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专家谈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

[复制链接]
有木有 发表于 2012-2-7 08: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入书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这说明自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而言。汉桓帝没登基时过着清贫生活。因不善治家理财,才弄得没有私蓄。, D" v! h& O  A' G

# B4 {) y# b1 t6 Z: U! z“作家”一词转变成含意始于唐代。据北宋李日方撰《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著者称“作家”的来由。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唐之盛时,称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这说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秦)、山西(晋)人居多。9 g9 {. J2 q+ ^$ I* G

6 |9 `7 P: o7 M4 b; y% _按照创作题材来看,作家主要有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理论评论家等。作家也有按写作内容划分的,有严肃文学作家,如铁凝、张贤亮,贾平凹、李吉顺,有通俗作家,如王朔,有情感作家,如巩玟语,有写言情小说作家,比如琼瑶。按写作倾向划分,有身体写作的作家,如卫彗,棉棉。按年代划分有70后作家,如安妮宝贝、李吉顺等。80后作家,如张悦然、周嘉宁、邓安东、李子悦等。按个性分,有“大巴山主峰神秘野材夜思作家毛竹”“泥娃娃作家老村”等。作家还有一定的组织,如作家协会,其最高领导机构为中国作家协会,各省市还设有分支协会,作家协会负责帮助和指导作家写作。: d$ l! ^5 t/ H
! w  j4 u) C) z5 c2 S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加上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造就了80后特殊的生存环境,80后以其独特的文风在文坛独树一旗,以张悦然、春树、郭敬明、邓安东、申宝峰、小饭、孙睿、韩寒、陆缄、周嘉宁、李傻傻、枚庸、郭敖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开始从全新的角度继续诠释和阐述着文学创作的含义,无论80后对错,将来都会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对80后的成长,我们更应该鼓励和支持。
& B" M* I  Q6 C1 a/ I9 s9 P- o2 Q% O2 q; i
今天,在座的各位,你想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吗?或许你只是想在报刊杂志上有自己的豆腐块,让自己的博客富有动人文字?那么,你需要先让自己的文笔犀利起来。而且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作家必须依附社会环境、文化市场和游戏潜规则而生存。你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但是这些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只要你从今天做起,一点一滴的努力,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作家。
# x( [" e, k% P( ~4 B9 [9 ]0 C% h7 q6 y' _2 K- D6 o8 v5 l
就我个人而言,我已经写了30多年了,各式各样的文体出版物都写过:小说,报刊杂志,博客等等,但是我现在还在努力着,以期使自己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尤其是更多更好的著作。对于任何作家都是一样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回顾我30多年的写作生涯,其中有过痛苦的经历,也有成长的喜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体会,我想,无论你现在是什么水平,这些建议对你而言,觉得会有所启迪,共勉吧。
7 x! [8 L# [/ _5 f1 v7 j0 I8 l/ e7 [- v9 _7 h1 b
一、要想当作家必须学会知识积累
  Y- q2 H7 f8 S) p  c1 `$ ?& u9 I! A0 E, W% V
那么,积累从何实现呢?首先要扩大阅读。阅读就是最好的观察积累。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意思是如果要通晓变化的规律,就要先开流以引进泉水。所以,阅读又首先要注意一个“博”字,文学的、历史的、美术的、科技的、哲学的、……不捐细流。尤其要多看些反映高新科技的知识性书刊、浅显易懂的青年哲学丛书和一些富有深邃哲理的精悍美文。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海,才能从古今中外名著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才能开阔视野,丰富、活跃思维。其次要观察生活。必须有生活积累。否则,即使驾驭文字的能力再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家一定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要善于观察生活,会适时体验生活,概括生活。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是“人学”。也有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迈向作家之路,每个人的情形各有不同。高尔基从小就为吃饱饭而奋斗,艰辛异常,但就是对书本对文学有浓厚兴趣,最终成为一代文豪。司马迁出身得天独厚,他父亲就是国家图书管理员,他后来又继父职,最后成为一代巨匠。可是现在每年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成百上千,可真正成为作家的有几人?许多人在年轻时都做过文学之梦,其中不少人也付出过很多努力,但到最后结成正果者寥寥无几。除兴趣之外,天赋、毅力、学识、丰富的生活阅历、对生活的独到而深刻的感悟等,都是成就作家的幸运之舟。正因为如此,在作家这个行当,“有心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还真不少。我国传统有“文章憎命达”之说,一个人命运太好了,太顺利了,那他就与作家无缘。屈原被放逐,司马迁被处宫刑,杜甫沦落飘零,曹雪芹由贵族子弟沦为一介平民,从而成就一个个璀璨的文学之星。那些位居高位,志得意满,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达官贵人们可有几本大作传之于后世?当然这里不是让你刻意去做苦行僧。先安排好自己的生存,尽可能创造成就作家的各种条件,把基础搞厚实。曹雪芹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蕴蓄着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它们最平凡,也最真实。只有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生活,繁杂的人生,才能从生活中悟出生命的真谛、人生的哲理。所以,平时必须要学会善于多角度观察生活,分辨复杂事物,关注社会发展,把握事物发展的主流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如此,动笔时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游万仞,左右逢源,如有神助。总之,要认真生活,好好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多多读书,勤奋练笔,也许文学之梦会成为现实?!最后要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健全人格,努力培养高尚情操。清代叶燮曾说过:“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志远则旨永。”意思是志向崇高远大就会言辞简洁,文辞雄健,思想深邃。如果平时只是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视野狭窄,心胸不广,不善合作,不善思考,不能辩证地认识现实,对各种新鲜事物和高新科技的发展没有兴趣,那么可想而知,他的文章必然是单调呆板,毫无生气的。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对自然、社会、人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以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要注重培养健康的情怀和人文素质,并提倡对事物有独立的见解。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谈不上思维的敏捷与广阔,更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这里三者里面要特别强调阅读优秀的作品:这是显而易见的,是立竿见影的方法。如果你不读更多的好作品,你就不知道如何写出更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家成名经验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接着开始模仿,最后超越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你们要尽可能的多读名著,在看内容的时候,更要留意文章的问题和写作的技巧。这里向在座的各位简单地介绍一下写作的技巧问题。; m7 Z  c) |* w$ y' V$ \( g9 {+ w: m

7 Q' ?% U8 \  |! |& `, n+ Z(一)什么是写作技巧呢?! v1 ]' z& C5 a" o' N
: d; T& y& t& h- P0 C
写作技巧就是表现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
4 q, ?( p/ k4 m( s% _, L, t/ w. `' p/ Z9 K4 Y5 R  U; [
(二)写作技巧具有什么特点
+ y! k$ C3 l( k8 K# U+ Q! N+ S! F9 z# N' C- a2 N
1、稳定性。是指技巧的成熟和稳固。
- A5 {$ u) p( d' h% F. |. H6 s7 ?2 P6 c2 h
2、互渗性。文章写作中的技巧和方法,虽因文章门类和品种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在文章写作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技法又往往是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的,于是就形成了写作技巧的互渗性特点。
, _# h, c. a8 u% H9 g0 d/ b* J/ j4 C, P8 L4 z2 S0 D
3、创新性。写作技巧如果仅有代代相承、墨守成规(解 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而无创作发展,那么文章就会僵化、萎缩,乃至消亡。
9 j  x0 R* E9 ?" h+ v6 _- X2 T3 y
/ H2 V3 H' x  S& q* j4、审美性。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将不同时空、不同角度的材料组合成绚丽多姿的文章大厦 ,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 G7 t! U* k7 Q4 s. Y
  L( T2 M1 l8 t; f/ A. I3 }) d6 Q(三)方法
* c1 o: |/ u, {$ ?1 s9 X4 [' D, b1 [, `1 B0 {1 t
写作技巧在写作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H  S* V2 X, ^- W( R
7 V) q, L+ q( x: l3 S7 b2 z第一,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 j- o- [; |0 o7 m# Q8 M  k5 L: e1 P4 N. n5 u1 S5 t. \" D
第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或者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依靠写作技巧。( Q% C+ W+ e5 x

% k9 k9 _& y& j/ j) ]那么怎样进行写作技巧的操作训练呢?. |" @' D8 L0 i- p2 P4 n  K! `+ j
. N* E6 h" N4 m2 `5 x
1、师法生活7 X* b( E1 Z- z. }$ S$ W

7 c$ {. l/ w8 Y( m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关于写作形式与写作技巧的深刻启示。例如,巧合与悬念,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固有形式或“手法”;对比与映衬,常常是构成大自然优美景观及“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中寓含着曲折美、变化美、节奏美;“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常见的景象中包含着动与静相反相成的艺术辨证法则……因此,我们学习写作技巧,必须首先向生活学习。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
' v- i3 I4 u! S7 t7 \* Q8 k6 R. r& }0 \. G0 p$ k
2、阅读、借鉴# A1 o2 ]) v. R8 [3 ]; U
" ?, T1 I: c; R* o- p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从范文中借鉴,极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经验之谈,是有道理的。阅读、借鉴,即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凡优秀的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程度都较高,其写作技巧往往是娴熟而又富于创造性。多读优秀的文章,在注意思想内容的同时,注意其写作技巧,看作者是运用哪些来表现思想内容,实现写作意图的,并且分析这些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及其所取得的写作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实际(写作者自身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实际与题材和表现对象的实际)进一步思考,看哪些手法可以“拿来”,经过改造为我所用。这样,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自己的写作技巧,自然会有所提高。
  R! u. g0 R" C" z4 q9 U
0 o5 i" [. ~, i' ~9 L8 Y  Z" l3、经常练笔4 n1 |4 z7 @0 e, v( O, K' b; j

" R" _( R9 ~0 ~) ^$ C( y% W这是具有本质意义的技巧“操作训练”。 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靠自己的实践。凡是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写作经验时,没有一个不强调“做”字。清人唐彪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已功夫,其曾益相去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蔬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他在另一段话里又说:“谚云,‘读十篇不如作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做。’信哉言乎!”这些话讲得都是极为中肯的。多写才能熟,熟才能生巧,这是不可更易的规律,任何企图改变或超越这一规律的人,永远也掌握不了写作技巧,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只有经常写,反复写,才可能在写作者身上固定下一个写作技巧的“概括化系统”,一个“自动化的”写作“行动方式”。练习写作,要端正态度,防止和克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首先要有信心。初学写作,可能写不好,如同小孩子学走路,开始时总是要摔跤的,但走着走着,也就学会了。写作也是一样,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因此失掉信心。只要持之以恒,慢慢就会上路。一些写作上很有成就的文章家、作家,他们的文化程度原来并不高,开始时也写不好。但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别人讥笑,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摸索,终而取得成功。练习写作,要防止自卑或自负心理。有些人开始时劲头很大,但写一段之后就停下来,不是由于失败而自卑,就是由于自满而止步。这些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大障碍。鲁迅先生说:“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写作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精神劳动,想要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自卑”和“自负”都容易停滞、倒退,只有总是“用功”,不停的“写”,才能有所长进。初学写作往往还有一种急躁情绪,一下子就想写长篇大作,而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殊不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打基础和练基本功。基础不牢,功底不厚,事情就很难办好,只有脚踏实地,由小到大,由简至繁,由粗到精,才能逐步掌握写作要领,真正有所成就。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那些语言艺术大师们为什么谆谆劝诫“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了。
# [7 _, p* o$ d5 J
8 _) ?- z) q  {. q' J写作技巧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能”阶段,一是“熟练”阶段。“技能”阶段,是无法之中求有法,通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一阶段。“熟练”阶段,是有法之中求变化。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而掌握了包括写作的辨证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二阶段。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技巧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
8 W! N6 L6 }* @7 g, b: G& T6 M$ Q! _" A& }) V
掌握写作技巧,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否定写作技巧在写作中的客观作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写作技巧绝对化,走到唯技巧论的极端。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决定文章价值的主要因素,还是内容这张“皮”,脱离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文章的审美价值乃至艺术性这些“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初学写作者的重视。
1 s! V% O$ o1 l% S0 P0 B2 K6 {
2 o  t3 G& z' y4 }; M8 {- q第三,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实现作家梦想的捷径。这里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记叙类文体的几种讨巧写法。0 e1 x6 Y, y* c
+ ?# H& i% ]' K- V  L
1、用题记(后记)昭示文章内容3 x  I, u  i& ]# Y6 ^( i
& Q0 u: u: z5 P
题记,写在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6 B- y4 K& U- V' I' ?: v. s
* }2 m, @1 W7 o$ V
后记,写在文章正文后面的文字。多为扼要说明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有的只是引用经典的名人名言。用题记(后记)昭示文章内容(起着贯串全篇的思想红线作用),一方面可防止自己行文时偏离中心,一方面有利于读者抓住文章中心,另一方面还能使领导眼睛一亮,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
1 M! s+ c1 t" j  M
2 F9 ]% a! m* L6 L  b0 a2、文章中有三五个小标题+ o/ z  T2 P! S5 |& d

# v, Q( f, D; A9 o, O# K% k2 E文章有小标题(也有用标号的),思路清晰,结构谨严,层次分明。文章有小标题后,每个标题下都有独立的故事或是场面描写,这样容易采用蒙太奇式笔法,宕开思维,超越时空,一方面可以从不同角度、维度来诠释中心,一方面可以显出使用材料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较易完成1000--3000字的规定字数。
1 E% s" w4 c+ @- T/ q
7 y. J, Z, F8 E. j! q9 E: i3、语录体(聊天式笔法). j# V8 ]4 n! e0 n& d  W4 `1 b1 Y% [
/ B: R$ ^7 i+ u! G7 b
对话式语录体文章比较适合现在喜欢上网聊天的习作者。一方面用第一人称行文利于直抒胸臆,表达心声,一方面利于进行讨论展开话题,笔法轻松活泼,另一方面可设置多方对话,延展自如。书信体也是一种对话。书信体比较正式、坦诚、庄重,给人以信任感,也利于表达自己的心情,因它是心灵的交流。切忌把书信写成无事呻吟的流水账。此外,书信格式中的“此致”“敬礼”位置必须正确,“此致”要空两格,“敬礼”写在下一行顶格。
( E0 Q' j- l% `9 Z% B/ y6 f
# Y0 V- \) e9 ^4、小小说7 P& J0 B& I% p3 s
& B6 A( n& i) U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越来越受习作者的欢迎。与小说相比,它“五脏”俱全且简捷明快。小小说的构思必须匠心独运,要讲求“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出深意;讲求抑扬的策略――可先抑后扬,也可先扬后抑;讲求呼应的策略――过渡衔接自然顺畅;讲求布局的策略――行文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连贯;讲求起伏的策略――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当然,结尾要出人意外。还可以写剧本、小品等,但不可强不能而为之。习作者选用文体的总原则是能发挥自己的写作机智和写作特长。
- c% G$ g) |* T9 m" j$ k. |3 B& m! B1 g& r3 N
5、记叙类文体突出记叙重点的几种方法! z& |2 P  M/ c' i( ?( c# [9 P
& L/ K3 L4 g% S$ C
有些习作者写的记叙文,虽也能把事情交待得眉目清楚,有条有理,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平平淡淡、空泛单调,如同“流水账”。这往往是由于重点不突出,能体现中心的高潮推不上去,把重点内容写得和非重点内容一样平板,不能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整篇文章也就不能生动感人。
/ R: U, H+ E* {! X6 W( S8 B" k. b+ @3 C- Y( f3 i' V
所谓“记叙重点”,就是记叙文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部分内容。怎样才能使记叙的重点鲜明突出呢?现从大家熟悉的中学语文课文的写法中归纳了几种方法,供在座的各位习作者借鉴。+ b, t* e5 K/ J7 b: j! S9 `2 W
4 h3 x. }9 D; g9 r5 {4 X; ]( b
(1)、多侧面展示法。在记叙文中,对于要重点表现的人或物,若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并加以表现,对形象的刻画就会更加具体和全面,并使之产生立体感,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例如《琐忆》一文,既写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友能爱的一面,又写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敌能憎的一面。这样就展示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完整、饱满,也更真实、深刻。写景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如在《我的空中楼阁》中,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对小屋进行描述。要多角度表现人或事物,就要学会辨证地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材料要围绕中心不能横生枝蔓、杂乱无章。
! O& f% U; P4 j& h* q1 W- H" u. l4 Q- J" |2 `
(2)层层铺垫法。把重点的人、事、物放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既显得醒目,又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同样,把要表现的重点放在后边,先写次要的人或事物用来陪衬,也能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就像舞台上的戏剧一样,先有锣鼓之声和卫士的亮相,然后再让主角出场,以显示其大将风度。如在《明湖居听书》一节中,要重点表现的是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艺,但文章并不直接从王小玉入手,而是先写戏园子里听众爆满,人们都慕名来听王小玉说书;接着写一个面貌丑陋的琴师演奏技艺的超群;又写了黑妞的精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的演唱,最后才是主角王小玉出场,她的演唱又压倒了前边的黑妞,折服了所有的观众。这样写来,如同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愈高愈奇,愈奇愈妙,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运用这种方法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开头的内容虽不直接表现主题,但还是间接为中心服务的,要写出与中心人物或事件的联系,要能够对中心内容起到陪衬的作用,为表现中心服务。
4 z8 G7 h0 Y* f" H1 c; M7 Y8 P) @. f8 A0 Z  v& H" _/ K0 z
(3)悬念蓄势法。为了突出文章记叙的重点,往往先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注意,吸引读者去猜测事情的原委、真象或结果,然后层层剥笋,把故事推向高潮,最后揭示谜底,通过吸引读者注意力,加深读者印象,来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驿路梨花》,文章记叙的重点是“谁是小屋的主人”,在开头先设一悬念领起全文:深山月夜,梨树林边,竹篾泥墙,房门反扣,用炭字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到底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然后写瑶族老人,二设悬念:引发梨花姑娘;由梨花姑娘引出解放军造小屋,三设悬念:解放军为什么盖这小屋呢?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巧置误会,设悬----释悬----带出新的悬念。通过这些悬念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使文章记叙的重点突现出来,完成了主题的表达与升华。悬念的设置要紧扣重点,自然合理,防止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 z9 ^! Q4 U- {1 u! I1 _$ F3 b: U, ~) g! T- a
(4)对比烘托法。人分宾主,物有主次,红花虽好,还需绿叶陪衬。在对比中,事物的特点才体现的更鲜明。在《绿》一文中,为了突出“梅雨潭的绿”,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加以烘托,又用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与秦淮河的波色与之相对比,反衬梅雨潭的绿绿得醉人,绿得令人惊诧,绿得无法比拟。《故都的秋》中,也多次用南方的秋来对比衬托北京的秋。写人也一样,《群英会将干中计》一节中,愚不可及而又自以为是的蒋干,和足智多谋、成竹在胸的周瑜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对比当中,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生动。对比衬托,可以是同一种性质的材料,如《猎户》中百中老人来衬托董昆,使主要人物董昆的形象得到丰富和补充,也可以是反面的材料,如蒋干之“愚”反衬周瑜之“智”。/ a/ w  T: y2 M0 B, h; \- |

7 X/ o5 y0 }$ D/ ~(5)扬抑曲折法。“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情节的起伏跌宕,顿挫曲折,能强烈地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变色龙》、《项链》、《促织》等,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有的文章,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经常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制造波折。先写对人物的某种看法,而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得出一个新的结论。这既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逐步深入的,同时也通过对反面的否定而增强了对正面的肯定的表达效果,从而使正面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例如《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欢小蜜蜂,后来变得不仅喜欢,甚至想变成一只小蜜蜂。正是小蜜蜂勤劳、奉献精神的感动,才有作者思想感情的巨大转变。这样就突出了小蜜蜂的高尚品格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应注意,“抑”要有分寸,要为下文的扬留有余地。“扬”要把握契机,做到合理自然,水到渠成。
; Z  s+ d4 i2 ~3 O; z, W; p' H, t- l- ~7 c9 |( {
(6)直抒胸臆法。就是抓住叙述的重点,紧扣文章的中心,用精辟有力的语言,简明扼要地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表达方法上,是一种直接的抒情和议论。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每一个典型事例叙述完毕之后,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来抒写作者的感情,揭示事件所包含的意义,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突出。但应注意,抒情和议论一定要有相应的、充分的叙述与具体的描写为基础。不然只会显得空洞,不仅起不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反而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之感。
; |' G# @. t( e: R/ k2 N' J1 o
! Q  G# y! M4 p0 r! u0 F5 y(7)删次简冗法。一篇文章处处都详写就没有了详写,处处是重点就没有了重点。只有当详则详,该略就略,方能突出重点。这就要求在明确中心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素材,看哪些能恰当地表现中心,就作为重点,加以详写,哪些与中心无关,就大胆地删去,该略写的地方,就简明扼要。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原文中,曾有一段表现民工们中材夜思前干劲特别大的文字,写民工们春节也不休息,还开展了劳动竞赛,每人一天挑了几百担土等等。这显然与文章歌颂“寻找、运送特效药”的人们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没有关系。于是在选入中学课本时,就被删去。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文章对民工中材夜思的原因和过程没有交待,因为这些材料不仅无益于中心思想的表达,而且有害:试想,这么好的民工----我们的阶级兄弟,怎么会中材夜思了呢!但它作为事情的起因,不交待不行,所以只需用一句话交待一下就行了,决不可以详写的。材料的取和舍,详与略,要以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为准。该详时则不吝笔墨,酣畅淋漓;该略时则惜墨如金,扼其要语;该舍时则删次削冗,毫不吝惜。+ L4 U& M, K  N) @' X0 D
3 i& Y' ~  L) z/ n+ Q1 Z1 z- d3 t) C
(8)精雕细刻法。就是抓住突出主题的重点部分,进行细致入微、具体充分的描绘,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把表现人或事物特点的部分清晰地展示出来。例如《背影》,它所表达的中心是父子之爱,而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正是体现父子深情的重点,于是,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尽、细腻的刻画:“我看见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过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物行动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里“探”的小心,“攀”的吃力,“爬”的艰难,都揭示了父亲的舐犊深情,而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这样儿子对父亲的挚爱也自然流溢于纸上。如此,就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又如《包身工》中通过对包身工起床情景的详细描写来揭露包身工生活条件的恶劣,受剥削之深重;《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通过对吴吉昌扫街情景的细致刻画,来表现吴吉昌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抓住重点精雕细刻来突出中心的。运用这种方法要做到“精”和“细”。“精”就是要准确贴切,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要选择能恰当地体现中心思想的内容,“细”就是详尽入微,毫发毕现,形象逼真,力求给人身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s7 z6 d$ q2 C- [! ^

" i7 }& t6 W$ \" X(9)铺张渲染法。就是抓住要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全面展示事物的特点,就象绘画中在简笔勾勒的基础上敷以浓墨重彩一样,使形象更加绚烂艳丽,从而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重点写了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面,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用了比喻的手法,对这三拳进行了充分的渲染: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似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视觉、听觉作了一大串形容,充分渲染了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这种手法的运用要慎重,要用在当用之处,不然会陷于罗嗦,令人乏味。, Z' \/ b, ?2 `/ Q9 `2 l
; b1 G3 Z# f7 U6 S2 t
二、先制订计划,然后再写, t7 I& J$ i. u( m' B1 U" V

' q. \  D# p3 S) Y, M$ d这好像和“随便涂鸦”有些矛盾,实际上不是这样。在坐下来正式写之前,先做个计划或是脑子里先预演一下,这是非常管用的办法。每天跑步的时候想想要写的东西,或是散步的时间来个头脑风暴;然后把想到的记下来,做一个扼要的提纲;等真正准备好开始写了,可以很快的展开,因为思路和想法都有了。刚才我已经向大家介绍了记叙类文体的几种讨巧写法。这里我再拿议论文的结构与议论文写作技巧来说明一下。
; o) @/ D" m% ~% l
3 w2 X/ y0 p8 v; G7 N1 \根据我近年来阅读习作者所写的议论文的体会,发现这样两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是绝大多数习作者写的是议论文好像是议论文,二是绝大多数的习作者写的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主要表现是:1、议论文结构不合体。如开头不提出论点,中间只写几个论据,而不加分析,更没有分论点;甚至在列举论据时,还出现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2、思路不合逻辑。如开头提出的议论文论点是“干什么事都要三思而行”,按逻辑思路,接下来的论证应主要围绕“为什么要三思而行”来展开,即三思而行的重要性,或者三思而行能够带来的好结果;但是有的习作者却重点在写“三思而行是什么”或者“怎样三思而行”,让人感到别扭。3、议论文论点和议论文论据之间缺乏必要的粘连,即通常所说的有述无论,有据无析。为此,我认为习作者议论文,必须走好以下三步,即结构合体,思路入格,粘连有术。
- U$ c# m$ u9 E9 [  {. l9 Z# ^- _# X& U$ A
(一)议论文的结构合体7 i5 u: z/ l. J( m

& r, K/ ^, W8 C) e* Q6 [议论文,分析事实,论证道理,当然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态上,就是具有一定体式的文章的结构。怎样写议论文才算“合体”呢?1 H6 y& }$ x' A& u: {: }" g5 L5 ?9 L; p
1 a/ M5 S% L# X) x% j' ]# R4 }) h
一是根据议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应当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或曰“引论”、“本论”、“结论”) 三大块构成。“提出问题 ”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者得出综合性结论, 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这一点,众所周知,兹不赘述。, I* \0 V6 h6 Z! }

, d) A3 R; l; y6 c1 h0 X, G( k二是分析问题即本论部分,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层展开论述。所谓“向度”即论述展开的方向。这个“向度”有四个: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结果。一般情况下,一篇习作者议论文作文,其本论部分只要从这四个向度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展开即可。但无论是从哪个向度展开,其分论点之间都要形成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说,有并列式、递进式和对照式三种。
  D0 k# ^# G6 ?8 [
9 E, @, R# ], q5 B2 A所谓并列式,就是围绕中心从同一个向度列出几个分论点,逐一论证。如果仅仅围绕一个向度写,那么几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并列关系。0 |8 W) \2 a% @0 d, V

& q) {: L% G  I递进式同并列式结构相比,除了论点之间的意义联系不同以外,其段落的结构模式与并列式相同,就不再说了。
# M: x" v% G* ~  F' ?0 f5 h: T
6 C1 a; |8 A( B# F所谓对照式,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其优点是结构简洁,论证充分,容易上手。最简单的对照式是在提出观点后,一段从正面论证观点,一段从反面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还有一种对照式结构是在正面进行论述或者摆出论据后,紧接着用转折或者假设的方式从反面展开论述。
% t3 X5 s# }; y4 h4 W' t% l# M' b& O( [; G/ L
(二)思路入格) z4 ?( R  O. D) A) a5 r+ {% T

8 I7 q; S) A8 `0 Y5 E% ~议论文是论述问题的,当然要有一定的思路,即议论文各部分之间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议论文是论证问题的,你在提出议论文论点后,就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你提出的论点令人信服地确立起来。因此,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就应当是因果联系,即中心论点是“果”,分论点是“因”。这个因果联系就是议论文的思路之“格”。/ O/ U* J+ x# I3 S, }" P# m
1 c7 f) ]5 n# ?; q, m
作为一个习作者的议论文作文,最起码要做到在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论点和论据之间要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 k0 V" n, N6 m3 g. x# p2 S3 }
( O/ {1 C9 X3 g$ k习作者提出中心论点后,只要围绕中心论点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找到提出分论点的方向。如中心论点是“只有坚守,才能使人的思想品德升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稍加分析,就可发现这个观点是在说“坚守”的重要性,于是,分论点就要回答“为什么坚守很重要”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从“为什么”和“什么结果”这两个向度来立分论点。如“坚守是一种执着,使绝望变成希望”,“坚守是一种信念,使普通变得高尚”,“坚守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大”。如果我们要检验这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话,只需在这三个分论点之前加上“因为”,在“坚守很重要”之前加上“所以”,再连起来念一下即可。
7 K" t; {+ k, ?9 l& K
2 ~3 t) M+ w: J9 F同样,分论点和议论文的论据之间,也应当是因果联系。如在“坚守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大”这个分论点后面,就可这样展开论述:“边防战士的坚守,使国家安定祥和;人民教师的坚守,使桃李满天下;白衣天使的坚守,使病魔为之屈服。”又如在“自由是思想的漫飞”这个分论点下可以这样展开论述:“行动可以受制于客观现实,思想却永远享受绝对的自由。有了这份思想的自由,才有了集豪放与浪漫于一身的诗仙李白;才有了身陷囹圄还在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魄后主李煜;才有了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才诗人海子。总之,因为这份思想的自由,社会才会在其牵引之下不断地进步,才会创造出一个个永载史册的人类奇迹。”
- N: s/ W# s- \; @0 R( r
, T, P% Y1 O# A' n(三)粘连有术
0 J6 ^- }, j# O! o
3 m5 x' }; O! h# R" K* A一篇像样的议论文,除了议论文的结构合体、思路入格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论点的恰当阐述和对论据的中肯分析;没有这样的阐述和分析,议论文论点论据就不能粘连起来,而这个粘连是有“术”的。1 y4 I# K' ^  |. t2 `/ y
( p/ W( ]" r9 E, S8 p/ `& P9 g- o
1、观点+过渡+事例+分析, Y. v! m7 |/ c2 E6 P" W

$ {( b4 ?+ }# {9 H, P; B8 c4 o+ d这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过渡”和“分析”。所谓“过渡”就是要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适当的词句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议论文材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所谓“分析”,就是事例叙述完之后,还必须对事例进行适当的分析评论,指出其本质特点,使事例和论点在内容上联结在一起。
5 z! T4 W! K- U, v7 b. H1 |  M
3 o1 r6 F& j% c! f' E3 V1 S5 i7 w2、观点+过渡+论据+分析+归纳
  z* ]2 Z. `) |+ w/ c- w0 v7 M
% i- ^* V$ a) b3 s7 ~7 A这种议论文论证方式就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归纳”。所谓归纳,就是从多个事例中提炼出必然性的东西。既然要从多个事例中提炼,那么,“论据”部分,就应是两个或三个以上。3 B$ U. r# W. t; J

$ Z+ q9 [+ S7 j1 k: B6 m& V3、一般道理+个别道理, M3 p: T9 Z- e3 O

6 B0 f6 H% b) P即“演绎推理法”。前面的分析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演绎推理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用普遍性的真理(论据)来证明特殊的论点的方法。
  o) W  {1 s2 X  W- ?! e1 ^2 L
/ U$ V6 J, F$ _. E0 L" q; J如果完成了以上三步走,大概就能写出像样的议论文了。. y) c9 ^8 i% R5 g9 U
/ J* u+ C8 ~8 B' M8 A
三、随时随地记下你的灵感
9 f" D7 a. q* ?' x5 m. `0 X: \1 q4 l+ k+ T. m1 f! v
餐巾纸上写歌词、手纸上写情书、餐盘纸上抄电话号码,只要它是一张纸你就可以写点什么在上面。这个设计是为了鼓励大家随时随地的进行思考,比如早餐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等等所有空闲的时间,最重要的是要将它们随时写在纸上记录下来,因为很多生活中的灵感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另外可以随身带一本小笔记本,当你对你构思的小说,文章,或是小说里的人物有什么灵感的时候,马上记下来。当你听别人谈话时的只言片语而所有顿悟时,或看到一段散文诗或是一句歌词让你很感动时,都可以马上当他们记下来。灵感总是转瞬即逝,你及时的记录下来,便可以成为你写作的素材。我的习惯是,为我的博客要写的文章列一个清单,不断的补充它、完善它。
" C6 G4 D& D$ @& n$ x
. |1 s% t' J! o9 a8 H四、尽可能多写
1 r5 G# S) G4 v9 b! G
* P" Q4 `5 z6 Q5 I1 @1 K8 Q每天都写,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写几次。你写得多了,也就写得好了。学习如何写作和其他的学问道理都是一样的,熟能生巧。写写你自己,写写博客,向出版社投稿。只要写,尽情投入的写,练得越多,你的写作水平就提升得越快。要尽可能多的写就要充分发挥“烂”笔头的作用。& E; P$ e$ f5 x6 _! p: G0 Q

& S* \4 N5 k" l2 [* ~* _' d( F(一)烂笔头的作用
3 T- d& k1 X! @; R% o. W0 F  P) H  g
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人脑的记忆体系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短时记忆是一种操作性的暂时记忆;长时记忆属于储存性的永久记忆,相当于人们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等。记忆是人脑的自然属性,是一个心智正常者的天赋能力。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记忆能力。& Z7 p2 G) m$ i/ M9 C# D. \! D
; p2 }; w  t4 j- ?  C* B! o' Q" x
有学者认为:“在进行听力理解活动中,特别是考试时的听力理解活动,主要依赖的是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容量有限。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测试统计显示,不同年龄的中国人,短时记忆的平均广度是:平均一次能记住无连贯意义的汉字6个多一点,或者意义连贯的7个群组,每个群组可以是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国外测定英语为母语的人,短时记忆的平均广度是:字母7个,单音节字5个,10进位数8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John Miller)提出,正常的单词短时记忆广度的平均值是7±2个单位。一般认为,在语言理解中,言语信息可在短时记忆中保存约几秒钟,如不进行复述,就会在30秒内丧失。由此可见,有限的短时记忆容量根本不能满足人们倾听和理解长篇大论的话语的需要。因此,记笔记就显得十分重要。”
7 P( q" X$ T  w2 u8 {
. w9 p3 m: R% m: w在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烂”笔头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M$ ?$ Q( U4 E* E( A* N/ b$ I& o3 e! r! d, i/ k, K
(1)只有“烂”笔头,才能准确地、全面地记下各种信息。在一个人的每天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有大量的信息需要记忆。对于普通的人来说,所有这些信息(尤其是它们的细节),只用脑子去记,是很难全面和准确地记住的,不是记得不全或不是记得不准。即使一时记住了,日后回忆时也可能回忆不全或记得不准。不准和不全的记忆有时会造成写作困难。这种情况尤其在记忆数字窜(电话号码、日期和财政数字等)方面更为明显,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某个数字串在自己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或者正在思考某个数字串时,常常会下意识地把别人说的别的数字串“误”记成该数字串。如果在听的同时能写在纸上,则可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 N; U9 k* x' P& {  `/ U
* M7 Q/ ~% b/ q用脑子记忆也好,用“烂”笔头记忆也好,目的在于提高综合记忆力,便于写作,把文章写得更好。所以各种记录要随身携带,及时查阅,并且要注意及时整理和更新。
2 t9 _6 i2 k/ Y( Z" X) E# H6 g- B. R1 J6 K  K! _8 a% q, }, L
(2)只有用“烂”笔头把脑子记住的信息写出来,才能形成准确的见解,才能与别人“共享”。一般人回忆记在脑子里的内容时,各种想法一闪而过,不太容易将前后内容进行反复对比和推敲,因而不易发现有什么不妥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而动笔写,各种想法就“固化”在纸上,可以从容地进行比较和推敲,有什么不妥或互相矛盾的地方就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因而容易形成准确的见解,所以用“烂”笔头记下信息的过程,是一个准确记忆和加固记忆的过程。2 D7 h  g- I  [

5 r( {6 o) Q0 ~% X* ^. I, Y/ |3 f0 B. ?(3)只有把信息“固化”成文字以后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才有可能随时随地进行准确的复习。光靠脑子记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例如要记忆圆周率100位,如果只有口头的传授和脑子的记忆而没文字记录的话,就难以进行准确的复习,除非身边有一个能准确背出100位的人随时指点你,而一旦有了文字记录以后,随时都可以拿出来进行准确的复习。
  Y! D6 _( J6 Y7 {: \0 U$ m, f
6 o/ K5 n5 y5 o所以记忆力再强也要善于使用“烂”笔头和其他各种非脑记忆手段。
! g3 t5 b; j2 j* J& ~6 |) V3 W0 g3 |' a
(二)记事本随身带2 {- |+ E+ G, w8 d
" E7 m) f9 \: N0 z, n: E1 q
正是因为“烂”笔头较之好记性有以上这么多的优越性,所以记事本要随身带,随时随地把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
* a8 S- o- \6 z( j7 o
9 F, @( g# I1 [6 c' d  f“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想写成一篇文章,不论文章长短,在写作之前都应该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在写作过程中及时修正和补充这个计划。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做一个有心人,把随时随地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与所写作的文章有关系的问题都记载下来,并及时分类归纳,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样,办公室内和办公室外、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一个人的智慧和众人的智慧融为一体,力争把可能写成的文章都写作成功。那种随波逐流,写哪里算哪里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
# t  |2 S& h. W9 v8 Q! Z# _' U4 A+ \# d
记事本随身带还可以捕捉“灵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灵感”是存在的,而且一点也不神秘。人们对于某一问题长时间的冥思苦想,脑子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而找不到答案,只得暂时把它放在一边。在某种情况下,脑子的紧张状态解除了,或漫不经心在进行娱乐活动的时候,或看到某种现象以后受到了启发,那个长时间一直困扰你的问题的答案会突然浮现在脑海里,这就是“灵感”。它是长时间冥思苦想、苦思苦想之后的一时茅塞顿开,是一种顿悟。它来得快,走得也很快,如不加以注意,并及时地把它们记载下来,日后可能再也不会重视,从而失去一些特别有价值的思想。
, L/ _; [: D& \3 G# z# [$ J( I9 _1 j4 t+ @5 W8 Q( Z8 r- `) ^9 C
在座的不少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晚上睡觉时由于脑子处于比较安静的状态,特别容易产生出“灵感”。所以晚上睡觉也要把记事本放在身边,入睡前或醒来时有什么想法,立即把它写下来,写的时候不一定非常正规,非常详细,只要事后自己能看懂即可。
. L( C. h% [# L4 ]3 c+ d& Y! {
! w/ T% C5 J  G; ?与记事本随身带,有事就记的做法一样,接电话时对于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数字串(例如经费数额、电话号码、交通班次及其始发与抵达时间等等),要边听边记录边核实,以免由于短时记忆现象的作用,听的时候确实听清楚了,也自以为记住了,但是过不了一两分钟就记不全了,甚至完全忘记了。同样,请别人办事或叙说重要事情时,也应该尽量把要点写在纸上交给办事人,这样既可以防止对方遗忘,也可以防止对方搞错(尤其是一些数字串信息,诸如经费、电话号码、住址、日期等等)。如果是口头交待,重要的事情请他们复述一下,以免发生差错。
3 b5 |* Q8 O2 B+ W% k; Z. u% t8 F5 {+ [3 E( ~: D
(三)充分利用电脑
" E+ g$ y8 a- C- [2 C: Y! w' U4 P/ K7 N0 c% d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需要人们记忆的信息量急剧增加,大有记不胜记的感觉。可幸的是,在信息量急增的同时,各种电、光、声和电磁记忆设备层出不穷,能很方便和准确地记忆和重现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现在已经有了便于携带的电子录音机和电子录音笔,可口述记录下要写的事,事后放出来听或整理成文字。在不便于动笔的场合或来不及用笔记本记录时这种方式的优越性明显。各种各样的电子记事本,能自动加工整理输入的信息,能快速检索和读出,在记忆日程方面能按照人们事先编定的时刻发出声光等信号,提醒不要遗忘。所有这些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大力采用,以提高写作的效率。
/ X1 F, U; @3 ~$ {' f5 }7 {& u& s1 W* S8 |- t" S- g# K; t
我们研究和锻炼记忆力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提高写作的效率,不是为了记忆而记忆,更不是为了炫耀于人,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新式记忆工具的作用。
9 f* h4 Y% J+ [1 l6 h, w; `% J3 Z8 e; e1 I
五、创新写作方法
9 r6 f0 m- O3 \0 r! r& b9 ]3 e7 O  T3 I' `/ K4 @' [! U
你需要模仿名家,这并不意味你要跟他们写得一模一样。你可以试试新的写法,从这里学一点,从那里学一点。渐渐地,你就会有了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文体,自己的思路,这就是个性化写作。试试一些不一样的表达,或创造一些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每一方法你都可以尝试一下,看看它到底怎么样,不好就不用呗。
6 U, |+ W  q( s( d/ N5 O, t
0 x7 {, u* n1 W6 S7 v6 d5 s  m, V有感而发是个性化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真情流露的重要的表达方式。2 b' R: d6 ^7 ^( j+ t& a

: j6 V# y2 R1 T0 ^个性化写作就是在安全自由的环境和心态下的独立自主的、真情流露的,从立意拟题、文体、构思、内容、语言、表现技巧等方面都彰显个性,富有创意、展示才华的写作。有感而发是个性化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真情流露的重要的表达方式。在个性化写作的讲座中,只要我们能激发习作者有感而发,习作者的情感就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F0 b* r- ]0 Y0 U& B5 i% M" a
8 \6 a1 J6 x5 B! d( c5 m5 e3 K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事对人的尺度和态度以及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其情感一定不会完全相同,不同的事情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其情感也是不一样的。但它们都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差异。当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他们的情感都发生了变化,喜怒哀惧忧思恐的情感是基本相同的,这些相同点就是属于情感的共性部分。而喜怒哀惧忧思恐程度的深浅、表现形式等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差异,是属于情感的个性部分。因此,情感也分为共性部分和个性部分。当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既要写出情感的共性部分,又要突出自己情感的个性部分,这才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这情感的个性就是你自己拥有的独特的地方,是珍贵的财富。/ }& c; f! _% T
) s7 r' X1 O# h2 B6 ]8 n' a
只要你善于表达情感,特别是将自己情感的个性部分细腻的、生动的表达出来(至于文章的结构形式,我们暂不必过于追求)就会成就一篇具有真情实感,完全属于你自己独特感受的文章,这就是有感而发,也是个性化写作。有感而发对于习作者特别适用。因为大部分习作者写作文都觉得没什么材料可写,于是出现了抄作文选、胡乱编造、无病呻吟等现象。如:有的习作者写过这样的事例:写自己半夜发高烧,半天也退不下来,其父母背着他到处找医院,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曾跌到过好几次……这个学生家中有自行车和摩托车,那天为什么不用交通工具,而且附近就有两所医院,好几间私人诊所,显然,这又是胡编乱造之文。习作者为什么不能联系实际写自己的生活,而要将我们祖辈们的文章借过来用呢?我们不能不深思。9 P& d* J! o% E4 D

% w, j, a4 _" {& I/ Z针对这种现象,在指导习作者写作时强调要有真情实感成为很有必要的要求。有了真情实感,习作者的笔才会随着情感的变化而不停地写下去,从而达到一种自由创作的境界。在这自由创作的过程中,我笔写我意,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情感的共性与个性在不知不觉间渗进了字里行间,会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这充满个性的写作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化写作吗?这样写文章,我们还会担心没话可写,文章不真实,文章没感情吗?在那种情况下,你肯定会惊奇地发现写文章原来是那么的容易。这种写法也叫做有感而发,是个性化写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凡是经过时间的冲击,经得起考验的经典都是发自于作者的真情实感,都是有感而发的作品。有感而发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特别能将情感的个性部分细腻、具体地表达出来。只有有感而发的文章才能以情动人,才能博得众多的读者。
# Y8 n3 [5 e! h# g$ e' S+ P& f
1 }3 i& M7 o" }在讲座中,为激发习作者善于有感而发,可采用如下方法。
7 c9 H3 g# W$ M0 B4 ~' I" [. W' _# g
' z5 K7 m  s, p% t3 L9 D1、在讲座授课的过程中学习有感而发) I6 X) Q" k* b% d
. y8 P% ?) B/ o8 ?
用华丽的词藻写的文章能让人学到很多优美的词语。但如果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文章缺乏生命力,也只能算是文辞的堆砌。要写出有生命的文章,关键在于“真情”;有“真情”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产生共鸣。这时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不同阅读感受。
: y6 b" ~2 f- j$ k( m9 N
  q' r' ~7 g; K( L1 U5 o有“真情”的文章,只要做到有感而发,即使不需要华丽的词语也能深深地打动读者,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如:朱自清的《背影》。在讲座时,重点放在学习作者内心深处最难忘的一幕上: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作者将触动心灵的背影作了细致的刻画。作者之所以将其写得如此具体,就是因为这一幕深深打动了作者,当时作者可说是思绪万千。从对父亲行为的不解到理解,再到思念的过程,作者的情感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起初,作者觉得父亲的行为迂腐,后来当他看见行动蹒跚的年迈的父亲爬月台,过铁道为他买橘子的那一刻,儿子深深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而自己却对父亲的行为非常淡漠。在鲜明的对比之下,作为儿子的非常惭愧,觉得有愧于父亲。他多么希望能给体弱多病的父亲一个安乐的晚年,但学业未成,未能尽孝道,加上当时家中景况惨淡,祖母死了,欠债的父亲还要为生计奔波,这种情景下的离情别绪,怎教作者不难过,不伤心流泪呢?这一幕的送行,怎能不深深烙在作者的心上?作者想想自己,又想想父亲,又怎能不百感交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真情”,朱自清即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言来表达,也能深深打动读者,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位“好爸爸”的形象,成为了流传于世的名篇。: h% y: I* q/ n' [

3 m7 H2 X3 {$ j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除了了解文意、学习写法外,还可让习作者进行练笔。可先让习作者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一幕,再让习作者写一段自己最难忘的情景,要求习作者把情景中能触动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点一滴,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写具体,细致。这样习作者就能做到有感而发,文章自然就会充满真情、充满活力。
5 X4 _- w7 ^/ o8 U/ V. V8 H
! N7 V7 E+ h; V" [! I2、在讲座中要及时做到有感而发
* N' f) d+ ?  N8 N1 S* _1 o& z. X" n2 k, o; V5 k) c7 z8 a
在讲座过程中,发生在习作者身上的事很多,需要心细的教师及时去发现。教师善于捕捉习作者当中的焦点话题,跟上习作者的步伐,在发现习作者对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就应抓紧时机,创设一个作文情景,让习作者提笔在自己的作文本上畅快地抒写自己的感受、见解或体会,习作者的真情实感就得到了及时的抒发。
. a. K9 M  L- R2 Q( g4 v- X/ G5 Z8 V, C+ {
在讲座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就能发现许多事情可让习作者有感而发的。如:“辩论会”,“最近市里的热点话题”等,这些活动都可为习作者提供抒发真情实感的平台。7 y5 c2 U/ B' M0 a) b- N) \
3 u9 V2 i' I* o1 x
3、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有感而发的良好习惯+ e# v  F' @9 B3 r% ]
! ~2 k2 b/ m' g. {' P
自古以来,许多成名的文人身上都随时带着纸和笔,当他们遇到能使他们的思想迸发火花的偶发事件时,便马上奋笔疾书自己的感受、建议等,积累下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了传世之作。写作是靠灵感的,而灵感是霎那的,所以要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思想火花、自己的心里话。靠灵感的抒写是随心所欲的,是畅所欲言的,文字写下来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原来写得如此生动、有文采。如果等灵感过去,当头脑中感人的一刻即逝后,我们再来执笔,你便会发现那种表达内心细腻感受的文字远不及当场写下来的具体、细致感人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随时随地写下自己有感而发的一幕,并养成有感而发的习惯,只要持之以恒,假以时日,我们的作文水平定能有大大的提高。
3 B" c0 ]8 B" Q: A; X) H1 t# U9 b' r) I3 Q1 c7 t- R
六、学会随便涂鸦& v" C8 c5 {) ]  ~/ K
- K  `- D, O, [! z8 _# ?6 z
手绘可以帮你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帮助你启动所有的背景知识:动手去画能够把不同的想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视觉化的呈现在眼前,帮助你将那些随机的元素进行组合并且在它们中建立出意想不到的联系。最主要的是你要尽可能快的去画,不要考虑技术和现实诸多因素。这种方法让你专注于内容而不是陷入只对形式的追求。写作也是这样,面对整张的白纸,整版的白屏,无从开始,肯定恐怖。你会想:我还是看看邮件或是小憩一会了吧!各位,千万别这样。马上开始写,马上打字,你写什么没有关系,只是让你听到你敲键盘的声音吧。只要你开始写了,什么都好办了。像我的话,我喜欢先敲上我的名字和文章的标题,这应该不难吧,然后再慢慢的展开思绪,全身心地融入进去……关键是:开始可以随便写写,随便涂鸦,但是要尽快开始写正文。
- e( h4 z5 o* m1 k4 s
4 r8 I4 p) ^% b: u七、写作要集中精神4 }4 @% C4 q* u" J8 h) T# {+ f
( L* u+ J8 k3 w# ^2 v( N
写作是一件一心一意的事情,在嘈杂的环境或是同时干着别的事情,是不可能写好的。写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需要一点点柔和的背景音乐。即使是最低要求,你也需要在全屏(没有其他软件的干扰)的条件下,使用WriteRoom, DarkRoom,Writer这些写作软件,不受打扰的写作。关掉邮箱,关掉电话和手机,关掉电视,清理掉书桌上无用的东西。清除与写作无关的一切杂念,现在就是写作的时间,好像把自己放进一个盒子里,在没有任何打扰下进入写作状态。
' p1 H9 m2 v% r6 r0 D% q4 P" y- }" Z% l. `8 U- U
八、安排专门的写作时间
) Z+ I/ U+ k5 b
' j0 z2 `, k& y) X每天找一个没有任何打扰的时间段作为专门的写作时间,让这成为习惯。对我而言,清晨的时间是最佳的,午饭前后,傍晚,或者深夜的那段时间也可以。无论在什么单位工作,我都坚持把写作当作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去做。开始的时候,每天至少写半个小时,后来,逐渐增加到一两个小时,现在每天至少写七八个小时,甚至达到十几个小时。当然,若你是一个全职的作家,那么你需要写更多的小时,请你不要担心,这只会让你写得更好。
3 |! [( Q- z4 i3 Y* u  I& p9 p( L
6 K: X- H! @" H' P九、学会如何修改
3 ]0 w) S- R* y( I3 {# ^- X) ]1 k$ ]5 X9 f
你开始构思你要写的文章,然后试着写,让故事情节或者逻辑层次展开,最后你需要回过头再看看你都写了些什么。这点很重要,很多写手一旦写好就不想修改,觉得已经费时费力地写好了,还要再花时间修改,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但如果你想写得更好,你就要学会如何修改。好的作品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改而成的,这会让你的作品从平庸中脱颖而出。看看你写的东西,不仅仅是那些拼写和语法错误,还有那些无意义的词,混乱的结构,和让人搞不懂的句子。修改的目标是:更清晰,更直接,更鲜活。4 m5 e* x6 P& G$ K8 `

* ]1 c9 e& y4 b3 W& P6 @( n. p% o0 W首先要求语言准确。
" c8 Y' d' o' j' M2 s; i8 H; q' d2 f/ d7 o, e; w! E5 t# r
准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做到没有差错。“准确”,是从总体上要求语言讲求科学性和逻辑性,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论文中用词和造句必须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并能如实、贴切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要使语言准确无误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3 e1 F0 ^& R8 B
9 j9 F! X. Q$ {
1、用词要做到准确、无误,合乎事实。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论文的语言质量如何,与选词的准确程度关系极大。用词准确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用词准确的主要途径有两个:第一,要注意辨析词义,要仔细区别近义、同义词在含义上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我们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推敲每一个词,并在反复精选的基础上,使用最恰当的词语。汉语中的近义词、同义词很多,有些近义词粗看起来,意思区别不大,但若仔细地分析,就会发现含义完全不同。例如:“才干”、“才华”、“才能”这三个词含义相近,却又有细微差别,它们都表示有较高的能力,但侧重点不同;“才干”着重指办事能力,“才华”着重指表现于外的才智和能力,“才能”不仅用于重要的实践活动,还用于思维活动。第二,要注意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选词、用词上注意掌握“分寸感”。在汉语词汇中,除了很大一部分“中性词”以外,还有一些词语是能通过其特定的含义体现出鲜明、精妙的感情色彩的。例如:“他终于死了,享年十二”,“享年”是敬词,通常用于晚辈对长辈,这个词用在这里读来使人感到别扭。写成年人到写小孩,是不该用这个词的。要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首先要区别词的褒贬色彩。比如:“坚定”、“顽强”是褒义词,“固执”、“顽固”是贬义词。其次要分清语意的轻重。比如:“责备”、“责怪”、“指责”、“斥责”这几个词的语意,一个比一个重,使用的时候就要注意区分。当然,汉语词汇极其丰富,要想从这浩瀚的词汇海洋中,选取唯一的、完善的词语来准确地叙事、言物、表情、达意,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在没有搞清词义之前,绝不能轻易落笔,力求做到对每一个词都来一番推敲,以保证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准确地再现事物的原貌。
7 g# W* }# E4 T: K
7 V0 B1 w2 C7 W4 _2、造句要合乎语法规则。论文的语言最基本的就是遣词造句的问题。老秘网认为,如果造句能够文从字顺各司其职,那么论文的语言就达到最起码的要求了。句子结构是不是正确,取决于事理说得对不对,合不合语法规则,用词不当、词序不妥、句子成分残缺、语言不合逻辑,就会使意思含糊不清。所以造句时要注意:第一,句子成分要完整。构成一个句子最基本的成分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在比较复杂的句子里,还有宾语、补语和状语等连带成分和附加成分。在一般情况下,句子成分,特别主干部分是不能随意省掉的。如果省掉了不该省略的成分,句子就残缺不全,意思就不能表达清楚。例如:“我利用职权为自己建造庭院住宅,都是从教育卫生经费上卡下来的”,这里省略了主语“钱”。“大家认真讨论了今年的工作和学习”,这里缺少宾语“计划”。所以造句是一定要使基本成分完整,附加成分有条理。第二,词语要搭配得当,词序要有条理。在句子中,词与词的互相搭配以及词序的安排都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会犯搭配不当和不合语法规则的错误。例:“他的学习态度一向认真努力,可以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态度”与“努力”搭配不当,要改为“踏实”。“学习态度”是“学习的榜样”也是搭配不当的。第三,事理要合乎规则。有些句子,从语法形式上看,成分不缺,搭配也当,但仍不准确。原因是反映的事理不合逻辑,不合思维规则。例:“小陈的父亲长得很像小陈。”这是主客倒置,不合逻辑。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处于崩溃的边缘,而美国却由于发了战争的横财,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句显然不合事理。既然“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处于经济崩溃边缘”,为什么却又说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经济却又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呢?另外,关联词语要扣紧,论文属于议论文,关联词很多。如,因为……所以;要么……要么……;不但……而且,等等。关联词用得好,可以使文章严密紧凑,准确有力。
: g. b# i! S; S- y. z! ~6 t
8 ~1 @2 @1 O* H& p! R6 M0 l: G其次、语言要简明扼要。
" o) A6 H# H) G7 S- g( d  D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0 }! w* F& H$ V! y: d
十二、学会采用对话式的文体: }- ^) J; {" V" h5 @

1 y' g# a; L2 |# }7 h, @* R: ~很多人的写作都很正式,但是我发现像我们说话一样写作会使文章更流畅。这样一来,读者看起来会更舒服。刚开始这么写并不容易,你需要坚持这么做。也许,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为了读起来更口语化,你需要打破一些语法规则。因为如果生搬硬套语法,会让你的文章看起来很不自然。若没有其他原因,就不要破坏语法规则。你需要知道你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6 b3 O' Q/ @: [# [% Q7 g+ o$ ^
+ `( F6 f% {  a) W& A3 _# S9 ^
十三、学会用好的开头和结尾4 ~; {* \! t4 L4 @
5 y; H; v! g7 y2 a2 k- [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点。特别是开头。如果你不能在故事的开始就吸引读者,那他们就很难有耐心把整篇文章读完。所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怎么写好开头,读者一旦对你开头感兴趣,他们会想知道得更多……写好开头后,再弄一个精彩的结尾,这会让读者更加期待你的下一篇佳作。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好的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大家来看一篇满分作文。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做到“落笔生辉”实是不易。为什么开头如此难呢?一方面,开头是门面语,要首先给读者一个耳目一新的印象。否则开头抓不到读者的兴趣,读者便没有心情看下去。另一方面,开头是文章的一部分,他有自己规定的任务。有些事开头要点出来,不能谈得太多。谈得太多,便肢解了后面的内容;有的开头要概括,又要开宗明义,后面才能展开;有的开头讲求趣味,一见面就能抓住读者。如此等等,都是相当有难度的。同时写开头还要考虑到结尾。结尾与开头呼应,才能体现文章的完整性。开头有伏笔,后面才能出人意料而又有理有据。
. u: d% @/ j6 }" P0 m# r( a$ F" n
(一),大家来看一篇满分作文的开头。“纵观古今,秦国因极力推行“商鞅变法”而使国力昌盛,以致最终实现一统天下之伟业。而清政府闭关自守、摒弃改革创新,终致丧国辱权、泱害国民。故此,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惟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谋求全面发展。“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主席曾高屋建瓴强调。而至今日,我国虽步入经济快速增长的上升期,但却凸现出许多有关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据报道,双边贸易规模最大的30种商品中,中方具有比较优势的很少,多数是日本具有优势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作者以历史上一对结局具有巨大反差的对比来引出主题,只此一笔,便有了足够的亮点来吸引读者的眼球。紧接着一句江主席高屋建瓴的话语并一个一百八十度陡转的事实,将文章主题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文章开头,每一个人都会为它拍案叫绝,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学习这样的开头,并为自己所用。
* }. x- A; f, U+ I3 S* S9 g& Q$ f* w) t
(二)我们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
0 m5 Y; }; E6 d! e& d
' u% ?: c) I- m% [4 J# b. V8 j“创新水平偏低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创新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高、所需人才匮乏、体制不健全、科技水平较低等决定性因素阻碍发展。观念是创新的源泉,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发展,又谈何发展?所需人才匮乏,创新主体力量薄弱,只能是捉襟见肘,想促进社会快速发展谈何容易?创新能力低下、体制不够完善、科技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又如何促进发展呢?社会终究是向前发展的,落后就等于挨打。那么该如何才能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使我国步入更快发展的轨道呢?; V% P7 K# H9 `! S3 K- K" k
1 e9 a/ M( ^1 z' k- L9 s- W1 k9 L
首先,务必提高创新观念,在思想上有新突破。观念乃创新之本,失去创新的观念,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政府要重视创新者的个性想法,鼓励创新者积极探索,帮助扶持创新事业的发展。破除旧的传统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发展观念。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创新光荣’的社会氛围。8 t& w7 a! t4 x4 l2 P! Y0 `

- |% @- X+ f. S其次,务必创新先进技术,在生产力上有新突破。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成立专门研究技术开发的部门,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创新工作。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发明创造新技术,开创新领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 k* x/ ~, w, ^3 a

# d- O# I' m  A  i. V$ L5 f再次,务必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保障创新力度上有新突破。创新需要有环境,需要有健全的体制做坚强后盾。及时出台有利创新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拨款资助等倾斜性政策。坚持走政企分离的道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制法规,保障和维护创新成果。依法惩处侵犯个人、法人创新产权行为,行为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6 D! v2 d- V9 ~
- W! r: r. C, [. }) T8 y
务必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使用上有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任用。企业要搭建充分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鼓励人才自由创新。高校要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培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与高校应加大相互交流的层面、层次、广度、深度,创新出更多科技文化成果。”
6 ~" P# Q# b9 [$ f( _9 K3 w/ ?. K, N/ a4 Y% c8 e  Q
这部分主要是作者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具体的解决方案。人与人是不同的,同样的解决方案不同的人来写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就牵涉到了写作技巧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就要从本质上或者说从根源上找到它的事发原因,这样提出的方案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点作者处理得很好,不吝笔墨的使用了一段文字来阐述了这个问题根源。在具体方案安排上,作者做到了主次分明及重点与非重点的合理安排,使整个的方案逻辑严密,并照顾到了方案的可行性。在具体措施完成后,仍不忘来上一段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概括,从而使读者记忆中分散的条条措施凝聚到了一起。看完这一部分,读者会有这样的感受,对作者提出的方案,不但具体措施条清缕晰,还有了一个全局上的把握。! Y/ D1 {8 L) _; `

. [; w" W( `3 q; v! ^(三)我们再来看结尾。在一篇文章中,结尾和开头具有同样的分量。白居易说“句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乔梦符提出“豹尾”之说;谢榛主张“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沈德潜、施补华要求结尾“作斗健语”、“完固有力”;李渔认为“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蘧别”。这些说法同样也各有道理。在文章结尾时,作者切不可因为文章即将结束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好的文章要有好的结尾,好的结尾贵在不落俗套。好的结尾除了要再次点明主题,回应开头之外,还要有力,有余味,要给人留下思索的余地。当然,精炼优美的收笔语言同样也能够为文章增色不少。大家现在来看这篇满分作文的结尾。“长城非一日之功,创新非片刻使然。”这样点题且精炼优美的结尾语言定能够使人全身舒畅,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总之,所谓文无定法,这中间就要强调灵活运用的问题。写作爱好者不能按照某一个人都认为好的格式往里面添内容,这样就违背了作文的原则,写出的文章也定是乏味之极。所以写作爱好者在掌握了大量的作文原则和方法之后,能够根据文章具体需要灵活搭配和组合。这样才能写出有别于他人且令读者耳目一新的文章来。文/樊光湘
7 W$ T; L. d" r* K9 z
标签:作家如何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有木有 发表于 2012-2-7 08: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抒情和抒情文的写作
9 P: H. [7 m' m. o) O( F8 L4 B$ ~
# P% @! H' m4 v) z2 v. B* K
7 ?! j3 ?3 J8 `9 I1 ]2 k/ g$ W+ l$ v0 Q( U3 V
我国的文体繁多,文体的具体划分也很细,譬如,光史书就有好几种:孔子的《春秋》属编年体,《史记》属纪传体,《汉书》属断代。论说性文章亦有多种分类:西汉贾谊的《论积贮疏》属奏议,苏洵的《六国论》属策论,《孙子兵法》属军事论文,《论衡》属科学论文。至于文学体裁就更多了,诸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它们的笔法各不相同,但如果仅从文章的表现方法上归类,它们的笔法,则大致可分为史笔、论笔、文笔。
  S9 J8 k& @( ~& {: V
$ w& D, Y  ^, K& n我们的党史著作属于史笔,与文学创作的笔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 `) L5 F8 B+ \9 E" K$ `3 c) a3 g% i" U( F" r: L2 n$ v/ u
1.文笔可以虚构、想象和夸张,而史笔则必须坚守历史的真实性。文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可以是想象的、虚构的,而史笔下的人物和事件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不能掺杂一丝一毫的虚构和夸张,更不能用想象和推理来弥补史料的匮乏;作为文笔,我们可以打破所有人的习惯想法去改编《红楼梦》,让林黛玉爱上焦大,但作为史笔,我们却无法改变史实,让三国的关公去大战唐朝的秦琼。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笔可以面对一个“虚拟的世界”,而史笔则必须去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是史笔与文笔的重要区别所在。& s, p. M$ @7 p3 O* |, {. T7 s
1 }2 S6 A' t& U
2.文笔可以毫无拘束地抒情,而史笔则必须“抒情”有度。 文学创作,以情动人是它的一大特色,尤其是诗歌,更是向以“煽情”著称,乃至可以通篇抒情;而史笔在“抒情”的时候,则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绝不可像文笔那样,将个人情感满篇挥洒。文笔的抒情可以纵横捭阖,铺排扬丽,尽情表达个人的颂扬与声讨、热烈与激愤;而史笔则只能结合史实作冷静的辨析、简洁的评述。所以,相对文笔的抒情来说,史笔的抒情味道就显得很淡,淡到让我们只能管它叫简洁的“议论”了。如《史记》当中每篇篇末的“太史公言曰”。如果有哪位先生硬要以抒情的笔法去写史料,那他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伦不类。因为史笔与文笔肩负的“使命”不同,史笔要做的是记述大量史实。' I$ U' t  t: G' `" K+ R
4 U6 u( i# Z- ?* }
3.文笔可以纵情描写,而史笔对“描写”的运用,则必须像对待“抒情”那样,把握好一个度。描写,可以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所以它常被文笔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有的体裁甚至到了离开文笔而不能说话的地步,像游记、散文诗等。而史笔对“描写”的依赖就没有这么严重了,它很少“描写”,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描写”。其原因,仍然在于史笔与文笔所肩负的使命不同。无疑,描写是可以帮助我们的语言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的,史笔对它也不是绝对拒绝。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讲解中还会讲到。但是,不是到了非常必要的时候,史家一般不用“描写”。因为滥用描写,有时会伤害史笔所追求的“历史真实”。
" j* o* {5 G8 @5 E" N" s
- e0 O' u) i( H& I3 T8 J% ^4 D当然,叙述应是党史著作写作过程中采用的主要表达方法,但议论和抒情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上次讲座(《你想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吗?》)中,我已经给各位党史工作者和文秘工作者讲了如何写作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有关问题,现在就我们撰写党史正本中经常用到的抒情和抒情文的写作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2 [% j( W" v: ]' x: J$ U( t+ A
& d, E0 ~' X0 Q7 s# \. H$ m抒情,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 q1 K: y8 G4 P
2 j' `+ j6 r/ b, x) }" H% L
抒情文则是以情感的抒写作为主要写作目的的文章。抒情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抒情文也是重要的散文形式之一。& E/ i8 V; C# Z& h( z+ b  ~& b
2 S4 Q% ^" J6 W, P
我们每一个人实际上从一出生就会抒情。小孩子见到妈妈时会兴奋地发出“咿咿呀呀”的简单的音节,饥饿时会“哇哇”地大哭,这都是在抒情。等到长大了,逐渐掌握了更多、更复杂的语言,逐渐学会了书写,将这些语言组织起来,以描述自己的主观感情,并形成书面文字,这就是抒情文。
  S$ V+ @7 J8 s' C: b3 r  x, _3 B- e' G( O
抒情贵在真实。初写抒情文,一定要抒写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切忌矫揉造作、感情虚假。我国宋代的著名词人辛弃疾有过这么一句词:为赋新词强说愁。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本没有愁,或者说并不真正懂得愁,但是为了写出一首好词,却故意在那里说自己怎么怎么地愁。对于作家、诗人来说,这是写作的需要,但对我们初学写作的人,这就是无病呻吟,是作文中的大忌。我们在写作抒情文章时,一定要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只有这样,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才会可亲、可信,真实、感人。
' U2 D# c$ R6 J" U$ a
# T0 J, a* D( D' Y) y9 b那么,怎样写抒情文章呢?首先拟定写作大纲: (1)  引子:指出某件别具意义的物品是什么。 (2)  主体:描写这件物品的特征。记述由这件物品想起的人和事。(3)  总结:抒发你对相关的人和事的感受。其次,掌握写作方法: (1)  开门见山,直接介绍这件别具意义的物品。 (2)  运用描写法,描写物品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声音等。 (3)  不可以只停留在物品的描写之上,必须写出从这物品想起的人或事,并以该人或事为全文的中心,展开叙述,抒发感情。 (4)  通过以物抒情的手法,在描写物品的字里行间,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体会。 (5)  用顺叙法,把相关的人事记述出来,注意组织和分段,做到条理分明。 (6)  运用人物描写法,具体写出相关人物的容貌、言语、动作和心情等。 (7)  选取并突出一个场面,刻画跟这件对象有关的重要情节和事件,以突显文章主题。 (8)  运用首尾呼应手法,在文章结尾把叙述和抒情的焦点再放到这件物品之上,引发更深刻的感情。
# C. P- t9 V: M. q# c3 }( D# c# z1 _9 u- f! \; }3 h# }
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比较直白、热烈,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断句、陈述句等,同时经常会在句中使用感叹词,如“好美啊”、“真想你呀”。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它往往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等手法来抒发感情。如“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用对草原上蓝天、白云、奔腾的骏马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
" h1 U# `8 {. h' p. P. g" z
( z7 e+ D( g: Y1 W2 Q* z: Z间接抒情方法很多。有的借助于人或物,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表达。如一位作者在作文中写到:“妈妈欣慰地笑了。她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通过对妈妈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来表现妈妈因“我”的进步而高兴、“我”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这是“借人抒情”。有的借助于物,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叫借物抒情。也就是作者通过对某种物体的记叙,描写来抒发感情。借物抒情,抓住“相托点”十分重要,即“物”与抒发感情的相通或相似之处,作者要抓住物体本身某方面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具备可以抒发某种感情的因素,这样就能借这种特征来抒发某种感情。如:“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引自《金色的鱼钩》)有的“借事抒情”,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有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达到抒情的目的。因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记叙、描写来抒发感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有句名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很能概括这种类型的特点,作者就是要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心情,而这种心情如果健康、活泼,就很能打动读者的心,很容易使读者引起共鸣,所以间接抒情通过一些客观的景和物的描写,把情丝和思绪蕴藏在其中,可以增强读者的感性认识,使读者产生亲切感,也就能起到抒情的效果。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几句点睛式的议论之中,如“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引自《一夜的工作》)。
3 R. M5 N, ^; R
3 m1 e+ `# M  V' U) W8 \6 b抒情时,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对比、象征、衬托、联想、夸张等等。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运用比喻手法,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出来。8 g% p+ X5 ~$ G* Y
9 {! Y) A. D" \% _8 K- I0 [" k- J: }% `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抒情文中的运用又是如何呢?一般来说,直接抒情多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结合使用,在这些写作的基础上,画龙点睛或是点明题意。直接抒情还经常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感情最强烈的地方,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间接抒情因其表现手法的多样和含蓄,运用和也比直接抒情要广泛。但在大多情况下,两者是结合使用的,在间接抒情的基础上,以直接抒情点题或是升华情感,效果往往不错。  i1 n6 p+ |" M9 w

6 {% F; c8 X! ~# P; j( ^抒情文应注意什么?; y( g1 d! @; d: T: M9 N- X2 i6 O
9 g! r: ~6 ]+ d. k4 L
抒情文是抒发内心各种不同情感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和抒发。在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抒情要自然、真切。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即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让感情在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样,文章才能避免矫揉造作,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二是感情要健康、真挚。古人云:“情贵乎真。”只有表达健康、真挚的感情,文章才能感动人。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甚至有低级趣味,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美词语,也只是表面华丽,实则没有感人的力量。至于矫揉造作地堆砌一些所谓抒情性的语句,或有不健康的情调,不但不能引起读者共鸣,反而会使人感到厌烦、恶心。三是会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时直抒胸臆。它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基础,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往往用在作者感受最深、感情最强烈的地方,语言要精练,并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旨在深化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间接抒情是借助文中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做媒介来抒发感情。因依附的事物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也有差异。或依附于人,写人为抒情服务,人物形象不求完整,有时只写几个片段,借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或依附于事,把浓郁的情感熔铸在事件的记叙中,如刘绍棠的《暮春》;或依附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情,情景交融,如宗璞的《西湖的绿》、朱自清的《春》;或依附于物,通过对某种物体的叙写来抒情,即托物抒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郑振铎的《海燕》,等等。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运用得普遍、广泛,效果也比直接抒情好。但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最好在文中把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2 y! J, j2 Y+ _6 U3 v) p, ?( C, T
. p+ K/ |& l) F0 e9 u& S, W% f抒情文章是最动情的,不管形式如何,不管媒介是什么,好的抒情文章都能给人美的享受,都能陶冶人的情操,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文章中的那份“情”。一份真挚而自然的感情是来之不易、稍纵即逝的,在座的各位党史工作者和文秘工作者,你们正处在梦的年龄,情的世界里,细细的去捕捉每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情吧,它可以使你的精神升华,它将使你的心灵成为一片净土,抛却那些世俗的私情,龌龊的心理,投入到社会、国家、自然、党史工作中去,在那里你会发现:情是多么美好,爱是多么美好!+ `5 @1 M4 b* a
 
 楼主| 小蘑菇 发表于 2014-3-14 16: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经验丰富,值得学习,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7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