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建立起的多元化城镇投融资体制,使城市建设步入了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通过市场化运作,总投资8500万元的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借用民间资本5600万元,开工建设了河南网业研发中心大厦,主体工程正顺利建设。引进社会资金8000万元建设的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目前12层的办公大楼已投入使用,融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培训服务、餐住服务等为一体,大大提升了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市场机制的助力下实现了跨越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三、几点建议

一是城市及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引领。城市及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一方面要立足于现实基础,充分继承已有的丰富遗产,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为城市转型开拓新的空间。规划制订后,还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实施动态调整。从有利于城市人口、产业的聚集,有利于树立城市和县域形象,有利于县域发展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县城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重点开发,全面发展。依照县城整体安排,围绕县城总体规划道路网络,加快街区建设,规划管理沿街建筑,整体上形成特色街区。不能因为经济欠发达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标准,而应该以超前的眼光更加重视城市建设规划,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维护规划要严。必须克服规划执法不严、违章情况普遍的不足,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切实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为城市发展和集聚区建设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

    二是城市及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创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品牌的构建,必须以一定的产业优势作为其发展的基础,以产业品牌优势带动整个城市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构建起具有战略高度的城市品牌。如“金丝猴”、“中国聚酯网之乡”虽然仅是两个品牌,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沈丘的品牌效应,“金丝猴”、“中国聚酯网之乡”品牌响亮了,名声自然也就大了。因此,要不断加强特色品牌的创建,从而使沈丘的城市品牌更加丰富,更能在“眼球经济时代”获得广泛关注。

     三是注重城市功能开发。城市功能不能滞后于产业功能,社会功能不能滞后于经济功能,生活功能不能滞后于生产功能。在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同时,要按照集约、可持续发展和产城融合的理念,进行产业园区的建设。一手发展重点产业和培养新兴产业,依托于城市化的推进,着手打造专业产业集群。(一)是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超百亿食品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协调好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是注重各企业和产业集群区之间共性建设,提高关联度和联动性;(四)是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的扶持政策应有所不同。一手建设新家园,着眼于产业和人口的发展,建设城市综合体和大型居住区,完善公共服务网络,营造城市宜居生活环境。

四要注重服务产业发展。沈丘人力资源丰富,要以服务产业壮大城市经济,提升城市人气。充分发挥服务业扩大就业、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使“人口红利”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以恒瑞步行街、一峰广场、温州商贸城的运营和建设为主抓手,不断整合商业资源,大力发展精品商贸,培育特色街区。不断增强城市消费功能、商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将沈丘打造成区域性商品集散和消费中心。二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沈丘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建立现代物流服务区,将沈丘打造成为豫东南地区现代物流基地。以漯阜铁路升级建设为契机,依托宁洛高速,沙颍河航运建设通达全国的货运物流中心。三是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以拓宽融资渠道和扩大融资规模为重点,大力引进各类银行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在沈丘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支持投资担保公司的建设,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市场。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 2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经验 +2

 

精彩评论74

正序浏览
不负青云志 发表于 2021-5-31 00: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党的十八大的突出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地处闽江上游的三明,境内山岭耸峙,峰峦叠嶂,丹山碧水,森林葱郁,是一块大自然赐予的风水宝地,在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如何充分发挥三明良好的生态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逐步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拓展三明发展空间,推动美丽三明建设,是当前亟需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三明的根基
   三明市地处福建中西部,东连福州、泉州市,西接中部腹地江西省,是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连接带,是海峡西岸纵深推进、连片发展的重要区域。全市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人口273万,辖12个县(市、区),是全国重点革命老区。2007年,市政府组织编制《三明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规划建设生态市。2010年,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立市”、打造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作为三明在海西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市第八次党代会更是提出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的宏伟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三明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主要体现在:
   1、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优势明显。三明地处闽江上游,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源头位于建宁县境内,境内闽江流域面积22405平方公里,占闽江流域面积36.8%。一是气候条件优越。三明地处副热带南部,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冬短夏长,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二是部分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水资源年平均总量213.3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7989立方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170万千瓦。有林地面积达1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8%,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居全省第2位。矿产资源总量占全省第二位,目前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49种,大宗的有:煤、铁、钨、铅、锌、锰、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蓝宝石等,其中钨、蓝宝石、重晶石等在全国有一定位置。三是生物物种多样性分布区域广。野生植物物种3443种,其中木本植物1200种,共有8个森林植被类型,93个群系,126个典型群丛;野生动物有1044种,约占全省的89.5%;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植物27种、野生动物91种。
   2、自然生态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全市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714.2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27.0%,其中国家级607.6万亩、占85.1%;省级106.6万亩、占14.9%;建成国道、省道沿线绿化带314.91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平方米;全市共有特殊区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39个,面积12.2万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11个,面积8.0317万公顷;森林公园21个,面积2.312万公顷;风景名胜区7个,面积3.22万公顷。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个、园林城市1个。
   3、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2012年至今,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100%,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继2010年首次达标后持续两年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10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各县(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4%;辖区三条主要水系(沙溪、金溪、尤溪)17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98%,其中沙溪水质达标率97.2%,金溪、尤溪水质达标率100%。
   4、生态示范创建力度加大。根据生态市创建“三个80%”的要求,即生态市所辖80%的县要达到生态县的标准,生态县所辖80%的乡镇要达到生态乡镇的标准,生态乡镇所辖80%的村要达到生态村的标准。自2005年以来,我老秘网市积极响应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号召,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指导,开拓创新,深入组织开展创建生态县、乡镇、村活动。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96个、省级生态村104个、市级生态村311个。泰宁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2个省级生态县(明溪、建宁)、1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个国家级生态村、13个省级生态乡镇、21个省级生态村通过验收。通过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加强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区域生态文明水平,改善了环境质量,美化了农村村容镇貌,促进了群众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加强环保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5、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效显著。2010年,我老秘网市被列为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示范区域,农村环保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0-2012年,我老秘网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投资33350万元(中央补助和省级配套29750万元),涉及67个乡镇294个村,全市四分之一的农民直接受益。随着示范工作的深入实施,全市建成330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6097套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7座垃圾中转站、2122口沼气池、16001个垃圾池(箱、桶),铺设污水管网277.4公里等一大批污染治理设施,项目所在乡镇环保机构基本建立,基层环保队伍得到加强,整治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环保意识显著提升。
   6、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一是科学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2001以来,全市开展了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共划定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22个。2006年以来,组织开展全市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2年共划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16个,全面完成辖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二是逐步完善水源地保护设施。几年来,完成了东牙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中村乡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建设和界碑、警示牌、宣传牌的设立工作;完成县级饮用水源地整治,关闭或拆除16家排放污染物建设项目和企业,建设截污沟3.8公里,设立标志、警示和宣传牌共13块,围网2公里。在66个乡镇水源保护区建设围网9.38公里,设置标志牌201个。完成大田县坑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网箱清理和12个乡镇饮用水源地整治任务。三是开展乡镇饮用水源地调查、评估和规划工作。我老秘网市认真组织各县(市、区)环保局开展116个乡镇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同时,在省内率先建成三明市乡镇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1:10000电子地图暨数据库,进一步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管理和有效保护水平。
   7、减排指标超额完成。我老秘网市始终把污染减排作为环保的中心工作,认真抓好省、市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层层分解下达减排任务,强化减排项目跟踪落实,积极采取结构调整、污染治理、节能降耗、源头控制等综合措施,全力推进减排任务的落实。十一五期间,我老秘网市全面完成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COD)削减800吨,削减率为1.7%;二氧化硫(SO2)削减2.4662万吨,削减率为29.97%。“十二五”期间,增加了氨氮(NH3N)、氮氧化物(NOX)两项减排指标。2011年,经过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最终核定,我老秘网市化学需氧量(COD)减排4.11%,二氧化硫(SO2)减排2.54%,氨氮(NH3N)减排3.82%,氮氧化物(NOX)增排2.23%。除氮氧化物外,其他三项指标均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任务。在省环保厅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绩效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二。
   二、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老秘网市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控制。但是,目前三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不理想,生态灾害还时有发生,生态问题日趋复杂化,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全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容易产生旱涝、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一些地方由于园区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等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固体废弃物的随意排放,造成局部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有效库容减少,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本帖隐藏的内容
   2、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传统工业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我老秘网市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阶段,但由于我老秘网市是老工业基地,工业以资源加工型为主,初级产品较多,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目前,我老秘网市单位GDP能耗为1.287吨标煤/万元,是生态市考核标准的1.43倍;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5倍和1.22倍。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若干意见的出台以及交通、区位条件的不断改善,我老秘网市正步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发展的要求和愿望十分强烈,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农村环保工作比较薄弱。我老秘网市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农村中小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到位造成的点源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基层环保力量薄弱,乡镇环保机构不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亟待加强。三是畜禽养殖业污染渐趋突出。全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尚未完成环评工作,部分县(市、区)还未建立养殖业长效管理机制,各地“两禁区”外规模化养殖场、生猪散养户聚集区域污染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工作尚未能全面落实,养殖业污染反弹可能性很大。
   3、生态监管能力薄弱。一是我老秘网市生态监管方面的人员编制不足,监管装备配备不齐全。二是涉及资源和环保的职能部门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协调性不够。三是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生态保护得不到有效的经济补偿。四是重审批轻验收现象较突出。由于交通、水利、水电、生态旅游、矿产资源开发等建设项目施工期较长,一方面,项目业主对环保竣工验收的认识不足,“三同时”验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与标准、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手段尚未健全,增加了基层环保部门对生态型建设项目的验收难度。

   三、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共建绿色生态文明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三明要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基本市情,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三明,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一)突出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创建生态城市。按照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要求,从我老秘网市现有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出发,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全力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受损生态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把三明建设成为生态经济较发达、环保基础设施完善、城乡人居环境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的开放三明、幸福三明。2015年前,泰宁、建宁、明溪、永安、将乐、沙县、梅列、三元、清流、宁化、尤溪、大田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市、区)考核验收并获命名;三明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级生态市考核要求。2016年前通过国家级生态市考核验收并获命名。
   2、打造生态产业。要以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为方向,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一手抓冶金、机械、林产、纺织、化工、建材等产业的改造提升,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到2014年全市高耗能、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业全部实行清洁生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引进、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重点围绕稀土、氟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生物等产业,策划和推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力争到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以上。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方面,要依托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城市物流园等平台,加快三明“陆地港”、“公路港”、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生态旅游业方面,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策划和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健身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打响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文化产业方面,要按照“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实体”的要求,加快三明文化创意(动漫)产业园、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实力。
   三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要按照“三有三化”的要求,以林竹、果蔬、畜牧水产、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策划、实施一批种植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农产品生产,推动效益农业、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全市新建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3、推进节能减排。注重源头防范,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一是加强污染减排。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大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提高负荷率和进水浓度;实施畜禽养殖污染全过程综合治理;加快旋窑水泥脱硝工作;加大老旧机动车淘汰力度,尽快完成“黄标车”限行区域划分工作,提高机动车环保检测率,确保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二是稳步降低能耗。建立健全节能监管体系、能源统计体系、考核指标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依法推进节能工作开展。重点开展建材、化学、纺织、造纸等工业行业节能降耗,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单位推行能量系统优化,降低企业综合能耗。开展企业综合系统节能示范和推广,通过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改造和改善管理,实现能源系统效率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工业锅炉和窑炉改造,提高运行热效率。
   三是逐步降低水耗。严格新建项目准入,设立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准入门槛;引导企业改进工艺,实行清洁生产、中水回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出台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意见、制定节水规划,鼓励企业大力研发节水的技术和产品,在全市全方位深入推广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开发一批水循环经济技术、创设一个良好的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对95%灌溉渠道实行生态化修砌,提高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节约水资源。
   4、深化污染防治。
   一要突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落实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城乡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生态保护建设等工作任务,全面改善沙溪、金溪、尤溪等流域水环境质量,确保全市流域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全市域跨界断面出境水质达到要求。加大对重点湖泊、河道的环境整治力度,严禁非法采砂、洗砂。加强矿山生态破坏及“青山挂白”的治理和修复,严格控制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省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山体开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加快经济林、生态林和景观林建设,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加强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健康种养模式,科学施用农药、化肥。
   二要深化工业污染防治。以重点工业园区、重点行业为重点,推进火电、化工、冶金、建材、印染、电镀、食品、煤炭、有色金属采选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重点污染源(包括经济开发区重点企业)监督性监测和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工作,督促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积极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固体废物源头控制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规范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管理。
   三要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设施建设,加快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加快推进市、县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水以及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理能力。围绕新农村建设、家园清洁行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切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5、保障环境安全。严格执行环境监察制度,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环境质量改善、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对突出环境违法问题,强化挂牌督办和后督察。严厉整治环境安全隐患,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敏感区域、重点流域的监管,特别是威胁饮用水源地安全、易引发重大环境问题的化工、重金属、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和企业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严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要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督促编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理设施,加强应急演练,有效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妥善处理群众电话信访投诉,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诉求,切实维护辖区环境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强化措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1、强化机制创新。
   一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一方面要用足用好有关生态补偿资金,使专项资金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结合三明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真正做到“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恢复”。
   二要健全评价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合理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既抓当前,又谋长远;既抓发展,又抓保护。要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强化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单位的环保工作责任,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生态环保工作不达标的地区和部门,以及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三要健全投入机制。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在环保和生态建设上。各级财政要优先安排生态文明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并逐年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资金投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要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凡是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产业化的项目,都要积极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
   四要完善应急机制。要高度重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准备工作,督促所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地方或企业制订应急预案,建设应急处理设施,有效遏制环保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危险化学品、重金属、造纸、医药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源信息库。要切实落实各级生态安全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加强应急演练,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公共事件。
   2、强化政策引导。
   一是研究政策。围绕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和省不仅制定了规划,而且已出台和正在制定相应配套政策。要重点围绕产业升级、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把这些政策逐项理清楚、研究透,并结合三明实际,制定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的政策措施。
   二是用好政策。比如,《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向原中央苏区县倾斜;将闽江源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加大对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投入力度,等等。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支持革命老区苏区、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加快发展的机遇,加大汇报、对接力度,切实把这些政策用足用好用活。
   三是争取政策。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制定专门的生态补偿等政策法规,省里也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密切关注,找准争取政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及早策划项目、对接项目,积极争取更多中央和省政策性项目资金,加快推动我老秘网市生态建设。
   四是拓展政策。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国家、省专项资金和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切实让企业享受到环保带来的好处,激发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3、强化环保队伍。根据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硬性规定,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机构的能力建设及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要满足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我老秘网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要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要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切实在经费保障、人员编制上予以倾斜,逐步完善环境保护机构建制,配备必要的监测执法等设备,支持各级环境监测执法标准化用房建设。
   二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环保基础数据库,建立重点污染源远程监控和环境质量自动监测体系,逐步建成以地表水、空气、噪声、污染源、生态和应急监测为主的全市环境监测网络。
   三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完善环境执法工作机制,充分运用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强化对排污单位的监管,有效提高环境监察工作水平。
   4、强化宣传教育。以环保新闻宣传报道为重点,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增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市民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着力营造“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以生态示范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以“环境友好(绿色)社区”、“环境友好(绿色)学校”和“环境教育基地”等为重要载体的绿色创建工作,强化对社区、学校环境质量专项治理,做好社区和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工作,逐步建立环境优美、舒适安宁、生态高效的社区、学校环境。到2015年,全市各级“环境友好(绿色)学校”达学校总数的25%以上;50%的社区达到“环境友好(绿色)社区”的要求。
   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作为各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强化对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素养。总结推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试点经验,推进农村环境教育试点工作,试点区域有组织接受环境教育率达65%以上。以纪念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围绕年度主题和推进环保中心工作,策划开展一系列有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尚,为三明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三明市环保局课题组
 
蛇尾葵 发表于 2016-3-10 12: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的形势下,我老秘网市作为全省第一方阵城市,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发挥科技创新、改革创新和全民创业重要推动作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之城”建设,为推动我老秘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幸福铜陵提供强大动力。

  一、创新创业之城建设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老秘网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国家创业型城市等目标,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改革创新和全民创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建设“创新创业之城”奠定了良好。

  (一)科技创新成效更加明显。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4个,财政投入2404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4.86亿元。特别是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600 亿元,同比增长2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40%以上。

  第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我老秘网市企业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9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72个,项目资金逾1.9亿元;35项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18项成果获铜陵市科技进步奖。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1家,位居全省第4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继续稳居全省前列。

  第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步伐持续加快。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成果显著。编制储备了1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75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备选项目,14个项目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重大项目。二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建成了中科院皖江中心,与中国石油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三是科技产业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安徽铜陵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建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要支撑平台。

  第四,科技创新氛围与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铜陵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铜陵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激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广泛开展自主创新。特别是2011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暨科技表彰大会,提出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的目标,营造了更加浓厚社会创新氛围。与此同时,我老秘网市及一县三区首次全部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并成为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

  (二)改革创新工作领先全省。“十一五”以来,按照中央、省关于改革创新一系列部署,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等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省改革创新的重要高地。

  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省率先完成。改革核心是建立服务型政府。一方面,建立了大部门体制,理顺了各部门工作职责。特别是成立了市水务局,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水利、防洪、供水、节水、排水管理等职能集中起来,变“九龙戏水”为“一龙治水”。在铜陵县探索了“大社保”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强力推动机构编制、城市执法等事权下划,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着”和“管得着的看不见”等老大难问题。同时,加快行政审批改革步伐,推进标准化政务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第二,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影响广泛。坚持把创新社区管理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积极调研,大胆探索。2010年7月,在铜官山区实施以“撤销街道、强化自治、提升服务”为核心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并于2011年向全市推广。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实现了减少层级、加强基层、提升效能、强化服务、推动自治的阶段性目标,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城市社区管理,强化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民政部将铜官山区纳入“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并将铜陵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经验总结提升为“铜陵模式”。

  第三,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取得实效。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从顶层制度设计、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2008年以来,新建“村村通”道路622公里,全市行政村通车率达92.9%,农村饮用水安全覆盖率95%以上,农村生活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全面实施了农村教育、卫生等设施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城乡养老、医疗、低保和住房保障全覆盖,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三是城乡改革持续向纵深突破。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标志,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正式进入深层次“破冰”阶段。目前,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完成了全市74万户籍人口户别标注,发放流动人口居住证近5000余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发证工作已进入常态化管理。

  第四,事业单位分类等多项改革全面推进。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营改增改革、企业一体表统计改革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全民创业工作取得实效。近年来,我老秘网市全面实施“全民创业”战略,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创业工作形成良好局面。

  第一,全民创业环境更加优化。一是出台了《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促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形成了全民创业政策扶持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自2010年以来,先后投入财政资金近6000万元,有效保障了各项创业政策资金落实。三是建立了全方位创业培训体系。建成创业培训暨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培训大学生9871人、村官69人和下岗职工等1080人。四是全民创业氛围更趋浓厚。深入开展“铜都十大创业之星”评选等国家创业型城市创建系列宣传报道,营造了较为浓厚的创建氛围。

  第二,创业扶持工作扎实推进。深入推进千人创业扶持计划,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累计扶持758户企业,带动就业1.2万人,帮助落实融资和政策性贷款3778万元,落实各类政策性补贴、奖励552万元,协调解决生产经营用地2250余亩,成功申报55个专利项目以及产品认证等。

  第三,创业“孵化”功能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各类创业园区21家,入园企业共812家,带动就业4756人。特别是2012年,实现现价产值6.5亿元,销售收入5亿元左右,实际缴纳税金3000万元。

  二、创新创业之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老秘网市“创新创业之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省内合肥、芜湖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科技创新方面:

  一是创新氛围不够浓厚。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和科研机构缺乏创新动力;科普工作相对滞后;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等等。二是人才队伍不尽合理。全市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650人,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主要集中在电子材料、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领域,信息技术、新能源、机电一体化等新兴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较为短缺。三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全市尚未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和风险投资基金,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能力较弱。四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铜陵有色控股公司、铜化集团等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个别产品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从全市总体上看,技术水平、工业增加值率等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五是服务体系不完善。规模化、高水平的中介服务等机构较为缺乏,总体服务能力亟需大幅度提升。


本帖隐藏的内容
  (二)改革创新方面:

  在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方面,社区服务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社区自治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中,一元化户籍改革的各项社会配套公共服务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于进一步推进;城乡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形成统一、有序的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未实现破题,改革活力有待于进一步激发,等等。

  (三)全民创业方面:

  一是创业意识要进一步培养。目前,我老秘网市创业指数(万人中拥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不到300,创业精神仍需进一步弘扬。二是主体素质要进一步提高。由于创业主体缺乏对创业知识体系、法律政策的全面掌握,致使创业成功率不高。同时,创业总体质量不高,层次较低、规模较小、品牌较少。三是帮扶服务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老秘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政策,但大部分优惠政策仅对中小企业有效,惠及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政策较少。同时,借钱难、贷款烦,创业门槛过高、扶持资金太少现象仍然存在,大部分创业人员基本具备创业条件,但由于启动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创业行为。四是平台建设要进一步加快。一方面,综合市场等吸纳就业人数项目不多,吸纳创业就业人数有限。另一方面,全市各类创业园总体规模不大,效益不够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创业就业工作。五是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帮扶小微企业力度不强,全程创业指导及服务不配套,等等。

  三、创新创业之城建设的建议

  (一)科技创新方面:

  第一,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核心是建立政府创新创造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科技创新活动等服务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科技机构广泛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力争到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500件、授权量突破500件,继续稳居全省前列。同时,切实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培育城市科技创新文化,努力营造崇尚科技、鼓励创造和敬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一方面,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面向中科院皖江中心、国家铜铅锌质检中心等科研院所和铜陵有色控股公司、精达公司等重点企业培养各类创新性及实用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重点是完善创新团队引进办法,探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满足对紧缺人才、高端人才的需求。

  第三,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核心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持的科技投入综合保障体系。一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力争其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鼓励建立以本地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基金,大力引进境内外风投资本,满足企业科技研发、转化及应用等资金需求。三是切实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全面推进金融机构与中科院皖江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加大对科技项目贷款扶持力度,全面支持技术创新工作。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核心是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发展兴产业,支持其科技成果转化、重大技术难题招标以及产学研合作,切实推进科技研发、转化和应用。

  第四,全面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必须激发其自主创新活力。一是全面深化政产学研合作。鼓励铜基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快与中科院皖江中心、中国石油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建成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平台。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鼓励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当前,重点是支持铜陵有色控股公司建立铜冶炼及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铜基材料及加工实验室,推动铜陵九鼎公司等建立铜工艺品创意、研发、展示等综合平台。三是鼓励企业争创品牌。继续实施市长质量奖,加大对企业争创品牌扶持力度,力争全市品牌数量和质量总体水平居全省前列。四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全面实行财政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中本地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

  第五,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快建设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及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平台服务能力,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二)改革创新方面:

  第一,全面深化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一是切实增强社区自治能力。紧紧围绕“提高社区自我服务和管理水平”为核心,严格按照铜陵市社区居民自治工作规范,全面推进社区委员兼职制,深入开展社区居民自治试点,提高居民参与度和社区凝聚力。二是提高城乡社区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城乡社区建设民生工程,切实提高社区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力争到2017年,城乡文明和谐幸福社区达标率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全面启动社会组织市级孵化园工程,培育发展社区慈善公益、志愿服务、文体科普等社会组织,确保社会组织年增长率不低于7%;继续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范围,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

  第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快美好乡村建设。一方面,根据铜陵全域规划和乡镇规划要求,在原村庄规划的基础上,修编完善村庄规划和各单项规划,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重点实施村庄道路、清洁工程等八大工程建设,基本建成设施完备、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二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是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模式。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力争到2015年,每个乡镇都设有一所中心幼儿园;完成建制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和体育健身广场全覆盖。四是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全面提高城乡养老、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动态调整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标准,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五是深入推进“两项”改革。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教育、医疗等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和保障政策统一、待遇平等。同时,全面启动农村产权交易和抵押融资工作。六是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矿山生态恢复与土地复垦、“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力争到2016年,新增森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

  第三,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一方面,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完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完善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岗位管理等制度。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逐步将政府部门行业管理事务性、辅助性职能依法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接,重点是在市政、园林、环卫等领域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同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医疗保险一卡通等各项改革,确保各项改革目标取得实效,努力成为全省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和探路者。

  (三)全民创业方面:

  第一,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深入开展各类创业成果展示、创业文艺巡演等活动,扩大宣传效果,培养全社会创业意识和精神,形成浓厚的创业舆论环境。

  第二,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重点是面向大学生、退役士兵、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创业群体,深入开展“创业培训进高校”、“创办企业”和农民工专场培训等,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着力扩大创业者队伍。

  第三,助推各类群体创业。围绕解决中小企业和创业者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各类群体创业。重点是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按不少于2000万元、县区财政以区域内上年户籍人口为基数按30元/人的标准设立创业专项扶持资金,以贴息、补贴、奖励、风险补偿等形式,全面支持全民创业工作。同时,继续开展金融超市等活动,鼓励县、区设立民营企业还贷周转金,切实减轻民营企业发展压力。

  第四,不断改善创业条件。重点是继续全面推进千人创业扶持计划,力争到2017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3万户以上,实现成功创业1万人,带动就业超3.5万人次。一方面,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创业就业。加快推进东方一品大市场、绿源农产品大市场等综合市场建设,扩大全市创业就业总量。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各类创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开工建设农民创业园和创业(就业)一条街。继续完善大学生创业园功能,力争成为部、省共建的国家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第五,提高创业服务水平。重点是继续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重点帮扶94户省级调度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力争更多中小企业上规模。同时,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全程创业咨询、指导和代理等服务活动。(
 
罗文 发表于 2016-5-30 22: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公文写作培训班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推动城市的大发展。沈丘县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前提和支撑,以城市为平台和条件,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两轮驱动,协调共进的新路,实现城市建设与产业经济同步发展。

一、主要做法:

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没有产业,城市就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成为一座空城;没有城市,产业发展就会缺少平台,城市发展就难以为继。沈丘县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统筹推进,以人为本抓城建,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坚持提升产业加快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支撑。在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沈丘县集思广益,切合实际,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要求,制订了城市总体详细规划。把突出城市特色与塑造城市形象作为规划设计的切入点,努力在创特色、抓精品、上档次上下工夫。聘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省市有关专家,科学严谨地制订并完善了县城区2015年总体规划修编方案,规划区域人口30万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县产业集聚区控制性建设详细规划。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区是工业发展的平台作用,城市建设的“倍增器”功能,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沈丘县产业集聚区以县城兆丰大道为轴线呈%号形状布局分为“一区两园”,北区为聚酯网特色产业园,南区为综合加工产业园。规划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已建成6.22平方公里。200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科学、超前的规划实现了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更充分地配置各种自然及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生产要素,沈丘县将新城区与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设计,在集聚区与县城老城区接合部规划建设了综合服务功能区,配套建设了产业集聚区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学校、医院、职工居住小区等。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为群众着想,将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合理布局,极大地完善了产业集聚区的配套功能。因地制宜地规划了南转盘、永基新城公园等多个街心公园,改造了大闸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还对污水处理、天然气等进行了统筹安排,方便了市民生活。并在设计中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致的要求,精心设计了以兆丰大道等10多条城市道路和50多项重点建筑物立体造型方案,充分显示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对外开放气息。

二是坚持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统筹推进。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果仅仅靠农业来发展农业,将永远是脆弱的农业,将永远是贫困农区,将永远是财政穷县。就如沈丘县来说,“全县农民种一年,赶不上一个金丝猴集团”。并且投入与效益悬殊很大。只有加快工业发展,才能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达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质的飞跃。沈丘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坚持一手抓二产,一手抓三产,把产业经济和城市建设一起抓,融合推进。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战略部署,以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市转移为总体要求,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到2010年底,已建成5.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项目投资77.2亿元,入驻企业81家,其中73家建成投产,实现销售79亿元,利税10亿元,吸纳就业1.6万人。形成了以食品加工、聚酯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沈丘县是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食品类示范区,是中国金丝猴集团的故乡,糖果业、饮品业、休闲食品及清真食品业等多家品牌享誉国内外市场。初步形成了以糖果、豆干、方便面、单多晶冰糖、啤酒、肉类制品、休闲食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年产值达7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中国“金丝猴”集团周口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周口掌柜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省秋迪糖业有限公司等18家食品工业企业;沈丘县是是全国最大、河南唯一的聚酯网生产、销售、研发基地,丝网加工业有300多年历史。现有聚酯网加工户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6家,年产能1200万平方米,年销售收入25亿元,入驻园区30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45%以上。河南华丰网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县聚酯网龙头企业、全国单厂排列生产规模最大,该企业已在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河南省恒丰造纸网有限公司是全国行业六强企业之一;沈丘县是全国重要的矿山机械、散热器产业研发、制造、销售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各类矿山配件、中高档散热器、铝合金门窗、太阳能基座、榨油机及磨料磨具主导产品生产制造规模,年产值达22亿元。已入驻河南乾丰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暖孚散热器有限公司、周口建南铝业有限公司、沈丘县万象机械厂、河南省汇丰钎具有限公司、河南省科耐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河南省乾丰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在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纺织服装产业是沈丘县传统纺织产业与沿海发达地区服装服饰产业有序对接的规模产业。目前已形成纺纱、织布、服装、饰品、箱包等生产加工规模,主导产品有各类棉纱、精梳纱、毛巾、浴巾、童装、发制品及国内外名牌服装,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出口东南亚、欧亚非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沈丘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首批前20名“投资者满意的产业集聚区”。2011年,十个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已有8个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全年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突破百亿,一个个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伴随而来的是土地平整及厂房、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污、亮化、绿化等设施建设。通过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加速了城市发展,助推了沈丘城市的扩容提质。

沈丘县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一流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好项目、大项目入驻。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沈丘县以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作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引擎和支撑点。聘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省市有关专家,在完成城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县城东区街景、沙颍河城区段改造、老城区循环水系等详规设计。滨河公园、沙颍河大闸桥加宽、大闸公园升级改造、南关农贸市场等一批重点城镇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使用。县城城区道路、县城两座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全面完工,先后建设建成了永基水岸花城、绿城水岸名家、颍河嘉园、世纪豪庭、上海世家、永基新城、锦华名苑、永基时代广场、金帝花园、阳光花园等一批亮点工程。规划建设了30栋11层以上的高楼,其中16层以上的高楼17栋,目前已建成11栋,其中永基新城两栋22层的双子星大夏已经建成,25层的旷亚国际大夏、30层的翰林公馆、御景国际正在正在紧张建施工。持续加大公园、休闲场所、文化广场建设,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永基时代广场音乐喷泉是全市第一家音乐喷泉。正在建设的温州商贸城集商贸、物流、车站于一体,以火车站外广场为圆心,将辐射带动形成更多的商业街区、经营网点、和服务行业,为县城居民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是坚持转变观念,精细管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三分建,七分管”,沈丘县清楚地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和力量,成立了一支能力强、效率高的财政全供的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并且配备了推土机、***等专用工具,严格执法,加强对城区内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的管理。大力开展“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双拥模范城”“四城联创”活动。创新管理机制和工作方法,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规范、清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涂乱贴、乱堆乱扔等行为,进一步净化城市“脸面”。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整洁。沈丘县在产业发展中积极提升服务水平,引导支持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步伐,促其做大做强做优。县委县政府按照强基础、创名牌的工作思路,聚力推进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以金丝猴集团、掌柜食品、秋迪冰糖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将完成产值超100亿元;全力加强聚酯网特色产业的升级发展,积极引导企业机械设备升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使其产品档次、行业规范达到国家一流水平,名副其实的成为“中国聚酯网之乡”。强力扶持生物质能源新型产业的稳步发展,目前沈丘秸秆收储、秸秆制碳、秸秆发电、秸秆制肥等新兴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生物质能源秸秆综合利用年消化能力78万吨,利用率达71%。上海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轻工服装创业园等“园中园”建设步伐加快,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弥补了城建资金的不足,而且加快了沈丘的城市建设步伐。
    四是坚持真心服务,讲究诚信。沈丘县进一步强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营造“安商、养商、亲商、敬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立足自身优势,开展产业对接,加强区域招商,形成合力招商,借力推进招商。“做工作,抓招商,一竿子抓到底”。在招商中坚持“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包到底”,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总协调人机制,实行重大项目问效制度,积极扩项目群体,拓展吸纳就业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一些投资大,提供就业岗位多的项目书记县长亲自抓。沈丘县制定了优惠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出口奖励政策,并且对有政策性扶持的招商引资项目,县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为其争取上级资金,办理有关手续。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积极为外来投资企业办理各种证照和审批手续,属县直部门收费的项目,只收取工本费。属上级部门收费的项目,原则上只收取上缴省、市的规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为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各项工作协调,为入驻企业建设、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程、优质、高效服务,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对入驻企业派出专人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加大为企业服务的科技投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内的医疗、就业、养老保险等所有服务性事项,逐步实行社会化服务。优质全面的服务,提升了效率,2010年掌柜食品实现了百日建厂投产运行。对于重大或高新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等服务措施,确保企业放心投资、放手发展。为入驻企业厂内外绿化、环境卫生、安全生产、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等搞好协调服务。

五是坚持市场运作,滚动发展。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大批资金。可是,钱从哪里来?为破解资金难题,沈丘县采取多种方式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源,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沈丘县确立了“借力发展理念”, 采取向上争取投资资金及项目,向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内激活民间资本,采取BOT(建设-移交)模式先建设后还账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困难问题,各项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建立起的多元化城镇投融资
 
紫忆吾奎 发表于 2018-4-12 18: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市场运作,滚动发展。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大批资金。可是,钱从哪里来?为破解资金难题,沈丘县采取多种方式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源,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沈丘县确立了“借力发展理念”, 采取向上争取投资资金及项目,向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内激活民间资本,采取BOT(建设-移交)模式先建设后还账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困难问题,各项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建立起的多元化城镇投融资体制,使城市建设步入了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通过市场化运作,总投资8500万元的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借用民间资本5600万元,开工建设了河南网业研发中心大厦,主体工程正顺利建设。引进社会资金8000万元建设的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目前12层的办公大楼已投入使用,融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培训服务、餐住服务等为一体,大大提升了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市场机制的助力下实现了跨越发展。
 
仅此而已0513 发表于 2016-8-4 22: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城市及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引领。城市及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一方面要立足于现实基础,充分继承已有的丰富遗产,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为城市转型开拓新的空间。规划制订后,还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实施动态调整。从有利于城市人口、产业的聚集,有利于树立城市和县域形象,有利于县域发展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县城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重点开发,全面发展。依照县城整体安排,围绕县城总体规划道路网络,加快街区建设,规划管理沿街建筑,整体上形成特色街区。不能因为经济欠发达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标准,而应该以超前的眼光更加重视城市建设规划,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维护规划要严。必须克服规划执法不严、违章情况普遍的不足,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切实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为城市发展和集聚区建设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
 
坚持行动 发表于 2016-8-2 17: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是城市及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要以科学的规划为引领。城市及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一方面要立足于现实基础,充分继承已有的丰富遗产,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为城市转型开拓新的空间。规划制订后,还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实施动态调整。从有利于城市人口、产业的聚集,有利于树立城市和县域形象,有利于县域发展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县城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重点开发,全面发展。依照县城整体安排,围绕县城总体规划道路网络,加快街区建设,规划管理沿街建筑,整体上形成特色街区。不能因为经济欠发达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标准,而应该以超前的眼光更加重视城市建设规划,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维护规划要严。必须克服规划执法不严、违章情况普遍的不足,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切实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为城市发展和集聚区建设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
 
qq465068208 发表于 2021-5-19 16: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资金及项目,向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内激活民间资本,采取BOT(建设-移交)模式先建设后还账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困难问题,各项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建立起的多元化城镇投融资体制,使城市建设步入了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通过市场化运作,总投资8500万元的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借用民间资本5600万元,开工建设了河南网业研发中心大厦,主体工程正顺利建设。引进社会资金8000万元建设的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目前12层的办公大楼已投入使用,融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培训服务、餐住服务等为一体,大大提升了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市场机制的助力下实现了跨越发展
 
lep 发表于 2016-2-21 18: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为城市转型开拓新的空间。规划制订后,还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实施动态调整。从有利于城市人口、产业的聚集,有利于树立城市和县域形象,有利于县域发展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县城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重点开发,全面发展。依照县城整体安排,围绕县城总体规划道路网络,加快街区建设,规划管理沿街建筑,整体上形成特色街区。不能因为经济欠发达而降低城市建设的标准,而应该以超
 
柚子茶 发表于 2014-10-30 17: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坚持市场运作,滚动发展。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大批资金。可是,钱从哪里来?为破解资金难题,沈丘县采取多种方式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源,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思路,沈丘县确立了“借力发展理念”, 采取向上争取投资资金及项目,向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内激活民间资本,采取BOT(建设-移交)模式先建设后还账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了资金困
 
晓生 发表于 2017-4-13 10: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地制宜地规划了南转盘、永基新城公园等多个街心公园,改造了大闸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还对污水处理、天然气等进行了统筹安排,方便了市民生活。并在设计中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致的要求,精心设计了以兆丰大道等10多条城市道路和50多项重点建筑物立体造型方案,充分显示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对外开放气息。
 
琢磨切磋 发表于 2012-2-6 09: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mutianhuangyuan 发表于 2012-2-15 23: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立意很新颖可以保存。
 
mutianhuangyuan 发表于 2012-2-15 23: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立意很新颖可以保存。
 
小飞鱼 发表于 2012-2-21 22: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学习啦!!!!!!!
 
fzperfect 发表于 2012-2-23 08: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县域经济的好材料,说不定什么时候用得着
 
ftc 发表于 2012-3-20 17: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有深度,用得上
 
tshg666 发表于 2012-3-21 15: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品读了      谢谢
 
suiyukun2006 发表于 2012-4-16 16: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受益,仔细品读
 
后会有期 发表于 2012-6-3 23: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坚持市场运作,滚动发展。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大批资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17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