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和修改是言论创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各有其功用。放到一块说,是因为这两个环节很难截然分开。有时讨论过程就是修正思路的过程,有时文字修改也需要讨论。 这,可以引出一段佳话。 新闻工作者都知道李普曼和雷斯顿这两位美国报界的大牌主笔。李普曼被公认是思想大师,写作本领高强,被邀为纽约论坛报主笔,60年写了4000多篇评论、著作等。雷斯顿是与李普曼齐名的俊秀,在纽约时报主笔社论数十年,被称为时代无二人的评论天才。 或许有人想,像李普曼和雷斯顿这样的超级“大腕”一定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而且没有人敢修改他们的稿子。 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讨论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是创作的必要准备 言论创作需要反复讨论和修改,这在中外报界断无例外。一个人学识再渊博,也不可能对所有论题都那么内行。 言论创作需要反复讨论和修改,这在中外报界断无例外。一个人学识再渊博,也不可能对所有论题都那么内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认识既是多样的,也是有局限的。评论是一种文体,评论作者应是文体专家,这没有疑问,但评论的本质是知识与观点。正如,我之所以敢写《论评论》,是因为自己多少知道一点这方面的情况,而不大敢写《论足球》,是因为对此知之甚少。评论作者不是对什么都可以大发议论的。 当然,一个好的评论作者也应该可以驾驭各种题目,文化、经济、科技、军事等等问题都可以收入视野,用评论家的眼光加以剖析。前提是必须勤于学习,虚心讨教,对论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讨论正是这样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是创作的必要准备。有的人拿到题目闷头便写,既不向专家讨教,也不和同行切磋,这很难写出好稿。我认为,即使是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在写作之前和别人讨论一番也会有很大帮助。 成稿之后再征求专家和同行的意见更好。讨论可以是开小会,也可以与领导和同事闲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总是有好处的。这不存在向别人请教就矮一截的问题,年龄、职务、资历不应该成为讨论的障碍。择善而从,观点才能臻于完善。 修改有时比写作更重要。修改的过程是升华思想、修炼内功的过程。改得越苦,功力越有长进。落笔字字珠玑,谁也吹不起“一笔准”这个牛。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