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听乡亲们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天风四天雨,文章不能放在锅里煮”,意识是写文章不能当饭吃。读书的时候发现这句话错了,文章就为稻粮谋。我在当记者的时候,很深刻地记得这样一句话: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文章的作用还不只如此。我们写文章的同志,一定要看得起文章,要有“我用文章打天下”的报国壮志和“纵横自有凌云笔”的文人豪情。

文章,经国之大业。文章是“安邦之学”。过去讲治国安邦平天下,靠的是文治武功,所谓文治,所依托的还是文章。我们经常说一言兴邦,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都是强调思想文章之大用。古人说得最经典的是“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现在说得最顶级是“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杆子”。毛泽东同志为此写过这样的词句: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字里行间散发着嘲弄历代封建帝王文治不足、文采不足、文章不足的味道,可谓傲看千古,雄视百代。毛泽东同志曾经对“党内一支笔”舒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四大家族”。这些年来,领导我们事业的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现在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这些光辉思想都是靠文章(讲话)来承载的。文章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太大了,有个经典案例,说的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一方孙中山先生诚请国学大师章太炎办同盟会会刊,宣传共和主张,宣传三民主义,为此他甘愿四处奔走艰难筹款以供奉这些“战斗檄文”;另一方,清朝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苦于没人能写这篇考察报告,最后请回留学日本的杨度和梁启超捉刀完成,清政府根据这个报告下诏立宪。天下之争,成了文章之争。
文章,领导之基业。文章是“领导必学”。写文章的不一定能当领导,但一个不会写甚至不能写文章的人,是不容易当到领导的,也是不容易当好领导的。时下文章里喜欢用“产业支撑”这个词,我认为,写文章是当领导的基础性产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也是这样要求领导干部的。毛泽东同志一直强调领导干部亲自动笔写文章,他在1964年一次中央会议上说:“我写文章从来不要别人代劳”“如果一切都由秘书去办,那么,部长、局长就可取消,让秘书干。”1971年他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共产党员一要动手,二要动口”他说的动手就是动手写文章。邓小平同志《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领袖们不仅着力倡导,而且以身作则。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湖南调查32天,在武昌写了3天。《论持久战》写在延安的窑洞,棉鞋叫炭火烧着了还不知道。《当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生病的时候写成的,听说蒋介石看了此文,很生气地对他的“文胆”陈布雷说“看人家写得多好”,陈按捺不住顶了一句“人家可是自己写的”。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经典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就是自己亲自拟定的标题和提纲。
文章,秘书之主业。文章是“秘书专学”。办公室同志统称为秘书工作者,秘书三事,办文办会办事。办文是第一位的。无论办文办会办事,写文章都是必备的基本功。专门办文的同志,特别是专门写领导文稿的同志,那必须具备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上乘的、顶尖的文章功夫。胡乔木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秘书,他奉命写了代表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巅峰之作《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国内外影响很大,世人称他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我们这些“小秘”都要向胡乔木同志学习,做地方大手笔,部门第一笔。文章是当参谋的手段,你想为领导当参谋,进而要为社会作贡献,拿什么?就拿文章,一篇好文章,能打动领导,赢得批示,变成政策,促进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