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广东] 201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肉包子 发表于 2014-11-21 17: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3年1月25日在广东省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 朱小丹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广东省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取得新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着力开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新局面,“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良好。
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历史性新台阶。出台实施扩内需稳外需、帮扶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核算,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5.7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2%,总量继续居全国首位;人均生产总值达54000元,约合8550美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实现翻番,分别达1.47万亿元和6228亿元。实体经济进一步壮大,金融运行平稳。
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内需对经济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80.4%提高到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7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工业品内销比重达68.8%,提高8.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8万亿元,是上五年的2.1倍,工业技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的53.5%,年均增长23.8%。外经贸平稳健康发展,进出口总额9838亿美元,年均增长9.2%。
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加强价格调控监管,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平价商店三项建设,全面实施低收入群体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涨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率先推动出台实施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和专利条例。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3%提高到2.1%,技术自给率从53.9%上升到68%。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受理量稳居全国第一。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共实施合作项目2万多项,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2万亿元。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超材料、中微子、基因组、干细胞等方面创新成果跻身国际领先水平。获得973首席科学家项目37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37件。主导或参与制修订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成功引进三批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57个和领军人才49名。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突出。制定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500强项目扎实推进,三次产业比重由5.3∶50.4∶44.3调整为5.0∶48.8∶46.2。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7%,提高1.8个百分点。旅游综合竞争力、现实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居全国第一。重化产业战略布局基本形成,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9%,提高2.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2012年增加值达26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1%,形成新型显示、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通信和LED等6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启动建设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平稳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四连增。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建设不断加强,建成现代标准农田53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从191家增加到3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1727家发展到14657家。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增铁路营运里程85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278公里、高速公路1986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47个。新增民航旅客年吞吐能力约2800万人次。揭阳潮汕机场建成投入使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源总装机容量新增3100万千瓦、达8200万千瓦。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建成乐昌峡水利枢纽、广州西江引水等重点工程。
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强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居全国第二低位,预计累计下降19.06%。城乡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火电脱硫脱硝机组容量大幅提高,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国家低碳省试点和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三旧”改造项目2681个,节约土地约6.5万亩。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和推动“双转移”作为战略抓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珠三角“四年大发展”任务顺利完成。制定实施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交通对接、能源保障、信息共享、环境共治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珠三角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
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生产总值、投资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7.4和3.5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1%。全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由0.721缩小为0.632。
“双转移”成效突出。珠三角“腾笼换鸟”、“扩笼壮鸟”步伐加快,累计转出企业超过7000家,淘汰关停企业7万多家;新引进企业近3万家,平均投资规模是淘汰关停企业的108倍。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增至36个,工业增加值占东西北地区比重由不足1%升至近20%。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76万人,转移就业603万人,东西北就近就业比例逐年上升。
生态环境和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环境质量总体趋稳,地级以上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全部建成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进城围城工程稳步推进,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720公里,完成森林碳汇工程350万亩,森林覆盖率57.7%.建成珠三角省立绿道2372公里、城市绿道4978公里。创建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和宜居示范点。城镇化率预计达67.4%,提高4.3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和对口支援工作成绩显著。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三年任务,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9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028元。首创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累计解决农村1645.5万居民和109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对口支援汶川、甘肃地震灾区任务,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深入推进。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力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深入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妥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共取消、下放、转移和调整审批事项1235项。省以下财政体制、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等改革成效明显。地方性金融风险妥善化解,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入。政府投资管理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资源能源价格等改革取得实效。
外经贸加快转型发展。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由28.4%上升到33.2%,对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年均增幅在两位数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势头,先进技术装备和重要原材料进口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强劲。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下降10.3个百分点,“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内销与出口的比例调整为0.7∶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043亿美元,为上五年的1.5倍,世界500强累计在粤设立企业909家。“走出去”步伐加快,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和中方协议投资额分别占改革开放以来总数的58%和69.2%。
粤港澳台及国际合作形成新局面。签署实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编制实施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划纲要。粤港澳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跨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口岸通关更加便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点合作区开发建设加快。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务实推进。成功举办“台湾·广东周”、“广东国际交流合作周”等活动。与东盟等地区的合作交流水平提升。国际友好省州达32对。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注重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普惠共享长效机制相结合,有力推动幸福广东建设。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编制实施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率先制定实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全省财政共投入民生支出17020亿元,占支出总额的比重从53.1%升至65.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和13.4%,城乡收入比由3.15∶1缩小为2.87∶1。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新增城镇就业90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五大险种参保人数显著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明显提高。率先实行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44.4万人实现积分入户,93.1万高技能人才全部入户城镇。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6.3万套、基本建成30.8万套。社会慈善和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孤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在省、市、县三级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机构体系。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8.2%。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惠民成效明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完成,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开展,中医药强省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顺利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任务。人口计生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深圳世界大运会,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灾害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军政军民更加团结。统计、侨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创建“平安广东”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学法讲法守法用法局面加快形成。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海防及打击走私工作深入开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作为努力方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178件,政协提案3074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81项,制定修改政府规章54项、废止及宣布失效规章100项。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意见,有序开展网络问政。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有效展开。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500多宗。政务公开、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稳步开展。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审计、监察工作得到加强,基本建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开放、动态、创新的惩防体系,一批不廉洁分子受到严厉惩处。“三公”经费和会议经费、办公经费支出连续5年实现“零增长”。集政务公开、网上审批、网上办事、网络问政、效能监察于一体的省网上办事大厅正式开通。
201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省政府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是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狠抓稳定投资这个关键,扎实推进铁路、城际轨道、机场、钢铁、石化、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出两批面向民间投资招标重大项目共182项。积极开展“广货全国行”和“广货网上行”等活动,促进消费持续畅旺。加大政府公共服务力度,多渠道支持企业抢抓订单,促进外贸出口稳步回升。二是坚定不移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金融、现代流通、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海洋工程、轨道交通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以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提升“三大工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开启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三是力促重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新(广州)知识城、东莞台湾高科技园、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中山翠亨新区、茂名滨海新区、肇庆新区等重点区域,引领带动全省提升开放水平、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多渠道帮扶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减免缓征65项。实施创新帮扶中小企业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加快转型、稳定发展。五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抓手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启动新一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获国务院批准,出台实施三批省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取消、下放、转移审批事项占全部清理事项总数的近一半。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扎实开展“三打两建”工作。制定实施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善创新环境、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推动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创建幸福村居等六大行动计划。六是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越是困难时候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扶贫帮困,省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得到解决。经过努力,全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年的成功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新时期政府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勇于率先冲破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利益藩篱,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难题,不断形成发展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二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停滞、不僵化、不折腾,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三是必须坚持调结构、促转变。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四是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强化以人为本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爱民动真情,为民办实事,惠民重实效,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五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极不平凡,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广东省改革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广东省改革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自主创新仍是突出短板,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调结构与稳增长平衡协调和国内区域竞争的挑战更加严峻;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完善,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需进一步理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更显紧迫;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文明建设仍有明显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有待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领域社会矛盾突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十分迫切,反腐倡廉任务艰巨。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广东省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设粮食、生猪和“菜篮子”重点基地,推进粮食稳定增产。实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系列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做强做大现代农作物种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绿色农业,加快灯塔盆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三大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流通市场和农业专业镇村三大发展载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扎实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示范,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民生水利,推进农田水利万宗工程、千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和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加快现代标准化鱼塘改造和标准渔港建设,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推进建设幸福村居。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容村貌整治。整县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创建第二批名镇名村示范村。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加快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完善农村文体设施。构建县、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网络。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珠三角地区和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民事民治管理机制,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推进梅州、云浮等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集体“三资”监管等平台建设。发展政策性涉农保险。推进森林保险和森林碳汇交易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和华侨农场改革。
(五)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财政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扩大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范围。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建立和完善税费一体化管理机制。做好省财政经营性领域资金实施股权投资工作。加快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组建省属金融控股集团,深化农信社和地方商业银行改革,鼓励和规范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支持广州设立期货交易所。加快国有经济布局集约化进程,推进国有企业内部重组和企业间重组,推动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稳妥推进电价、阶梯水价、天然气价格、污水与垃圾处理费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建立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价格激励机制。完善土地、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市县行政审批事项压减40%左右。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新设立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大部门制改革。深化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快实现县镇权责关系法定化。进一步探索省直管县(市)改革。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扩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宽入严管”的企业登记管理体制。
深入推进“三打两建”工作。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及省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方案,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推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快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全省统一市场监管信息平台。推进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重点扶持工商经济类、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发展。强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枢纽功能。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质评判标准化。发展社工队伍和志愿服务。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社会协同善治。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规范化建设,引导城市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完善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六)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广东省发展的突出特色和优势。必须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发展,深化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不断增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落实和完善各项稳定出口政策,加大出口信用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积极打造电子商务、专业市场、境内外展示中心等新平台。深入开展贸易投资促进活动,深度开拓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中亚、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完善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推进进口公共服务平台、大宗商品进口专用码头、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等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紧缺资源能源以及优质消费品进口。开展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扩大“三个一”通关模式试点。
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政策服务促进体系,扩大运输、旅游、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和文化创意、信息技术、设计咨询、中医药等新兴服务出口。以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龙头,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建设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新型优势产品出口集群。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东莞试点城市。加强示范企业培育,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创立自主品牌、拓展营销渠道,延长国内增值链条。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和企业“四方联网”。鼓励企业依托“加博会”等平台扩大内销。促进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和服务多元化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实行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差别化招商政策,切实解决重大优质项目落地难问题。强化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外资更多投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东西北地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世界500强、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建立“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办好东南亚、俄罗斯、南美、非洲等系列海外经贸活动,推进境外营销网络和对外展览品牌建设,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出口。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商品销售批发中心、研发设计平台、资源供应基地。
深化粤港澳台和国际合作。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深化CEPA先行先试,积极推进粤港澳率先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运专线、粤澳新通道等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在粤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联手推进招商选资、扩大进口、拓展内销和“走出去”。加快编制实施《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深化社会民生领域合作,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进一步加强粤台交流合作,推动粤东北四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深入参与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办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东周”活动。
(七)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省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要加强对东西北地区的扶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提高“双转移”水平和城镇化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推动“双转移”创新提质。强化规划引导,推动珠三角产业成链条转移。推动优质园区提质扩容,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向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转变。扩大园区管理权限,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合作体制,强化共建责任,健全利益共享长效机制。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吸纳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推进乡贤回归反哺。实施校企双制和订单式培训计划,加强园校对接,加快技能人才培训,推动劳动力培训转移由量向质转变。
提升珠三角整体竞争力。制订实施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全力推进珠三角地区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重点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山翠亨新区、肇庆新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统筹实施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推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深度合作,推进交通、能源、信息化等一体化,以制度机制对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区域间联合招商模式,建设重大产业合作载体。建立全防全控的产业环境调控体系、齐防共治的跨界水体污染综合防控体系、协同联动的环境监管体系。全面推进特大型城市新型城市化,促进环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
促进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推动东西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促进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推进汕头海湾新区、韶关芙蓉新城、湛江海东新区、茂名滨海新区等建设,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加快发展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和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加快推进厦深铁路广东段、深茂铁路、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等铁路以及县县通高速公路、陆路出省通道建设。打造粤东、粤西沿海重化产业带,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发展。支持粤北发挥资源优势,走生态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崛起。办好第五届粤东侨博会和首届中国(广东)—东盟合作华商交流会。
积极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中小城镇,提升发展大中城市,增强特大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规划协调和衔接,携手港澳加快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功能培育。加快珠三角城际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的公交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抓好城市新区建设和县级城市中心镇规划,提升人口经济聚集功能。推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与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创新发展。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着力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问题。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推进宜居社区、滨水空间、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镇群。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宜农宜林地区差异化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在集体土地管理、集体经济转型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八)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广东未来。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广东。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融合衔接,完善财政、投资、产业等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定居,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对征地批后实施和土地市场监管。
促进资源节约。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进能效测试和节能标识工作。加快工业、交通运输、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扩大合同能源管理覆盖范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推进“三旧”改造,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做好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推进污染治理和减排。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划定乡镇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严格控制PM2.5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滚动实施第二阶段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重金属污染分区防控,继续推动重点行业和矿山污染整治。统筹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珠三角地区、东西北地级市城区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逐步在珠三角城市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扎实抓好农业源和机动车污染减排。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实施珠江清洁水系、重点水源地保护、沿海重要绿化带、北部连绵山地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和全省绿道网建设,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强化林地、林木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健全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和动态调节机制。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构建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大地质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扶创业带就业、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产业园区就业拓展三项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推进社保扩面征缴。研究制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发展企业年金。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多向联网即时结算和职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引入市场机制。编制省基本医疗保险诊疗常规。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加强基金监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推进东西北地区“教育创强”和珠三角地区教育现代化。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积极实施“强师工程”,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推动全民修身等活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和科普活动。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推进第二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壮大文化产业,抓好粤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积极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做好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提升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调整省增补基本药物目录。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加快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加快医药卫生信息化,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共享利用。加强传染病、地方病、精神疾病等防治,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实施妇幼安康工程,推进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展老龄服务。加强社会养老、孤儿保障工作,完善残疾人保障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构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提高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制定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规划,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继续实行对口帮扶干部驻村,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扩大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办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抓好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
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逐步打破地域、户籍等限制,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参与社会管理等制度,加强对新生代异地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化异地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执法检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异地务工人员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探索实施技能劳动力社保补贴办法。
深入创建平安广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平安创建与平安工程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严重暴力、涉黑涉恶、“两抢一盗”、黄赌毒等多发性犯罪,走私贩私、金融诈骗、电信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经济犯罪,以及影响群众生命安全的制假售假犯罪活动。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综合治理。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前移社会矛盾化解关口,扎实抓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做好监狱和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加大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和基层安全监管。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和灾害治理。做好国防动员与教育、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和海、空防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今年省财政将投入592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投入157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提升就业社保水平。促进创业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0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基础养老金从55元提高到6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10%左右。新增发社会保障卡3000万张。二是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在东西北地区创建100个教育强镇(乡、街道)、10个教育强县(市、区)。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农村(含县镇)户籍全日制在校生。实施山区、边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津补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由550元提高到750元、初中由750元提高到1150元。三是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县级公立医院使用基本药物比例达40%以上。所有三级医院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每个地级以上市至少建1家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占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资源达5%以上,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平价药包。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覆盖。四是优化基层文体服务。扶持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或完善设施设备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0个。建设15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全省有线网络未通达地区40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完成25万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全面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五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5000公里。解决150.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10万户、“两不具备”贫困村移民搬迁700个村1.5万户。扶持相对贫困村2571个以及相对贫困人口50.4万户224.4万人。推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化基地40个、渔民专业合作社41个。推进79宗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312宗。六是开展助困扶残。全省各县(市、区)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平均补贴水平提高到每人每月242元、109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为5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5000户贫困家庭残疾人实施居家无障碍环境改造。七是加强住房保障。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78388套、新增租赁补贴5028户、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15931套,建设渔民保障性安居房533套。八是改善异地务工人员生产生活条件。对60万异地务工人员实行减免费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九是推进稳价惠民。继续给低收入群体及困难群众276万人发放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新建1000家平价商店和300家以上平价药店。推进300个“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十是加强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PM2.5等实时监测数据和灰霾等空气质量预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左右。完成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3000个。各县(市)全部开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或焚烧厂,各建制镇建成一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各自然村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建设生态景观林带3000公里、碳汇工程林300万亩。
(十)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各级政府及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牢记宗旨,勤勉尽职,真正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切实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坚持民主法治。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心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严格依法行政,开展依法行政考核试点。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完善法规规章,最大限度减少体制和制度漏洞。推进“阳光复议工程”,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优化执法体制,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
密切联系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推动网络问政和网上建言献策,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优化政务服务。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建设管理规范、功能完备、办事公开、信息共享、运行高效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省网上办事大厅年内连通到县(市、区),全面实行“一网式”和“一站式”服务。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化,完善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切实改进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努力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
加强廉政建设。按照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规范权力运行、防止利益冲突等制度,坚持党政正职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等重要部门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和一般性开支,严格限制楼堂馆所建设,坚决控制各类检查评比。改进领导干部公务活动安排,切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减少陪同。
各位代表!实现今后五年和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要靠实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辱使命,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共同创造广东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关注

0粉丝

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