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关于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4: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具有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特点,符合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要求,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按照县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和市政协明传电报通知精神,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蔡静副主席的带领下,于今年7月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经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研讨、外出取经、分析论证,形成报告如下:
一、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我老秘网县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为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求,新兴一批经营性、创收型的文化产业相继产生、快速发展,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
1、传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颍上是花鼓灯之乡、泥人产地,颍淮锣鼓、唢呐、豫剧、推剧等传统的民间文娱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为传承、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以“文化局主导,社会团体承办,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先后组建起锣鼓队、泥人厂、豫剧团、花鼓灯艺术团等传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00多人,年均创收265万元。其中,由县政府出资扶持、文化局组织培训、演练的花鼓灯艺术团共参加各类演出和送戏下乡87场,在杭州“全国民间文化艺术节”和广州“中国农民歌舞大赛”中,分别获得国家级金奖和歌舞一等奖,为省、市、县争得荣誉。与此同时,在城乡社区群众自发组建了军乐团、腰鼓队、花卉店、摄影厅、响手班等文化服务团体,在重大节目活动和民间婚丧喜庆活动中,提供有赏服务,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就业。
2、休闲娱乐产业快速增长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休闲娱乐产业也应运而生、快速发展。截止到去年底,已登记注册、正式营业的游戏厅11家,歌舞厅4家,网吧30家,个体书店10家,出版印刷企业5家,年营业额达1600多万元,实现利税100多万元。既拉动了内需增长,又向社会提供了390多个就业岗位。
3、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老秘网县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旅游局引领、打造品牌;景区自主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使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颍上首批成为“安徽省旅游强县”。2009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每年从财政拿出500万元作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10年,为支持八里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县财政投入7.5亿元资金修建了通往景区的三条快速通道。县旅游局精心设计、多渠道联络,开展对外宣传,提升了颍上旅游景点知名度。目前,我老秘网县已拥有八里河、迪沟两个国家4A级风景区,兼有小张庄、八里河两个生态环保“全球500佳”,还有古朴典雅的历史文化遗产管鲍祠、清凉寺、尤家花园、甘罗墓等人文景点。现在又利用煤矿塌陷区筹建迪沟4A级湿地公园,结合颍城扩建把五里河湖低洼地改造成景观大道,旅游业大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2010年全县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86.7万人次,仅门票收入达3570.6万元,旅游经济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
随着各景点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旅游服务、贸易的商机,现已成立了五家旅行社,有80多家农家乐、渔家乐、田园山庄、家庭饭馆、茶楼、风味小吃相继开业,10多处游乐场、珠宝店、农副产品销售点挂牌经营,在景区、景点沿线新建3家星级宾馆,20多个购物超市,吸纳了数以万计的城乡劳动力灵活就业,全县旅游附加收入已超亿元。
4、管子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杰出名人,打造管子文化品牌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潜能,自“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利用管子故里的特有条件,精心组织、连续六届举办“管子文化旅游节”,创立和不断提升“管子研究会”的规格,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0多人次,招来客商10000多人,引来观光旅游者达1100万人次,累计创商贸、旅游收入上亿元。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创建管子文化城为龙头的“五城同创”目标,发展和创新了管子文化产业,以管子、管仲命名的企业、社团、景点、商铺、道路、建筑物等已有上百个,仅以管子文化为统领的管仲酒业,2010年白酒销售额已达8000万元。
2008年,县管子研究会升格为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以后,发展会员140多人,壮大了管研团队,建立了管研会老秘网,荟萃了当今国内外著名的管研专家、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科研活动,编发《管子研究》25期,12000册,发表文章1200多篇,推出各类出版物10种,先后在韩国、武汉、合肥、阜阳和县内宣讲管子文化近20场,在央视百家讲坛开播《名相管仲》,并插播颍上文化旅游宣传片,在全国确认了颍上是管仲故里这个不可争议的事实,管研团队被阜阳市委授予文化产业创新团队,获得奖金10万元,管研会秘书长龚武同志被阜阳市人才领导小组批准为管子文化研究团队带头人。
5、传媒产业尚在改制组合
2010年我老秘网县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将传媒产业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组建了广播电视台、安广网络公司、新慎电影传媒公司,原新华书店并入了皖新传媒有限公司。这些传媒机构都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文化产业。
县广播电视台继续担当主流媒体、正面宣传的任务,实行了“以稿定酬、任务到人、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始终坚持即时报道党委、政府工作动态,适时宣传政策法规,定时开播《颍上新闻》、《周末传真》、《农业科技》、《希望的田野》等特色专题节目,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送到千家万户,把握了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由于其肩负行政宣传任务,又要更新陈旧设备,仅靠电视台自身一点广告收入尤如杯水车薪,收不付出。要保障“政府喉舌”正常运转,创新为民服务项目,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广播电视人还要付出很大的艰辛和不懈的努力。
原广电局有线电视台经体制改革,加入安广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实行“联网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市场化运作”的纯企业管理。目前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了全县大部分区域,开播了68套节目,虽然网络建设位居全省前三位、阜阳市第一位,但全县101万电视用户只有2万多户接入有线网络。尽管每年向用户收取276元服务费已经很高,但分公司年收入仅有350万元。而网络建设、人员工资、运营费用等实际需求远大于收入。原因是各地居民大多数使用地面卫星接收器(俗称锅子),成本低于安广网络收费标准,争夺了有线电视市场,使这项新兴的传媒产业面临困窘,发展受阻。
县新华书店在文化体制改革后并入省“皖新传媒有限公司”,属垂直管理、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现有41名在编人员,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多劳多得的劳资制度。经营方式由原来的“坐家等客”,改变为现在的全方位、多渠道售书,千方百计扩大图书销售量。在我老秘网县中小学学生减员、网络信息增多、社会对图书的需求量减少的不利形势下,员工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才完成年销售额4600万元的任务。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文化生活需求也在逐步提升,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已经到来。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创新产业项目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在县内调研、外出取经的基础上,我组就县内外文化产生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查据论证,感悟到当前我老秘网县在发展创新文化产业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产业意识弱、机制不健全,发展目标不明晰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路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已很具体。我老秘网县要及时学习、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组织队伍,超前谋划,主导、激励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制定文化产业总体规划
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工作,树立长足发展的指导思想,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历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为目的,努力把我老秘网县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为建设富裕颍上、文明颍上、和谐颍上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像沿江区县那样,组建一个高规格的“发展文化产业领导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县长或发改委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从文化、宣传、经贸、招商、发改委等部门抽调人员专职办公。聘请设计专家前来我老秘网县实地考查,结合本县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现有的自然资源,编制我老秘网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统一部署实施。要向抓工业园区那样,引导投资创业者按照统一规划,放心、合法经营,促进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2、多方联动,广泛宣传,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之后,还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区域联动的宣传机制,利用广播、电视、会议、网络、报刊、广告、庆典活动、电子商务等传媒方式,广泛宣传产业规划、旅游景点、项目数据、产品信息等,引导客商投资兴业,吸纳各类专业人才进入,营造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干群明确目标、把握政策,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创办文化产业,力争在短期内培养、造就一批文化产业经纪人、领军人。
3、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文化支柱产业
针对目前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规模小、产值低、品牌少的现状,建议由县政府主导,产业办公室立项牵头,主管部门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统筹整合现有资源,组织创办具有一方特色的集群文化产业。可依管子研究成果为依据,整合历史人文资源,结合城建规划,采用招商引资办法,将管鲍祠、博物馆、管仲广场等组合一起,创建“管子文化公园”,首先打造好“管子文化城”。由县文化产业办公室可统一指导、协调,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把管子文化公园、文庙、八里河风景区、清凉寺、尤家花园、文地春风、迪沟景区、三王新村、张庄公园、甘罗墓、双集茶楼、黄家坝烈士塔、周丽平纪念碑、戴厚英纪念馆等景区、景点修整组合起来,充分利用。由旅游局设计编制“颍淮文化两日游”路线图,引导游客驻点连日游玩消费,就可大幅度提高旅游综合收入,把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为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整合传煤产业资源,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把教育电视台并入县广播电视台,壮大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发射机功率,实现全县广播电视全覆盖。由县文广新局主导,继续发掘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培训民间各类领班艺人,创办旱船灯、推剧、腰鼓队、杂技班等演艺团队,为民间庆典活动提供有偿服务。在其形成一定规模时再优化组合,连同鼓韵文化有限公司一起,组建“颍上县文化演艺公司”,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演艺收入。
4、政策扶持,优化环境,鼓励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创办每项产业,起初都会遇到诸多困难。人民政府要像抓工业那样,关注、扶持创办文化产业,在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对创业成功者和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较大贡献者,予以表彰奖励。要关心和支持管子研究会的工作,设置专职办公人员编制,扩大管子研究领域,创新管子文化产业品牌,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创建中的领军作用。对像科技印刷厂那样面临困境的本土小、微型文化产业,要协调相关部门为其排忧解难,助推其不断发展、壮大。对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干扰的文化产业,县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帮助排除干扰,净化外部环境,为其稳步发展创造条件。
5、把握导向,加强监管,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对文化产业市场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对擅自违法经营低俗、淫秽、暴利文化用品的,给予严肃查处。对违规安装、使用的地面卫星插转装置的,要指令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查禁。对非法传播淫秽声像的歌厅、网吧,贩运、推销盗版黄色图书谋取暴利者,给予严厉打击,确保人民群众不受精神污染,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舟山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重文化事业而轻文化产业,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上,过去一直存在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过分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思想障碍。后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重定位,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难于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正是由于过去一直回避文化产业化的提法,认为跟市场联系起来,就会削弱文化的宣传功能,背弃社会属性,从而导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消极被动,成长速度慢,创新力度小,被抢占了市场先机。

    重文化事业而轻文化产业,忽视了文化的产业性质,抑制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影响了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自我成长,致使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不充分。

    (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不活,体制不顺,阻碍了文化产业按市场化要求实现自我发展。

    文化管理机制不活,体制不顺,传统的文化单位尚在事业管理体制中运营,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胶着,难以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真正分离,阻碍了文化产业按市场化要求实现自我发展。一是文化管理部门的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是典型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二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对市、县(区)的文化企业缺乏资源整合,对社会文化产业单位更是底数不清。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属性,偏重于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主体较弱,内部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内部层级发展不平衡,“核心层”及“相关层”所占比重较小,特别是“核心层”,作为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其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8.39%,从业人员占21.33%,资产占41.25%,而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97%,从业人员仅占13.16%,资产仅占39.90%。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增加值也只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8.64%,从业人员只占65.51%,资产只占18.85%。

    从外围层内部行业来看,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占绝大部分份额,占外围层的78.4%,外围层除此之外的其他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则相对偏低,文化产业外围层内部同样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

    (四)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较小,人均经济效能较低。

    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30.64亿元,从业人数2.66万人,资产总规模18.54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仅占GDP的3.88%。其中,“核心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69亿元,“外围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只有7.59亿元,而且主要是旅游景点管理的收入,若扣除旅游门票部分,“外围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也仅有1.64亿元。

    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只有4.89万元,低于全市6.00万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的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为4.83万元,而文化产业相关层则仅有2.14万元。总体上说,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人均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还比较弱,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五)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规模较小,人才匮乏,缺乏大规模产业集团。

    舟山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偏小、人员偏少。据统计,2004年,平均每个文化产业单位仅有从业人员7.80人,年增加值上千万元的单位寥寥无几,年增加值在百万元以上的也是屈指可数。从单位性质来看,个体经营户所占25.2%,到2006年也还占24.5%,经营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舟山市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根据2005年全市人才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文化产业就业人员中人才比重为43.66%,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61个百分点。但同年教育行业的人才比重为91.21%,卫生行业的人才比重为86.30%,分别高于文化产业人才比重47.55、42.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2005年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高级人才只有59人,占全市高级人才的比重仅为2.3%,与教育、卫生等人才密集度高的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不对称。

    舟山市文化产业单位的规模偏小,人才匮乏,尚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缺少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六)文化产业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目前,我老秘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缺乏明晰性。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长期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没有根据自身文化优势确立重点扶植和发展的产业。如文化旅游业、节庆会展业、文化娱乐业等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实力,应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植。在产业发展形态上,由于文化产业没有形成明晰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导致了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不稳定性,出现了社会力量抢滩文化产业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不规范性。如在社会文化产业中,群众通俗文化发展迅速,一些经营者急功近利,违规操作,致使守法经营者遭受影响,其投资积极性和发展的稳定性减弱,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群众文化消费力弱,水平较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06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仅占消费性支出的14.1%和16.2%(由于统计中无法将教育消费剔除,因此仅能用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进行表述),若将教育消费剔除,估计城镇居民纯文化娱乐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足6%。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文化娱乐消费仍处于弹性较大的次要位置。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06年我老秘网市人均GDP达到4320美元,文化消费潜力很大,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并急需将其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目前,群众多元性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启动,文化市场也还存在供需缺口,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定位及功能单一,与居民多维文化消费预期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体系尚未形成。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目前,我老秘网市虽然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文化产业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没有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没有提供保障措施,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难以贯彻落实。

 

精彩评论5

正序浏览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7: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有效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调研报告


    江苏是我国的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优势明显。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我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速度加快、主体壮大和集聚发展的态势,促进我省迅速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已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也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更是我省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为此,我室组织部分参事赴苏州(常熟)、徐州等地和省文化厅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相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在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提升文化产业的引领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几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更加突飞猛进。2006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长幅度、高于服务业增长幅度、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省政府每年安排1亿元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同时制定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放宽准入条件,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引导、激励和调控作用。2006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37.25亿元,2007年超过587.35亿元,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达30.68%,不仅比全省GDP的增长速度高15.88个百分点,也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14.7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26588家,其中销售超亿元的文化企业近60家(超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4家,超过5亿元的企业8家)。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还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涌现出了一批在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的民营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从业人员占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江苏文化产业格局。

    2008年以来,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多次率领省财政、文化、广电、出版等部门到省属文化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了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良性机制。今年7月6日,梁保华书记在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又特别强调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并为建设文化强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方针。今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后,省委、省政府领导积极进行调研,指导各地按照中共江苏省委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目标,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江苏广播电视在制播分离后积极扩大投资制作范围,我省投入制作的电视剧、专题片和动画片在国内市场已经销售100多部、2000多集,主投电视剧年产量已达12部、400多集,娱乐节目和专题栏目剧销售数百期,累计产值超过10亿元。电影制作更是喜人,仅在今年就先后推出利润超过28%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大陆前期票房收入高达1.73亿元的《南京!南京!》和票房收入数亿元的国庆60周年献礼大片《建国大业》等一系列票房价值极高的“江苏原创”和“江苏制造”的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2008年,省广电集团经营收入已达27.4亿元;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销售突破100亿元,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大型出版传媒产业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收入超过10亿元;省演艺集团实现经营收入8667万元,增长27%。目前,我省文化产业正逆势而上,风起云涌,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全省GDP和第三产业增速,逐步成为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为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作出了显著贡献。

    二、影响我省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省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多种业态并存的产业化格局,但在产业规模、产品品位、资源效绩、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有些地区相比、与社会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文化产业的期望和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文化产业规模仍偏小,聚集效应还有待加强

     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比重超过4%的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省的文化产业虽然已进入迅猛发展期,并已形成出版发行、广播电视、动漫、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艺演出等优势文化产业集群,但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要求看,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还不明显,骨干行业还过于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偏少,核心竞争力还显薄弱,对周边辐射能力还很有限,文化产业内部联系还欠紧密,上下游产业链接还不够协调有序,文化产业整体聚集效应还有待加强。

    (二)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我省一些地方虽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中最重要的产业,但采取的大多还是发展制造业的方式,圈地、招商引资、搞加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没有对文化产业的龙头——文化创意进行有效的培育和引导,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创意团队,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

    (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还不够充分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数字传输、数字电视、数字出版、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手机电视、手机书报等新兴业态应当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领域。我省一些地区虽然已经开始着手打造新兴文化产业基地,但目前布局不够均衡,产业优势尚未形成,发展仍显得不够充分。

    (四)文化产业大型企业阵容还不够强大

    我省文化综合实力虽然在全国居于前列,但富有竞争力、上规模、上水平的大型文化企业仍偏少,整体阵容还不够强大。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产业总量还比较小,良好的文化资源基础和巨大的社会文化需求还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

    (五)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

    文化产业是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空间。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我省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目前还停留在外包加工层面上,缺乏独立自主的产业竞争能力,其中主要原因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在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中缺乏一定的应对能力和产业自主权。

    (六)文化产业的财税政策还不够完善

    某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现行财税政策未能考虑文化产业经营的特殊性,造成税赋过重,影响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文化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

    由于文化产业的振兴与发展,涉及到理论宣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发改、财政、工商、税务等多个职能部门,需要有一个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机构。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可组建江苏省文化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上述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可由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等相关单位组成,负责具体工作。这样可以改变目前多头参与、多头领导的体制与机制。

    (二)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和发展有影响力、辐射力的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产业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竞争力。

    一是应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市场格局,积极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各类文化产品的营销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及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和充分竞争。二是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的集聚辐射作用,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积极拓展农村文化市场。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同时制定地方法规,规范文化产权交易,积极发展版权及文化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建立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系统,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品物流系统建设。推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江苏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三是积极建设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基地,引导以资本为纽带的现代文化产品连锁经营,促进出版发行、票务、网络服务、影视发行等连锁型文化企业以及母子公司体制直营连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疏通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适时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和推动其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经营;积极培育和扶植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文化产品品牌,有效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大力扶植文化创意企业发展。

    应积极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惯例的文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专业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以造就名家大师为目标,支持中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对经营者、管理人员、业务技术骨干实行年薪、期权等激励制度,允许和鼓励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引进海内外高层次文化创作、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纳入省人才引进计划。四是积极扶植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支持国内外文化创意群体和创意项目提供商来江苏创业发展,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

    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文化产业的原创性作品凝结着产权所有人的智力劳动,其劳动成果理应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应加大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既要保护江苏原创的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又要禁绝抄袭、盗版、侵犯他人商标权和专利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改进审查制度,为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并在经济上实行向原创倾斜的扶持政策,鼓励创意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彻底改变复制能力强大、原创能力薄弱的局面。

    (五)利用已有优势,做大做强新兴文化产业。

    我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建立的新兴文化产业已有一定基础,在个别领域开始领先。作为高端艺术和先进科技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应当成为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它的兴起会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可以成为我省文化产业迅速国际化和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柱,也可以构成我省经济转型的最新亮点。应利用现有优势,实行政策倾斜,吸引国内外资金、设备和人才,扩大新兴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覆盖地域,增加其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把我省新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这是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

    (六)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构建强大的文化产业大型企业阵容。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现有文化产业基础雄厚,但尚未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阵容。应整合现有资源,扩大企业规模,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文化产业企业上市经营,鼓励大型文化产业强强联合,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大型企业联盟,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强大整容,使之成为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

    (七)调整财税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财税部门应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倾听企业意见和建议,从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出发,借鉴上海、浙江的税收政策,改革和调整现行政策,制定符合产业特点、公平合理的税赋标准,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八)积极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迅速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我省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开放优势,广泛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新闻出版、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等具有江苏地域特点的文化产品逐步走向世界,增强江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应当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人才和资金,和国际上有影响的文化产业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产业项目,营造国际文化产品著名品牌,迅速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把江苏文化产业的辐射力扩大到国际范围。

( 课题组长:范毓周参事;课题组成员:崔之清、李东、龚廷泰参事)
 
 楼主|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7: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关于对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按照区政协2012年常委会工作安排,组成专门调研组,在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区文广局、区旅游局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就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爱辉区文化产业办于2009年成立。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委、区政府不断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00余人,年产值在3000余万元。
  一是娱乐文化产业快速增长。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休闲娱乐产业也应运而生、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区共有文化经营单位40家,电子娱乐业6家,音像制品制作经营11家、网吧28家、书摊书店5家、美术印刷社2家。
  二是文化事业持续发展。以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先后对图书馆、群众艺术馆进行改扩建,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经过改扩建爱辉区1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使用,全区89个村屯中已有66个农村文化大院、73个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处,89个村级文化信息工程基层网点。全区89个行政村全部安装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入户率达95%;按照农村公益电影“2131工程”要求,电影公司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近千场。
  三是文化资源挖掘富有成效。为传承、保护好我老秘网区历史文化遗产,区文化产业办重点策划扶持了生产桦树皮工艺品的白桦林有限公司等文化产业项目,另外新生乡的刺尔滨手工艺制品厂、莫鸿苇的桦皮镶嵌画、葛长云的狍皮手工艺也初具规模,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制作展演,目前我老秘网区共发展了8个家庭式手工作坊。
  四是文化活动日益繁荣。依托各种民俗文化媒介及哈洽会、大岛经贸洽谈会等载体,大力推介爱辉区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城区“周末大舞台”、农村“文化大院”的品牌效应,连续举办八届农村文化大院优秀节目展演和秧歌汇演,坚持每年开展周末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20余场,江畔公园有10余支业余群众文艺团体夏季每天晚间坚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推动了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我老秘网区先后被评为省、市级群众文化先进单位。
  五是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爱辉区充分发挥市区一体的区位优势,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了异国风情游、民族民俗游、历史文化游、界江游等爱辉区文化旅游主要品牌,区域内有5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闯关东》影视基地、旅俄华侨纪念馆、卧牛湖风景名胜区、瑷珲国家森林公园、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及1个国家AAAA景区(瑷珲历史陈列馆)。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24.2万人次,同比增长 15.2%,实现旅游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21.3%,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 11.9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区满、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族乡特色休闲旅游餐饮业不断兴起,发展了四嘉子乡小乌斯力、卡伦山村,幸福乡小黑河、长发村,新生乡新生村等22家和以食江鱼民族特色饮食为主的餐馆数十家,着力打造民族餐饮文化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区文体局、广播局管理机构的整合,成立了文化广电局党委,成员单位单独挂牌、独立办公;按照《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对电影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划转,爱辉区电影公司由区文体局顺利划转到区广播局归口管理。通过改革,文化事业单位活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二、当前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看好。但是由于起步晚,经济实力弱,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步伐较慢,滞后于经济发展,与爱辉经济总体发展不相适应。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占GDP比重比较低,与先进地区发展速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意识弱、机制不健全,发展目标不明晰。我老秘网区虽然已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人还是把发展文化产业看成是文化部门的事,对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以至现在我老秘网区尚未制定《发展文化产业总体规划》,没有明确发展目标,缺乏足够合理的科学谋划和定位,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分散,部门利益、区域利益相互交织冲突,缺乏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发展的合力。
  二是产业规模小,开发力度欠缺,缺乏市场竞争力。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不论是总量还是发展规模都明显偏小,仅有的几家小型文化产业大多处于自由式发展、个自经营状态,能够上交的利税微乎其微,市场竞争力差,遇到风险和挫折,就难以维持下去(如桦皮制品厂、电影公司等)。主导领军作用的旅游业、文化艺术服务等支柱产业虽然初具一定规模,但开发力度欠缺,产业链单一,没把自然景观和新建景点组合好,没有把旅游与商贸购物、休闲娱乐结合好,至今还没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接待效益并不好,绝大多数游客都是转一圈就走了,留不住旅客就得不到附加收益,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娱乐文化产业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现代传媒、数字视听、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发展缓慢。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少,政策项目落实乏力。我老秘网区目前整个文化产业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状态,文化产品的开发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仍无法保障,导致已进入市场的景区景点普遍存在开发粗放、档次不高,全区尚无文化旅游精品,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宣传方面没有资金保障,没有能力举办大型宣传推介会、设置广告形象牌、制作广告宣传片、建设旅游老秘网等,导致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影响力有限。几家小型文化产业如果政府不给扶持、激励和引导,他们就很难发展、壮大,甚至还有停业或倒闭的危险。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短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文化经营创意性人才短缺,现有的用人机制也不能适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三、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是市、区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我老秘网市自2008年提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全市上下加快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着力打造富有黑河特色的文化品牌,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契机大力促进中俄文化交流,组织市、区力量精心打造中俄民族风情园等文化产业建设项目,随着爱辉历史陈列馆、黑龙江知青博物馆、旅俄华侨纪念馆、黑河图书馆等相继开馆(开园),更突出了我老秘网市旅游产业“文化核心”作用。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爱辉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动力。6月5日,吉炳轩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繁荣黑河边贸旅游明星城”战略,明确了黑河未来发展目标,也为爱辉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二是文化积淀深厚,优越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完备,为爱辉区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爱辉区位于黑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边境线184.3公里,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是中俄边境线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距离最近、功能最全的对应城市,在“两国一城”构建中的作用越发凸显,素有“北疆重镇”的美誉。爱辉区民族文化资源底蕴厚重,境内有闻名遐迩的《中俄瑷珲条约》签约地—瑷珲古城,辖区聚集着26个少数民族,桦树皮、兽皮制作工艺等少数民族文化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浓厚的界江河流、人文历史、民族民俗、异国风情等资源优势构成了发展我老秘网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文化产业的作大作强优势明显。
  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爱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爱辉区是黑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常住人口20万,辖区单位众多,在市区日益重视下,旅游、贸易、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涉及二、三产业中的多个行业,其中有传统产业,也有新兴产业,如以现代传媒、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为代表文化产业中的新兴行业,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大,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必将为爱辉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会议重要内容,特别是去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方针政策,我们应正确认识形势,明确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老秘网区优势,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组织队伍,超前谋划,主导、激励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多方联动,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十一次党代会将黑河发展繁荣方向确定为边贸旅游明星城,路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已很具体,这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近两年,我省发达地区都已把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列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成立了由区、县长任组长的高规格文化产业领导小组,文化产业有专人负责,按照既定规划逐步实施,不断发展创新。因此我们要紧跟全省步伐,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工作。一是制定发展规划。要把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我老秘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体规划,结合本区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现有的自然资源,编制我老秘网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明确爱辉区在建设“边贸旅游明星区”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市级行政中心、休闲旅游之都,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统一部署实施。二是着力抓好文化宣传。发挥黑河日报、爱辉新闻、政府老秘网等媒体作用,通过召开文化旅游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对我老秘网区丰富的旅游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要创设特色宣传平台,制造新闻亮点,通过开展休闲旅游论坛、文化研讨会等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我老秘网区特色文化;要利用市组织的中俄文化大集、大黑河岛经贸洽谈会等节庆活动宣传爱辉区文化,营造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积极引导。要向抓工业园区那样,引导投资创业者按照统一规划,引导客商投资兴业,因地制宜创办文化产业,促进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二、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文化支柱产业
  要深入挖掘和积极培育中俄融合的界江文化、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自强包容的知青文化等四大文化,重点发展五项文化产业。一是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统筹整合现有资源,以资源优势建设精品景区,以文化内涵建设人文景区,以民族风情建设特色景区,真正把爱辉区打造成休闲旅游之都。要加快推进瑷珲古城旅游区、锦河关东文化旅游区、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中俄风情国际旅游岛等一系列需完善设施的项目建设,继续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对原七团旧址处日军遗留地下工事开发,努力开发黑河要塞等新建设旅游项目。二是民间工艺品产业。要把民族手工艺品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开发具有民俗风情和爱辉地域特色的桦树皮制品、木制品等具有一定基础的民间工艺品项目。加大对山珍产品和鹿产品、蓝莓深加工产品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研究。要制作一些能够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歌曲、舞蹈、专题片等影像资料,推出高水准、高档次、能够体现我老秘网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让游客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渊源文化。三是休闲饮食文化产业。推出农家乐、牧家乐等民族特色服务,打造“冷水鱼宴美食村—长发”、“龙马文化之乡—上马厂”等沿江滨水休闲带,打造独具特色的北国风光和边境旅游目的地。出台扶持和鼓励政策,促进笨鸡蛋、菇娘、地产西瓜等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等土特产品产业化,推出绿色食品餐桌直通车农家休闲旅游产品,加快发展全区乡村休闲文化旅游。沿江近郊乡镇应抓紧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推出以农家采摘、农业观光、农家生活体验为主题的乡村、乡土气息旅游品牌,展示鄂伦春、达、满族风情,让游客充分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少数民族习惯以及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四是传媒影视产业。适应媒体融合趋势,推进云计算产业入驻我老秘网区的前期利用和谋划。大力建设爱辉老秘网,提高综合部门老秘网建设率,实现视频新闻网上点击。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网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力普及电影数字化,力争两年内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全区,基本实现直播卫星“户户通”。依托我老秘网区现有旅游景区、景点和历史文化优势,与外界协作联合建设影视拍摄基地。五是文化艺术产业。积极挖掘爱辉的各种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推广、创立“爱辉之夜”文化品牌和形象,兴办文化演艺、文化餐饮、工艺产销、歌舞培训、体育项目开发等营销类文化产业发展,占领市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挖掘古老的民间传说、民俗风尚、民间故事,如魁星楼、卧鱼滩的传说,以故事力活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编撰故事、策划“艺术秀”来吸引消费者,使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用的资源。积极支持文艺社团工作,鼓励文学艺术创作,多出精品,反映我老秘网区厚重的,有特色的历史人文特色。
  三、政策扶持,优化环境,鼓励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文化产业的开发,既要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边境优势,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创建优良的发展环境,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政策、激励机制,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经营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搭建政策支持平台。尽快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适当扩大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实行文化企业多种经营税的减免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扶持,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企业,给予资金、信贷、贴息等支持,重点扶持和补助鄂伦春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研究,开发整理本土的音乐、歌舞、服饰、民居、饮食、民间故事等民族文化资源,吸纳融合多元文化,研究论证,把一批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精品项目推向市场。三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向科技推动的质量型转变,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增强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四是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加大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策划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探索解决发展我老秘网区文化产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大本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公布命名一批区级民间艺人,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重点培养一批传承民间文化的人才队伍。

 
 楼主| 文鉴 发表于 2012-8-19 17: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是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省委省政府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门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广电局、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浙江省统计局以及11个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组成课题组,通过研究统计数据、发放表格、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文化企业等方式,对2008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惊醒了调查分析。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浙江省文化产业整体平稳增长,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

    浙江省按照省委、省政府“保增长、重民生、促稳定”的总体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产业的统筹规划,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全国宏观经济出现下行趋势特别是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受到金融危机较大影响的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在一些产业领域出现了“逆势上升”的情况,文化产业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突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从全省文化产业增长的情况看,据浙江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08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87.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4%,增幅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高出5.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明显。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浙江省文化产业连续几年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2005-2008年分别实现增加值442.24亿元、501.72亿元、595.93亿元、687.6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7.11%、13、4%、18、8%和15、4%,每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在3.2%左右,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从文化产业的需求面看,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已经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在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支出2196元,农村居民支出733元,分别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4.4%、10.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分别比上年提高1.7和1.6个百分点,浙江省总体上已迈进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的阶段,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浙江省文化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浙江省各地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地区差距较大。杭州、宁波作为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的两大综合性城市,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效应。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579.9亿元,增长17.6%,占全市GDP比重达12.1%,对GDP的贡献率为13.2%。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较快,2008年文化产业总产出546.5亿元,实现增加值136.3亿元。温州、湖州、绍兴、金华、舟山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都在10%以上。

    二、影视业、出版发行业等重点产业门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逆势上扬”,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

    随着文化体制环境和各项产业政策的日益完善,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影视业、出版发行业、动漫业、文化艺术服务业、会展业等快速稳步发展,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在全国的饿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快速成长,高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G和CMMB等数字技术日益成熟,广播电视、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传媒产业加快了融合汇流的步伐,加速推动了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浙江省的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电视购物等新兴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

    四、民营文化企业增长势头良好,吸纳就业效应显著

   随着政策引导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浙江省吸引民营资本投资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浙江省相继出台《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指南》等政策意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发展的经济格局,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热情高涨,涉足的文化领域越来越广,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省吸纳社会人员就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据不完成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3.5万余家,投资总规模达到1300亿元以上,吸纳就业人员75万余人。这些民营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影视动漫、印刷包装、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品制作与销售。

    五、文化产业集聚步伐加快,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六、文化体制改革充分释放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楼主| 知行 发表于 2014-11-5 07: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只是特色产业里面的一个模式?这个应该可以作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来抓 吧
 
饭小团 发表于 2015-3-17 20: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制定文化产业总体规划 县委、县政府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工作,树立长足发展的指导思想,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历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为目的,努力把我老秘网县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为建设富裕颍上、文明颍上、和谐颍上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像沿江区县那样,组建一个高规格的“发展文化产业领导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县长或发改委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从文化、宣传、经贸、招商、发改委等部门抽调人员专职办公。聘请设计专家前来我老秘网县实地考查,结合本县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现有的自然资源,编制我老秘网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统一部署实施。要向抓工业园区那样,引导投资创业者按照统一规划,放心、合法经营,促进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2、多方联动,广泛宣传,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之后,还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区域联动的宣传机制,利用广播、电视、会议、网络、报刊、广告、庆典活动、电子商务等传媒方式,广泛宣传产业规划、旅游景点、项目数据、产品信息等,引导客商投资兴业,吸纳各类专业人才进入,营造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干群明确目标、把握政策,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创办文化产业,力争在短期内培养、造就一批文化产业经纪人、领军人。 3、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文化支柱产业 针对目前我老秘网县文化产业规模小、产值低、品牌少的现状,建议由县政府主导,产业办公室立项牵头,主管部门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统筹整合现有资源,组织创办具有一方特色的集群文化产业。可依管子研究成果为依据,整合历史人文资源,结合城建规划,采用招商引资办法,将管鲍祠、博物馆、管仲广场等组合一起,创建“管子文化公园”,首先打造好“管子文化城”。由县文化产业办公室可统一指导、协调,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把管子文化公园、文庙、八里河风景区、清凉寺、尤家花园、文地春风、迪沟景区、三王新村、张庄公园、甘罗墓、双集茶楼、黄家坝烈士塔、周丽平纪念碑、戴厚英纪念馆等景区、景点修整组合起来,充分利用。由旅游局设计编制“颍淮文化两日游”路线图,引导游客驻点连日游玩消费,就可大幅度提高旅游综合收入,把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为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整合传煤产业资源,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把教育电视台并入县广播电视台,壮大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发射机功率,实现全县广播电视全覆盖。由县文广新局主导,继续发掘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培训民间各类领班艺人,创办旱船灯、推剧、腰鼓队、杂技班等演艺团队,为民间庆典活动提供有偿服务。在其形成一定规模时再优化组合,连同鼓韵文化有限公司一起,组建“颍上县文化演艺公司”,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演艺收入。 4、政策扶持,优化环境,鼓励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创办每项产业,起初都会遇到诸多困难。人民政府要像抓工业那样,关注、扶持创办文化产业,在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对创业成功者和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较大贡献者,予以表彰奖励。要关心和支持管子研究会的工作,设置专职办公人员编制,扩大管子研究领域,创新管子文化产业品牌,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创建中的领军作用。对像科技印刷厂那样面临困境的本土小、微型文化产业,要协调相关部门为其排忧解难,助推其不断发展、壮大。对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干扰的文化产业,县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帮助排除干扰,净化外部环境,为其稳步发展创造条件。 5、把握导向,加强监管,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对文化产业市场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对擅自违法经营低俗、淫秽、暴利文化用品的,给予严肃查处。对违规安装、使用的地面卫星插转装置的,要指令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查禁。对非法传播淫秽声像的歌厅、网吧,贩运、推销盗版黄色图书谋取暴利者,给予严厉打击,确保人民群众不受精神污染,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6粉丝

70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